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人公简介】
陆津红,1982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独生女,小学、中学均就读重点学校,2000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父亲初中毕业,曾经在“文革”期间插队北大荒,回津后在房地产公司做电工,现任部门经理;母亲同为初中毕业,原为毛纺厂工人,后通过自学获得大专文凭,任职化验员。
【主人公自述】
我的母亲脾气秉性比较软弱,而我基本继承了她的性格:在幼儿园里,我身体不好、长得又瘦小,给大家的感觉是非常软弱。我想父亲挺不喜欢这一点的,所以他采取了一种挺奇特的教育方式——放手不管。
举例说吧,要是在马路上母亲抱着我走累了,想让他接着抱抱,他是绝对不肯的,总是让我自己走。摔倒了他也不扶,只是走到我跟前严肃地说:“站起来!”
还有几次,母亲上夜大回来,发现父亲一个人在看电视,而我在旁边哭他也不管。母亲气得指责父亲,说他不负责任什么的。但父亲却什么也不说,我行我素。(评:父亲不抱自己的孩子、不理孩子的哭似乎不近人情,但是陆津红的父亲自有他的考虑,他是以此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说是不管,也看什么事情。我要是犯了错误他管得比谁都快。大概是4岁左右吧,有一次,我在收拾自己的玩具,父亲叫我。因为当时收拾东西挺着急的,所以他叫了好几声,我都没理他。结果父亲一把把我拽过去,很正式地对我说:你现在犯了一个错误,什么错误我先不告诉你,你自己站到墙边好好想一想,半小时后我问你。其实我也知道,可能跟没答应他有关系,可还是觉得他把这件事闹得挺大,说得很严重似的。当时心里觉得比揍我一顿还难受。(评:如果不说得那么严重,恐怕小陆今天也不会记得。涉及到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教育,严重点、严厉点不为过。不过,“面壁思过”虽可用,但要慎用。一是控制时间不能过长;二是不能把孩子关到看不见大人的地方;三是本来就内向懦弱的孩子最好别用。)
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基本上仍是母亲来管,但父亲对我性格教育的关注明显加强了。我从小给人印象就比较懦弱,心理上也比较自卑,父亲希望我能改变这种状态。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我和同桌的男同学抢一把小刀,对方不小心划破了我的眼角。当时老师就批评了他,他也承认了错误,我想也就过去了。谁知回家后我跟父亲一讲,他当时就拍案而起,非常生气地说,明天早上我和你去找你的老师。
第二天,当着很多老师和同桌的家长的面,父亲一定要我把这件事的过程大声说出来。我很紧张,父亲就说,你别怕,大声地说。我只好就大声说了。回到家后父亲才说,这件事本来确实不算什么大事,但是我要让你明白,你绝对不能再这么软弱下去,我要通过这件事让你的同学包括老师在内意识到你不是一个那么懦弱的孩子;同时也要让你提高自信。说来也怪,这件事以后,我真的感到自己在班里的地位提高了,自信也逐步建立起来了。(评:陆父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他当然不是为了帮孩子出气、报仇什么的,而是想得比较深远,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他这样做的必要。)
父亲对我教育的全面接管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开始的。那次我在一个全国性的小学生作文竞赛上拿了奖,父亲就对母亲说,以后孩子的学习由我来管吧。后来父亲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事实上他在此之前一直在观察我,一直在我身上寻找值得培养的闪光点。拿了这个奖,我自信心有了,他也发现目标了,所以就“动手”了。(评:爸爸一直在观察陆津红,确信她是可以造就的,就直接负起教育的责任了。这固然是对的,但显得“功利 ”了些。爸爸们应早一些觉悟,不论孩子怎样,父亲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那时候,母亲虽然不再管我的学习了,但偶尔还是会说谁家谁家的孩子多么多么好,这时父亲总是反驳她,你的女儿绝对比他们还强。然后趁我不在的时候再跟母亲说,你一定要给你女儿以自信,不能打击她。(评:拿自家孩子与别家孩子比的做法在家长中很普遍,但却是最令孩子反感的。陆父的想法和做法十分有道理,任何时候都应该激励孩子的自信心,而不能打击孩子。)说实话,听到父亲说我行,我是又高兴又紧张—这种“行”可不是嘴上说行就行的,一定要在实际过程当中表现出来,我总得拿出实际行动来表现出自己是真正行吧!(评:作为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一种价值认同,也就是希望别人称赞自己。赞扬又可变成动力。)
当然,父亲也不是光说不练,他对我学习的指导越来越具体。他习惯以“吃饭”来比喻学习过程:吃饭首先要有食欲,饿了才能吃。产生这个饿的过程,就是预习的过程。所以只有在预习当中发现很多问题,才能在上课时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它们。而听课的过程就是吃的过程,一定要一方面听预习当中不知道的,一方面听提出的问题老师怎么解答,带有目的性地听和没有目的地听是很不一样的。吃完以后,还要咀嚼,要消化,复习就是消化的过程。
除了吃“大餐”,父亲还时不时喂我点“零食”。平时说话聊天的时候,他总是给我出一些脑筋急转弯啊、猜谜啊什么的。夏天傍晚乘凉的时候,他随手一指远方的夕阳,就叫我发挥想像,说一篇作文出来,想到哪说到哪。不知不觉中,父亲就这样拓展了我的思维。(评:对孩子学习的指导是随时随地看似不经意的,这样更易为孩子所接受,效果会更好些,这也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训练。)我自己当时可是一点都没有意识到,后来在写一些作文啦,解一些数学难题啊,都能找到些独特的角度,还挺高兴的,觉得是因为自己挺聪明的缘故呢!
