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教师备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备课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与不足之处。于是一种新的备课模式——集体备课模式应运而生。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新的备课模式,不仅是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尤其在山区镇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和学生人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实施初中语文集体备课学有利于语文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切实增强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在新课改下,我们运用集体备课模式,实施山区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体现“凸显小班优势,关注每一个”的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根据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对山区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一、初中语文集体备课低效现象
目前,就我镇学校初中语文集体备课而言,备课组这个教学单位的功能还没有得以明确的体现,部分教师为此缺少关心和遵守,备课组基本上形同虚设;个别教师不能体现主人翁精神,没有把备课组当作基本的团队,缺乏团队精神。由此,集体备课自然而然就步入各种误区。
1.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没有突出实效性。教师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自己作为备课小组成员的作用。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对集体备课检查力度小,形成了应付了事的局面。尤其是开学初,由于时间紧,集体备课形同虚设,教师只是一味地突击利用教参和网络摘抄教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集体备课。
2.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长将教材各单元平均分给同年各位任课教师,由他们分头撰写,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复印后装订成册,形成集体教案,集体备课等同于“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是背离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有形无实。
3. 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如何备学生、如何指导学法等方面没有体现。“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在我们教师中根深蒂固,但备学法却是使备课有实质变革的核心,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4. 集体备课缺少反思。集体备课应按“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实施教学—教后反思、总结”五个环节进行。当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根本就没反思,我们的备课只是对下星期要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而对刚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丝毫涉及,对存在问题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解决。
二、提高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策略
1. 落实备课形式。
我镇学校通过几年小班化语文集体备课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山区特点的语文集体备课模式,重点抓好两个“落实”。
一是以“听课”落实备课的内容。主讲人的任务不仅是研读教材,网上收集资料,形成教案,而且是要确立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供集体备课时大家讨论、补充、修改,形成个性化的教案。每周由主讲人按照讨论好的教案,加注個人的理解准备一节组内的公开课,目的是检验备课的实效性,同时为青年教师确立一个标准。在《端午的鸭蛋》教学时,主讲人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由于公开课前考虑不周详,学生只是阅读一遍课文,对于老师提出的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缺少了解,不能激起学生广泛的交流,学生也没搜集查找资料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不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课后,科组教师评课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课前预习时借助图书、网络,搜集摘录有关端午风情等资料,将读完课文后的最初感受和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记下,课堂解决。二是突出个性设计,狠抓“二次备课”的落实。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所以,集体备课后,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地研究。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添加内容,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上课后要及时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新课标下,教学中的备课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前个人要吃透教材。要想吃透教材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独立走进教材。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本身,从接受者的角度去反复研读课文,直至充分理解,准确把握,并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然后再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补充和深化自己的理解。二是走出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能力的渗透,主要包括知识点的关联、能力的衔接,思维方式的训练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多渠道收集和整合相关的信息:教学参考资料、网络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素材。在《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可将杜甫的作品做成一个专题进行学习:《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春望》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感时伤事、思家念亲的情感;《石壕吏》鲜明地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些情感在自读过程中大致可以体会出来的,但这些情感的缘由,与主旨的联系,学生很难推出,我们一般采取的教法是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过集体的讨论,我们采取逐渐培养学生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对规定作品自行解读,然后彼此交流讨论,完成学习。这样,我们就很好地走出了教材,更为自然地为学生介绍了一种阅读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以及作文,提供了方法和素材。
3. 敢于放弃,突出重点。
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比如一篇小说,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作品主题等等都可以列为探讨的内容。如果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不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总是想“全方位,不遗漏”,就会因为备课没有重点,出现看似面面俱到,但面面“蜻蜓点水”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做法是一篇文章取其最突出一点或两点,余者大胆舍弃,力求突出重点。
