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思,又称“布局”,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古人云:文章全在布局。文章体式繁多,佳作胜在不拘一格。但是一篇文章落笔时若布局未定,任随思绪游走,则容易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因此,每作一文,理应确定一种思路,然后以此为线而作。
具体来说,怎样构思出一篇精巧的文章呢?
[技法指导]
一、多维度联想。产生可供构思的丰富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巧的构架,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材料,而联想便是作文构思的第一步。联想的前提是作者有大量可写的内容,主要是主题思考和相关素材两方面,需要扣住作文题目的关键词,并迅速展开“头脑风暴”进行联想、想象。可综合运用多种联想方法,如相似、相反、相关联想,从时空维度上往古今中外乃至未来去联想。
二、反弹琵琶。打破审题立意思维定式。
人们习惯于正面立意,顺势论证,这种构思往往不够新颖。而反弹琵琶,只要立论正确,且能有力证明,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反弹琵琶,指从所给作文题目的既定内涵或人们对此题的普遍常规认识入手,进行反向立意。比如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写道:“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某篇满分作文就以“人生何必读三书”反面入手立意,进而阐明“三书”实为“一书”,批判当下社会各方面存在的类似的故作分类的现象。又比如《青春应当速朽》这个题目,与人们期待永葆青春的普遍心理相反,能迅速激发人们的阅读好奇心。元朝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立意巧妙创新,文章就有了与众不同的面目。
三、巧设线索。打造形式摇曳美。
用线索贯串全文,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线索分明暗。暗线方面,议论文比较适合以“思考”为线。比如紧扣关键词,将自己对这个词的思考、理解分成几个密切联系的分论点,使全文各部分有机组合。明线方面,应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有清楚的抓手,利于读者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连词就是非常有效的行文抓手之一。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递进等各种关系,如并且、然后、但是、更有甚者等,它们可用于连接词语、短语、句子、段落等。这些表各类关系的关联词,既连接了文章各部分,又使文章整体呈现出山峦般起伏的美感。如2017年浙江满分作文《人生如书,逐级而读》就用“然而”“但是”两个连词串起分别阐释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三个段落,又再次用“然而”一词带出对三本大书关系的总结性思考。文章各部分的骨架凭借这几个关联词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锤打关键位置。凸显文章门面美。
所谓“题好文一半”“开合有度”,这些都在提醒写文章要重视文章的关键部分:题目、开头、结尾。它们能起到夺人眼球、反映全文内容或主旨的作用。题目和开头的设置方式很多,比如化用诗文,2017年江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不知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而我们又何时才能回到信陵君那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熟练化用诗句导入论题,自然又有文采。又如设问式开头,如《六国论》开篇:“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另有开门见山、修辞开头、解题式开头等方法。
至于结尾,可以用首尾呼应式、反诘式、提问式、卒章显志式等方法。
首尾作用主要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或引起深思,所以段落不宜过长,所谈内容不宜过多,内容以两三句为宜。
五、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巧搭构思网络线。
若说立意和重点段落安排是整体构思布局,那么具体段落的论证方法则是局部的构思布局。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反驳法、比喻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论证方法,能让议论文的观点更鲜明,论证更具说服力。论证方法有多种组合形式,如前后相接、并列使用、交叉使用等。比如《拿来主义》就是前后相接法,文章以“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文化界的错误行为作靶子,然后运用类比论证、例证法、归谬法来批驳。又如《师说》采用了并列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举出三组正反对比的例子: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于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虽是常见的对比论证法和例证法,却因为同时使用,就能产生双倍的说服力。
[实战训练]
多彩世界里有着各种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烈,蓝色象征宁静……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种色彩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论黑
项紫涵