我记得那时候父亲还教给我一种特别的记忆方法。他说我当时学的东西主要还不是思维的东西,是背的东西多,因此记忆力非常重要。怎么记呢,就是要把学习的知识组成网,有各种联系,然后在记忆的时候主动寻找那种联系。我自己实践之后觉得很有用,学习也一直处于不错的状态。(评:给孩子一瓢水,家长先得备好一桶。陆父在指导孩子学习上能有所作为,首先来源于他自己平素的思考、钻研。)
上初中后,父亲着手改变我粗心的毛病。绝招之一就是他看电视,让我写作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控制不住,因为电视节目非常诱人。这时他就说,你明天要交作业啊,数学题要计算呀,一分心不就错了吗?这种锻炼坚持下来,居然有一定成效。(评:这种方法对培养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细心颇为有效,但不是对所有孩子都可用,要因孩子的思维类型而异。)
也许因为是大孩子了,考虑到这个年龄的逆反心理比较强,那时我再犯错误,父亲已经不会再直接点破我了,而是采取迂回战术:过一个阶段,找一个非常恰当的机会才点点我,说我哪一次出现了某个情况,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一想,大多会发现自己确实做得不对,接着就会爽快地认错了。(评:这种方式顾及到了孩子的成长心理和面子,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印象中有一次,好像是在爷爷家过节,吃过团圆饭我想睡了,可大家都在那里大声聊天。当时我一急,就特别生气地冲我那些长辈们大喊大叫了一通。父亲当时没说什么,而且还面带微笑。第二天早上我起来,他也只是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昨天晚上够厉害的。谁知过了一两天,恰好我和母亲不小心把椅子什么的打翻到地上了,父亲突然发作,也像我那天一样大喊大叫,大发了一顿脾气。
当时弄得我们都莫名其妙,就问他怎么回事。他就问我,那么你那天为什么那样做呢?你想睡觉,希望大家小点声音,顾及你一下,这没有错。但当时大家几乎都是你的长辈,而且谈得都在兴头上,你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提出来,以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方法去结束谈话。你当时的那种做法表现的你是非常非常的没有教养……
被他这么一分析,我结结实实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评:陆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颇具匠心,先让孩子看到自己不讲理的丑态,再给孩子讲明道理。)
说到母亲,看起来她没怎么直接管我的学习,实际上在对我的家教中起了一个平衡的作用。我一直习惯于在父亲面前表现得特别坚强。但在母亲面前,通常会表现出比较软弱的一面,有些话我不方便直接跟父亲说,就会通过我母亲来说,我父亲再跟我谈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就有所顾虑,就会有一个更容易被我接受的对策。(评:父亲母亲各有各的作用,有时是无法互相代替的。)
对不少孩子来说,一开始对大人都会比较崇拜,但是慢慢就会觉得他们比较过时了、太守旧了什么的。但是,我觉得我的父亲一直对我的心理掌握得非常好,虽然他没学过什么心理学,但是他是非常理性的一个人,他观察我的言行,调节各方面的关系,做得都非常到位。所以直到今天,对于父亲我仍然非常信服。(评:孩子对父亲的信赖,应该是为父者最大的幸福。而这正是父亲的努力换来的。)
【家教经验简评】
概括陆津红父母的家庭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着力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根据陆小时候内向、胆小的情况,父亲在她小学二年级时到校要求“还击”欺负她的男生,后又利用她的作文在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之事激励她,不断提高其勇气和自信心。
第二,具体指导孩子掌握学习方法。陆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具体的比喻告诉孩子小学学习的诀窍,见缝插针地拓展她的思维、思路,有技巧地训练孩子的记忆能力,这些对于陆津红提高学习成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严格要求孩子的思想品德。陆津红未读小学时犯了错误,父亲就叫她“面壁思过”,深刻悔悟自己的过失;小学三年级之后虽然不再采取这种方式,但依然关心孩子的品行,保证了她思想的方向。
第四,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陆父在教育孩子上非常用心,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观察和思索着孩子的表现与前途,对孩子的思想动向、性格特征掌握得非常到位,提出来的教育措施非常具体和有效,而且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作为父亲和家庭中的男性家长,如此下功夫教育女儿难能可贵。
第五,母亲和父亲要互相配合。陆的母亲在孩子小学二年级以前负责她的教育问题,小学三年级后陆父担当起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角色,母亲主动负担孩子的生活照料和情绪调节任务。对对方教育孩子中的某些做法有不同意见时,也能尽量避开孩子商谈,保证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致性。
当然,在陆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她的教育和管理也有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和引以为戒: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应当宽严结合。陆津红很小的时候就遭受“面壁思过”之苦,加上身体发育迟缓,这对她的心理不能不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她初上小学时的胆小懦弱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家庭生活应当尽可能丰富多彩。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要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需求,就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从陆津红的谈话可以看出,她的父亲在学习和品德这两大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丰富孩子的兴趣特长方面的努力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