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劳动及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其矛盾的根本皆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得不到承认和保障,从而证明了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克服其局限,完善概括全体劳动者意识的现代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 劳动 劳动价值论 主体性 劳动公有制 公共价值
一、劳动是人本质的核心
劳动者的价值观是立足于劳动,因而也是立足于人的,是人本质和人性的展开或社会表现。劳动、需要、交往、意识作为人存在和本质的四要素,是历史地形成并发展的。需要、交往、意识三要素都是以劳动为根据,并围绕劳动而形成和展开的。
(一)劳动
对劳动的认识程度,与劳动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都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在原始社会,那些敢于以自己的手打磨石块,烧制陶器,从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先行者们,肯定会从中感到自豪。中国神话中所说的“神农尝百草”及其对种植业的开创,可能是一小批不安于动物本性的人所为,但其意义,绝不亚于瓦特等人发明蒸汽机并开创机器工业。那时的人们,从劳动中所能感觉到的,首先是对自身智慧和能力的认知,而这恰恰是人本质的基本体现。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劳动。
(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体现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就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效用具有其他商品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其他商品在被消费和使用时。随着它的效用的消费,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的这种特殊的效用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商品化的实质是劳动力使用权的商品化。
二、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其所创造价值的所有权的基础,这是劳动者的意识。人类的进步,是以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為标志的。正因如此,我们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以劳动者这一主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及政治经济权利并探讨现代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与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这个观点,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具体化,是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又是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依据。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其不可解脱的矛盾,它一方面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非劳动的资本和土地也应占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认为资本占有利润是生产的目的,由利润转化的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主导。劳动者并不能得到的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及其产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为其论证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矛盾。
(二)主体性
从对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的分析中,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苏联模式”,其矛盾的根本和核心问题,都在于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和保证,从而抑制了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并引发各层次的矛盾。
人类的历史证明,只有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才能调动其主动性,并由此提高和发挥素质技能,发展生产力。解决现实中国经济矛盾,根本在于确立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
(三)现代劳动价值论
劳动方式的变化和劳动分工,使现代劳动者的构成发生变化。这与一百年前马克思时代相比差别是明显的,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劳动者仍是劳动者,他们依然在以自己的劳动,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制造商品、提供服务,由此给人类提供各种效用。正是在制造商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人类的经济关系和矛盾。现代劳动者也在不断以提高了的素质技能制造商品、提供服务时,认知了自己的利益,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意识。概括现代劳动者的经济意识,维护并争取他们的利益,是现代劳动价值论的依据和必然。
现代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将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还是服务劳动,都作为立论的依据,从他们的利益和意识中,概括现代劳动者的经济观,并据此而揭示劳动者与资本统治及其他阶级统治的矛盾,探寻加强劳动者内部团结,并在争取自己利用的过程中,变革社会制度,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取消阶级统治和压迫,建立劳动者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三、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
(一)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的资本雇佣劳动制,其基本的权利有两个,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二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这两个权利是分离的,分属于资本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正是这两个分离的权利主体,构成资本雇佣劳动制的基本经济关系,他们之间的猫冬是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的主要矛盾。
分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有权主体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的发展日益激化。这种文明主体与文明成果之间的异化,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这恰恰也证明了资本雇佣劳动制度及其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历史过渡性。因此,变革这种制度和社会结构,真正是使文明主体成为社会主体,并能享用现代文明,并在文明演变过程中途不断提高文明主体的素质技能,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复兴公有制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失败,为摆脱陷入资本私有制的绝境,中国今天面临的便是如何复兴公有制经济。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局限和缺点的根本,就是以唯物主义为哲学观念,唯物主义的经济观是唯生产力观,“苏联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也是主张生产力论或生产力决定论的。由此而来的“苏联模式”对公有制的规定,是只针对生产资料的,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虽名义上不包括劳动力所有权,但实际上将劳动力所有权也收归公有。
因此,所要复兴的公有制不仅是对资本私有制的否定,也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由此,对如何复兴公有制的探讨就必须在中国和世界现实经济矛盾的规定中寻找答案,确立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改革发展劳动公有制,,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解决现实中国经济矛盾。
四、劳动公有制——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
公有制并不是马克思等人的理论幻想,更不是外星人对地球人的强制,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关系演化的必然,就像资本私有制曾是这种必然一样。其根据,就在于素质技能不断提发展的劳动者在其本质的核心要素劳动交换中的内在要求。
(一)劳动公有制
劳动公有制是劳动者自由发展,从而是人性升华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确立并保证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而这集中体现于劳动者对其劳动力和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上。为此就要有与勞动公有制内在统一的民主法制,建立和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管理等一套社会机制,在明确规定劳动者的两个所有权的同时,保证对其派生的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管理权等的控制。
(二)公共价值
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公共价值,绝大部分应来自协作产生的集体力;民主劳动公有制比资本雇佣劳动私有制的优越性,或者说它能取代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更有助于协作及其集体力的生成和发挥。
在公共价值的占有与提取、分割、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要由相应的公共权利机构来行使权能。也正是这一点,成为公有制经济矛盾的焦点。公有制的进步意义,就在于打破并逐步消除私有制依对剩余劳动所创造财富的占有而形成的少数人控制多数劳动者的状态,使劳动者真正成为自主自立自由的生产者,这里的关键又在对公共价值的占有与提取、分割、使用等环节。
20世纪公有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这一点:在对公有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的核心和问题,就是在权利体系上强化所有权主体的地位,并以民主法制保证其对公共价值的占有和提取、分割、使用等环节及公共权利机构和负责人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 刘永佶:《劳动哲学》(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4]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9月。