中国以红色为喜庆,以黑色为不祥。四大神兽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红为名的朱雀被奉为神鸟,被所有人喜爱;以黑为名的玄武掌管冥界,以龟的形象伏于土地,很少被人注意,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黑色才是人类生命之始与所结之处。鸿蒙之初,万物混沌,世界没有光明,盘古从沉睡中醒来,以自己的身躯血液创世,以眼睛为世界带来光明。但黑夜仍然存在。人活在这个世界,在白天和黑夜日复一日地更迭中奔向前方。前方的路汇聚成一个黑色的点,那里是欲望,是目标,可最终是死亡。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在幽暗的地下密封的棺椁里,没有光,只有黑暗为伴。因此,黑暗是人类生命的所结之处。
人们只知道黑是污浊,却不知道它也是深浓的纯净。红黄蓝白黑,唯有这五色才能调出所有色调。因此,也只有这五色可以达到纯粹。黑色是其中最常见却最难达到极致的一色,凡色泽暗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称为黑。目之所见之黑仍非极致,黑洞吸收了所有光,隐藏于宇宙之中,不能被肉眼所观测,那才是极致的黑,而它只存在于宇宙。
人之所以如此厌弃黑暗,或许是因为怯懦,因为黑色的包容性太强,包容了身处光明的人所无法接受的、必然存在的罪恶与痛苦,与四大神兽相对的,中国的四大凶兽代表着黑暗,在世人眼中,它们生活在黑暗中,贪得无厌,残暴弑杀,被光明驱逐。其中凶兽饕餮食世间一切事物,你只知道它贪得无厌,却不知道它的痛苦忧愁,它所吞噬之物的所有罪责都转移到它身上,它得忍受万千痛苦;此物所未泯灭的希望由它来完成。四“凶”非滥杀之兽,只是它们的心智未成长到你所想的高度,只有最本能的如婴童一般的行为。这种本能是黑暗给予的,是人类未知或难以达到的领域。我还听说,混沌七窍未开,而能以伏羲之琴安其心。懂琴,便是有种情怀,便不算太坏;有五感,便是能感到痛,有心,便不是麻木冰冷。它就像个孩子,会哭闹,可听着摇篮曲总会安静下来,黑包容万象,不能因为看不透它就贬低、拒绝它。
科学地说,黑是吸收一切光。纯净的黑穿透所有平面,凝集成一道幽冷的深渊。尼采自诩太阳,却也凝视深渊。因为黑暗足够冷静自持,所以它才不会被光热所灼烧焚毁。尼采赞美黑暗,他笔下关于人生的真知灼见生于极端的痛苦,他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裹着黑夜的衣裳,根愈发扎入黑暗,他却向光明生长,就像所有星辰都在黑夜中安静地燃烧直到熄灭,是黑给予尼采以哲学的养分。
鲁迅先生以笔为匕首投向社会、人性的黑暗处,因为敢于正视黑暗,他获得奋然前行的力量,于黑暗中窥见光影。而那些因心志不堅,害怕、厌弃黑暗的人,只能等着黑暗逼近,最终沉溺其间。
[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二5班]
点评
作者文化底蕴深厚,能于旁征博引中,轻重有度地表达自己对“黑”的独特思考。
亮点一:丰富材料编织多样化。本文多层次、多角度选用了与“黑”有关的神话、自然、人文、历史等材料,或由材料引出疑问,或为观点而引材料证明,或由材料引出观点。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黑”的内涵,还使“黑”的抽象讨论落在实处,产生现实价值。
亮点二:思考线索曲折有致。作者从人们普遍排斥、畏惧“黑”的现象入手,有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从自然规律和历史文化角度为我们揭开“黑”的多重正面价值,反驳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而以尼采和鲁迅为例,指出应正视“黑”,从“黑”中获得走向光明的勇气和力量。
具体来说,怎样构思出一篇精巧的文章呢?
[技法指导]
一、多维度联想。产生可供构思的丰富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巧的构架,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材料,而联想便是作文构思的第一步。联想的前提是作者有大量可写的内容,主要是主题思考和相关素材两方面,需要扣住作文题目的关键词,并迅速展开“头脑风暴”进行联想、想象。可综合运用多种联想方法,如相似、相反、相关联想,从时空维度上往古今中外乃至未来去联想。
二、反弹琵琶。打破审题立意思维定式。
人们习惯于正面立意,顺势论证,这种构思往往不够新颖。而反弹琵琶,只要立论正确,且能有力证明,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反弹琵琶,指从所给作文题目的既定内涵或人们对此题的普遍常规认识入手,进行反向立意。比如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写道:“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某篇满分作文就以“人生何必读三书”反面入手立意,进而阐明“三书”实为“一书”,批判当下社会各方面存在的类似的故作分类的现象。又比如《青春应当速朽》这个题目,与人们期待永葆青春的普遍心理相反,能迅速激发人们的阅读好奇心。元朝人程端礼说:“作文以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立意巧妙创新,文章就有了与众不同的面目。
三、巧设线索。打造形式摇曳美。
用线索贯串全文,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线索分明暗。暗线方面,议论文比较适合以“思考”为线。比如紧扣关键词,将自己对这个词的思考、理解分成几个密切联系的分论点,使全文各部分有机组合。明线方面,应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有清楚的抓手,利于读者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连词就是非常有效的行文抓手之一。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递进等各种关系,如并且、然后、但是、更有甚者等,它们可用于连接词语、短语、句子、段落等。这些表各类关系的关联词,既连接了文章各部分,又使文章整体呈现出山峦般起伏的美感。如2017年浙江满分作文《人生如书,逐级而读》就用“然而”“但是”两个连词串起分别阐释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三个段落,又再次用“然而”一词带出对三本大书关系的总结性思考。文章各部分的骨架凭借这几个关联词表现得尤为明显。
四、锤打关键位置。凸显文章门面美。