就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取课文中最突出的特点,抓学生最难理解或写作文时最可借鉴的地方等进行集体备课。比如《故乡》有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集体备课时抓住对比手法来讨论。而契诃夫《变色龙》一课,备课组确立的重点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揭示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嘴脸。如此重点突出的集体备课,使备课组的教师都感受到了共提高的乐趣。
当然,实现初中语文集体备课效果优化的方法很多,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初中语文集体备课低效现象
目前,就我镇学校初中语文集体备课而言,备课组这个教学单位的功能还没有得以明确的体现,部分教师为此缺少关心和遵守,备课组基本上形同虚设;个别教师不能体现主人翁精神,没有把备课组当作基本的团队,缺乏团队精神。由此,集体备课自然而然就步入各种误区。
1.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没有突出实效性。教师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自己作为备课小组成员的作用。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对集体备课检查力度小,形成了应付了事的局面。尤其是开学初,由于时间紧,集体备课形同虚设,教师只是一味地突击利用教参和网络摘抄教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集体备课。
2.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长将教材各单元平均分给同年各位任课教师,由他们分头撰写,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复印后装订成册,形成集体教案,集体备课等同于“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是背离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有形无实。
3. 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往往重视教师的教、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如何备学生、如何指导学法等方面没有体现。“以教为主”的教学观念在我们教师中根深蒂固,但备学法却是使备课有实质变革的核心,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4. 集体备课缺少反思。集体备课应按“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实施教学—教后反思、总结”五个环节进行。当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根本就没反思,我们的备课只是对下星期要教学的内容进行讨论,而对刚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丝毫涉及,对存在问题一无所知,也就谈不上解决。
二、提高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策略
1. 落实备课形式。
我镇学校通过几年小班化语文集体备课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符合山区特点的语文集体备课模式,重点抓好两个“落实”。
一是以“听课”落实备课的内容。主讲人的任务不仅是研读教材,网上收集资料,形成教案,而且是要确立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地思考和设计,供集体备课时大家讨论、补充、修改,形成个性化的教案。每周由主讲人按照讨论好的教案,加注個人的理解准备一节组内的公开课,目的是检验备课的实效性,同时为青年教师确立一个标准。在《端午的鸭蛋》教学时,主讲人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由于公开课前考虑不周详,学生只是阅读一遍课文,对于老师提出的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缺少了解,不能激起学生广泛的交流,学生也没搜集查找资料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不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课后,科组教师评课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课前预习时借助图书、网络,搜集摘录有关端午风情等资料,将读完课文后的最初感受和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记下,课堂解决。二是突出个性设计,狠抓“二次备课”的落实。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所以,集体备课后,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地研究。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添加内容,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上课后要及时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新课标下,教学中的备课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前个人要吃透教材。要想吃透教材必须经过两个步骤:一是独立走进教材。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本身,从接受者的角度去反复研读课文,直至充分理解,准确把握,并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然后再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补充和深化自己的理解。二是走出教材。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能力的渗透,主要包括知识点的关联、能力的衔接,思维方式的训练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多渠道收集和整合相关的信息:教学参考资料、网络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素材。在《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可将杜甫的作品做成一个专题进行学习:《望岳》表现他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春望》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感时伤事、思家念亲的情感;《石壕吏》鲜明地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些情感在自读过程中大致可以体会出来的,但这些情感的缘由,与主旨的联系,学生很难推出,我们一般采取的教法是教师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通过集体的讨论,我们采取逐渐培养学生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对规定作品自行解读,然后彼此交流讨论,完成学习。这样,我们就很好地走出了教材,更为自然地为学生介绍了一种阅读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以及作文,提供了方法和素材。
3. 敢于放弃,突出重点。
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比如一篇小说,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作品主题等等都可以列为探讨的内容。如果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不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总是想“全方位,不遗漏”,就会因为备课没有重点,出现看似面面俱到,但面面“蜻蜓点水”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的做法是一篇文章取其最突出一点或两点,余者大胆舍弃,力求突出重点。
就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取课文中最突出的特点,抓学生最难理解或写作文时最可借鉴的地方等进行集体备课。比如《故乡》有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集体备课时抓住对比手法来讨论。而契诃夫《变色龙》一课,备课组确立的重点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揭示奥楚蔑洛夫的丑恶嘴脸。如此重点突出的集体备课,使备课组的教师都感受到了共提高的乐趣。
当然,实现初中语文集体备课效果优化的方法很多,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