[5] 刘永佶:《现代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6] 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题主义主题主张》,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9月。
【关键词】 劳动 劳动价值论 主体性 劳动公有制 公共价值
一、劳动是人本质的核心
劳动者的价值观是立足于劳动,因而也是立足于人的,是人本质和人性的展开或社会表现。劳动、需要、交往、意识作为人存在和本质的四要素,是历史地形成并发展的。需要、交往、意识三要素都是以劳动为根据,并围绕劳动而形成和展开的。
(一)劳动
对劳动的认识程度,与劳动的发展程度是一致的,都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在原始社会,那些敢于以自己的手打磨石块,烧制陶器,从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先行者们,肯定会从中感到自豪。中国神话中所说的“神农尝百草”及其对种植业的开创,可能是一小批不安于动物本性的人所为,但其意义,绝不亚于瓦特等人发明蒸汽机并开创机器工业。那时的人们,从劳动中所能感觉到的,首先是对自身智慧和能力的认知,而这恰恰是人本质的基本体现。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劳动。
(二)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者素质技能体现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就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效用具有其他商品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其他商品在被消费和使用时。随着它的效用的消费,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的这种特殊的效用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商品化的实质是劳动力使用权的商品化。
二、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经济观
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其所创造价值的所有权的基础,这是劳动者的意识。人类的进步,是以劳动者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為标志的。正因如此,我们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以劳动者这一主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及政治经济权利并探讨现代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与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这个观点,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具体化,是批判和否定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又是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依据。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其不可解脱的矛盾,它一方面强调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非劳动的资本和土地也应占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并认为资本占有利润是生产的目的,由利润转化的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主导。劳动者并不能得到的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及其产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为其论证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矛盾。
(二)主体性
从对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的分析中,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苏联模式”,其矛盾的根本和核心问题,都在于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和保证,从而抑制了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并引发各层次的矛盾。
人类的历史证明,只有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才能调动其主动性,并由此提高和发挥素质技能,发展生产力。解决现实中国经济矛盾,根本在于确立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
(三)现代劳动价值论
劳动方式的变化和劳动分工,使现代劳动者的构成发生变化。这与一百年前马克思时代相比差别是明显的,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劳动者仍是劳动者,他们依然在以自己的劳动,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制造商品、提供服务,由此给人类提供各种效用。正是在制造商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人类的经济关系和矛盾。现代劳动者也在不断以提高了的素质技能制造商品、提供服务时,认知了自己的利益,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意识。概括现代劳动者的经济意识,维护并争取他们的利益,是现代劳动价值论的依据和必然。
现代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将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生产商品的劳动,还是服务劳动,都作为立论的依据,从他们的利益和意识中,概括现代劳动者的经济观,并据此而揭示劳动者与资本统治及其他阶级统治的矛盾,探寻加强劳动者内部团结,并在争取自己利用的过程中,变革社会制度,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取消阶级统治和压迫,建立劳动者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制度而奋斗。
三、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
(一)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的资本雇佣劳动制,其基本的权利有两个,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二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这两个权利是分离的,分属于资本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正是这两个分离的权利主体,构成资本雇佣劳动制的基本经济关系,他们之间的猫冬是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的主要矛盾。
分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有权主体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的发展日益激化。这种文明主体与文明成果之间的异化,是资本雇佣劳动制度造成的,这恰恰也证明了资本雇佣劳动制度及其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历史过渡性。因此,变革这种制度和社会结构,真正是使文明主体成为社会主体,并能享用现代文明,并在文明演变过程中途不断提高文明主体的素质技能,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复兴公有制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失败,为摆脱陷入资本私有制的绝境,中国今天面临的便是如何复兴公有制经济。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局限和缺点的根本,就是以唯物主义为哲学观念,唯物主义的经济观是唯生产力观,“苏联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也是主张生产力论或生产力决定论的。由此而来的“苏联模式”对公有制的规定,是只针对生产资料的,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虽名义上不包括劳动力所有权,但实际上将劳动力所有权也收归公有。
因此,所要复兴的公有制不仅是对资本私有制的否定,也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由此,对如何复兴公有制的探讨就必须在中国和世界现实经济矛盾的规定中寻找答案,确立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改革发展劳动公有制,,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解决现实中国经济矛盾。
四、劳动公有制——经济矛盾的必然趋势
公有制并不是马克思等人的理论幻想,更不是外星人对地球人的强制,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关系演化的必然,就像资本私有制曾是这种必然一样。其根据,就在于素质技能不断提发展的劳动者在其本质的核心要素劳动交换中的内在要求。
(一)劳动公有制
劳动公有制是劳动者自由发展,从而是人性升华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确立并保证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而这集中体现于劳动者对其劳动力和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上。为此就要有与勞动公有制内在统一的民主法制,建立和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管理等一套社会机制,在明确规定劳动者的两个所有权的同时,保证对其派生的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督权、管理权等的控制。
(二)公共价值
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公共价值,绝大部分应来自协作产生的集体力;民主劳动公有制比资本雇佣劳动私有制的优越性,或者说它能取代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更有助于协作及其集体力的生成和发挥。
在公共价值的占有与提取、分割、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要由相应的公共权利机构来行使权能。也正是这一点,成为公有制经济矛盾的焦点。公有制的进步意义,就在于打破并逐步消除私有制依对剩余劳动所创造财富的占有而形成的少数人控制多数劳动者的状态,使劳动者真正成为自主自立自由的生产者,这里的关键又在对公共价值的占有与提取、分割、使用等环节。
20世纪公有制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这一点:在对公有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的核心和问题,就是在权利体系上强化所有权主体的地位,并以民主法制保证其对公共价值的占有和提取、分割、使用等环节及公共权利机构和负责人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 刘永佶:《劳动哲学》(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4] 刘永佶:《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9月。
[5] 刘永佶:《现代劳动价值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月。
[6] 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题主义主题主张》,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