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帮助师范生更好的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本文采用职前与职后衔接的视角,分析目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师范生所欠缺的师范技能,并尝试通过师范院校、师范生以及中小学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为教师教育事业创造实践的机会、搭建操作的平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79-01
近年来,如何尽快缩小师范生职前与职后之间教学技能的差距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潘新和认为师范院校应当从课程内容入手,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并做好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调查活动”。[1]杜少凡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强,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2]钟启泉和张文军认为针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课程应以实践与反思为主。[3]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适应性呢?本文将从师范生个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学校这三各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一、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以及其自身的努力
职业认同感高的师范生在校期间会主动地学习各类相关课程,成为教师后也能够积极、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快速度过适应期。相反,职业认同感低的师范生通常是被动地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学技能提高缓慢。而在校学期期间如果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或者锻炼师范技能的师范生入职后将经历较短的适应期。
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对师范生的引导
首先,师范生在拥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下,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师范生们将会拥有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培养相关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从而对于影响他们入职所需的适应期。虽然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但是如果师范院校更加重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快适应工作。
而纵观各师范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明显的可以发现,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个别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并没有提供师范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同样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学课程也是比较欠缺的。
三、中小学学校对于新教师的帮助
现在任职学校普遍会对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到目前为止对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可谓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但是却很少涉及学科具体教学。虽然现在中小学也组织了新、老教师活动。不过,老教师是否乐意真正帮助新教师提高也是需要担心的问题。
根据对师范生教学适应性现状调查的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也将从师范院校、中小学学校和师范生自身的角度提出努力方向和可能的措施。
(一)师范院校的举措
本文经过总结认为,师范院校应该解决一下问题:
第一,适当增加教育学以及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中小学的一线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过程,相关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于教学的良好展开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知识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课程应该按照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进行设置。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进行实战。让师范生多进入微格教室,走上讲台,不仅锻炼自己,更可以不断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与反思中得到成长。师范院校还可以参考浙江师范大学的“短学期”模式,帮助师范生们更好地提升自我。
第三,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师范院校可以尝试组织多次的教育实习或见习,并且将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并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这四个学期展开,通过这样阶段性、有梯度的安排,使得师范生能够有机会接触教学一线,及时发现问题更能够及时解决,有更多的时间继续训练自身的教学技能,如此一来,师范生在正式入职之后也能够更快适应一线教学。
第四,引导师范生积极关注教学动态,并且对于其中出现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新的教学实践改革进行积极的尝试,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中小学校的支持
从时间的角度,中小学学校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学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减轻工作量,让新教师更快适应工作。对于新入职教师中小学学校尽量先不要安排担任班主任,而是让他们担任助理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如此,新教师可以学习到更多班级管理的经验,也有时间专注于自身学科教学的锻炼。
第三,进行有实效的入职培训。对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小学学校应该采取分批制,最好是由学校全体学科教师共同进行新教师的教学培训。如此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第四,完善师徒结对制度。中小学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拔制度,选出的“师傅”不仅专业能力过硬并且乐意将这些经验倾囊相授。对于“徒弟”而言,中小学学校更应该有相关的检测制度,促使“徒弟”积极求教,积极锻炼,积极提升。
第五,积极搭建锻炼平台,帮助新教师成长。对于与教学相关的比赛如: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比等等,中小学学校应该支持并且鼓励更多的新教师参与。同样的,还可以借助学科教研活动,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三)师范生自身的努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范生自身的努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首先,师范生应该坚定信念。如果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有比较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才能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不断奋斗。
其次,师范生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不断提升自我实力。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靠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底蕴积累,在这方面不管是新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是任重而道远。至于实践能力方面,师范生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模拟上课。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更好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适应性,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尝试采取师范院校、师范生以及中小学学校三方合作的方式,师范生自身成为内在成长的推动力,师范院校提供职前培养,中小学学校进行职后培训和持续性发展的机会,共同为教师教育事业创造实践的机会、搭建操作的平台。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适应性研究:职前与职后衔接的视角”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R428001
参考文献:
[1]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当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0.