所谓“题好文一半”“开合有度”,这些都在提醒写文章要重视文章的关键部分:题目、开头、结尾。它们能起到夺人眼球、反映全文内容或主旨的作用。题目和开头的设置方式很多,比如化用诗文,2017年江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不知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而我们又何时才能回到信陵君那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熟练化用诗句导入论题,自然又有文采。又如设问式开头,如《六国论》开篇:“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另有开门见山、修辞开头、解题式开头等方法。
至于结尾,可以用首尾呼应式、反诘式、提问式、卒章显志式等方法。
首尾作用主要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或引起深思,所以段落不宜过长,所谈内容不宜过多,内容以两三句为宜。
五、综合运用论证方法。巧搭构思网络线。
若说立意和重点段落安排是整体构思布局,那么具体段落的论证方法则是局部的构思布局。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归谬法、反驳法、比喻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论证方法,能让议论文的观点更鲜明,论证更具说服力。论证方法有多种组合形式,如前后相接、并列使用、交叉使用等。比如《拿来主义》就是前后相接法,文章以“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文化界的错误行为作靶子,然后运用类比论证、例证法、归谬法来批驳。又如《师说》采用了并列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举出三组正反对比的例子: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于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师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虽是常见的对比论证法和例证法,却因为同时使用,就能产生双倍的说服力。
[实战训练]
多彩世界里有着各种颜色,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烈,蓝色象征宁静……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种色彩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论黑
项紫涵
中国以红色为喜庆,以黑色为不祥。四大神兽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红为名的朱雀被奉为神鸟,被所有人喜爱;以黑为名的玄武掌管冥界,以龟的形象伏于土地,很少被人注意,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黑色才是人类生命之始与所结之处。鸿蒙之初,万物混沌,世界没有光明,盘古从沉睡中醒来,以自己的身躯血液创世,以眼睛为世界带来光明。但黑夜仍然存在。人活在这个世界,在白天和黑夜日复一日地更迭中奔向前方。前方的路汇聚成一个黑色的点,那里是欲望,是目标,可最终是死亡。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在幽暗的地下密封的棺椁里,没有光,只有黑暗为伴。因此,黑暗是人类生命的所结之处。
人们只知道黑是污浊,却不知道它也是深浓的纯净。红黄蓝白黑,唯有这五色才能调出所有色调。因此,也只有这五色可以达到纯粹。黑色是其中最常见却最难达到极致的一色,凡色泽暗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称为黑。目之所见之黑仍非极致,黑洞吸收了所有光,隐藏于宇宙之中,不能被肉眼所观测,那才是极致的黑,而它只存在于宇宙。
人之所以如此厌弃黑暗,或许是因为怯懦,因为黑色的包容性太强,包容了身处光明的人所无法接受的、必然存在的罪恶与痛苦,与四大神兽相对的,中国的四大凶兽代表着黑暗,在世人眼中,它们生活在黑暗中,贪得无厌,残暴弑杀,被光明驱逐。其中凶兽饕餮食世间一切事物,你只知道它贪得无厌,却不知道它的痛苦忧愁,它所吞噬之物的所有罪责都转移到它身上,它得忍受万千痛苦;此物所未泯灭的希望由它来完成。四“凶”非滥杀之兽,只是它们的心智未成长到你所想的高度,只有最本能的如婴童一般的行为。这种本能是黑暗给予的,是人类未知或难以达到的领域。我还听说,混沌七窍未开,而能以伏羲之琴安其心。懂琴,便是有种情怀,便不算太坏;有五感,便是能感到痛,有心,便不是麻木冰冷。它就像个孩子,会哭闹,可听着摇篮曲总会安静下来,黑包容万象,不能因为看不透它就贬低、拒绝它。
科学地说,黑是吸收一切光。纯净的黑穿透所有平面,凝集成一道幽冷的深渊。尼采自诩太阳,却也凝视深渊。因为黑暗足够冷静自持,所以它才不会被光热所灼烧焚毁。尼采赞美黑暗,他笔下关于人生的真知灼见生于极端的痛苦,他站在赤裸的危岩上面,裹着黑夜的衣裳,根愈发扎入黑暗,他却向光明生长,就像所有星辰都在黑夜中安静地燃烧直到熄灭,是黑给予尼采以哲学的养分。
鲁迅先生以笔为匕首投向社会、人性的黑暗处,因为敢于正视黑暗,他获得奋然前行的力量,于黑暗中窥见光影。而那些因心志不堅,害怕、厌弃黑暗的人,只能等着黑暗逼近,最终沉溺其间。
[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二5班]
点评
作者文化底蕴深厚,能于旁征博引中,轻重有度地表达自己对“黑”的独特思考。
亮点一:丰富材料编织多样化。本文多层次、多角度选用了与“黑”有关的神话、自然、人文、历史等材料,或由材料引出疑问,或为观点而引材料证明,或由材料引出观点。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黑”的内涵,还使“黑”的抽象讨论落在实处,产生现实价值。
亮点二:思考线索曲折有致。作者从人们普遍排斥、畏惧“黑”的现象入手,有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从自然规律和历史文化角度为我们揭开“黑”的多重正面价值,反驳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而以尼采和鲁迅为例,指出应正视“黑”,从“黑”中获得走向光明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