[2]杜少凡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文军,钟启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279-01
近年来,如何尽快缩小师范生职前与职后之间教学技能的差距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潘新和认为师范院校应当从课程内容入手,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并做好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调查活动”。[1]杜少凡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强,还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2]钟启泉和张文军认为针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课程应以实践与反思为主。[3]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适应性呢?本文将从师范生个人、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学校这三各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一、师范生的从教意愿以及其自身的努力
职业认同感高的师范生在校期间会主动地学习各类相关课程,成为教师后也能够积极、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快速度过适应期。相反,职业认同感低的师范生通常是被动地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学技能提高缓慢。而在校学期期间如果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或者锻炼师范技能的师范生入职后将经历较短的适应期。
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对师范生的引导
首先,师范生在拥有积极主动的意识下,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师范生们将会拥有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培养相关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从而对于影响他们入职所需的适应期。虽然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但是如果师范院校更加重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快适应工作。
而纵观各师范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很明显的可以发现,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够。个别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并没有提供师范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同样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学课程也是比较欠缺的。
三、中小学学校对于新教师的帮助
现在任职学校普遍会对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到目前为止对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可谓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但是却很少涉及学科具体教学。虽然现在中小学也组织了新、老教师活动。不过,老教师是否乐意真正帮助新教师提高也是需要担心的问题。
根据对师范生教学适应性现状调查的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也将从师范院校、中小学学校和师范生自身的角度提出努力方向和可能的措施。
(一)师范院校的举措
本文经过总结认为,师范院校应该解决一下问题:
第一,适当增加教育学以及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中小学的一线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过程,相关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于教学的良好展开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知识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课程应该按照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进行设置。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进行实战。让师范生多进入微格教室,走上讲台,不仅锻炼自己,更可以不断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与反思中得到成长。师范院校还可以参考浙江师范大学的“短学期”模式,帮助师范生们更好地提升自我。
第三,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师范院校可以尝试组织多次的教育实习或见习,并且将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并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这四个学期展开,通过这样阶段性、有梯度的安排,使得师范生能够有机会接触教学一线,及时发现问题更能够及时解决,有更多的时间继续训练自身的教学技能,如此一来,师范生在正式入职之后也能够更快适应一线教学。
第四,引导师范生积极关注教学动态,并且对于其中出现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新的教学实践改革进行积极的尝试,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中小学校的支持
从时间的角度,中小学学校对于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学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减轻工作量,让新教师更快适应工作。对于新入职教师中小学学校尽量先不要安排担任班主任,而是让他们担任助理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如此,新教师可以学习到更多班级管理的经验,也有时间专注于自身学科教学的锻炼。
第三,进行有实效的入职培训。对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小学学校应该采取分批制,最好是由学校全体学科教师共同进行新教师的教学培训。如此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第四,完善师徒结对制度。中小学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拔制度,选出的“师傅”不仅专业能力过硬并且乐意将这些经验倾囊相授。对于“徒弟”而言,中小学学校更应该有相关的检测制度,促使“徒弟”积极求教,积极锻炼,积极提升。
第五,积极搭建锻炼平台,帮助新教师成长。对于与教学相关的比赛如: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比等等,中小学学校应该支持并且鼓励更多的新教师参与。同样的,还可以借助学科教研活动,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三)师范生自身的努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范生自身的努力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首先,师范生应该坚定信念。如果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有比较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才能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不断奋斗。
其次,师范生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不断提升自我实力。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靠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底蕴积累,在这方面不管是新教师还是师范生都是任重而道远。至于实践能力方面,师范生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模拟上课。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更好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适应性,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尝试采取师范院校、师范生以及中小学学校三方合作的方式,师范生自身成为内在成长的推动力,师范院校提供职前培养,中小学学校进行职后培训和持续性发展的机会,共同为教师教育事业创造实践的机会、搭建操作的平台。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适应性研究:职前与职后衔接的视角”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R428001
参考文献:
[1]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当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0.
[2]杜少凡等.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发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张文军,钟启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