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正处于对世界认识的启蒙阶段,培养幼儿的基础思维和基本技能,以便为幼儿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而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本土化资源的最大化开发也逐步成为各地幼儿园所努力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主要从幼儿教育入手,分析本土化課程研发如何培养孩子形成文化自豪感。
关键词:幼儿教学;本土化资源;文化自豪
幼儿教育在如今社会里也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幼儿做好桥梁效用,为孩子们接下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奠定基本条件。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也要不断创新,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感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够为幼儿心中播种一颗本土文化的种子,也能够加深幼儿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本文将从幼圆文化、教师引导以及课外实践三个方面,针对如何发挥本土资源对幼儿进行文化传授的方法加以简述。
一、幼园文化,环境上加以熏陶
幼儿园是幼儿系统接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内的环境布置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是一个较为直观的呈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维模式,因此四周环境和教师的引导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幼儿在正式进入幼儿园学习后,在园内的日常时间较多,园内的基础环境就会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发生变化。
因此想要培养幼儿了解本土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感,就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首先要做的就是由表及里地进行推进。“表”就是指幼儿园以及幼儿班级中的装饰,“里”就是通过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可以举办一些传统的当地文化小活动,能够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化的吸收和成长。如在春节前,幼儿园和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小活动:小班的孩子可以由老师带领一起编舞,将本地最为流行的戏曲加以改编成舞蹈进行展示,彰显出自己的特色;中班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制作小灯笼装扮自己的班级;大班的孩子可以和老师一起写“福”字、做对联等等。孩子们亲手装扮班级,既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天性,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孩子们对于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从而在玩乐中提高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增强幼儿对于当地文化的骄傲感和认同感。
二、教师引导,教学中进行宣传
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知识时的最初引路人,幼儿时期的孩子们较为敏感,吸收和模范的心理较强,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选择正确的传授方法,也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可以说是除家人外与幼儿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而作为一名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并积极进行课程的科研也是一项重要权利和义务。
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发现身边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储备。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而在进行本土课程的拓展时,其教学场地大多还是在课堂内部进行。当然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宣传时,也要注意选材要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或者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述和展示。本土资源可以利用的方面很多,如当地曾发生过的历史小故事、有关当地的成语,甚至也可以包括当地的饮食和住房习惯等等。不管是任何种类的资源,教师都可以进行合理筛选,并在其中选取合适的题材分享给幼儿。总之,幼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培养幼儿的基础文化技能,也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当地教学资源为幼儿种下了解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课外活动,实践中感受文化
培养幼儿的文化自豪感仅依靠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仍需要在户外进行身临其境地感受,能够切实享受春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魅力。尤其是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来说,相较于室内的教学,孩子们也更加喜欢在户外吸收文化的方式。既能够直观地为孩子们展现本土文化,也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天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有效的户外实践活动方式有很多,比如和孩子们一起去参观当地博物馆、体育场、名人故居或者是观看公园雕像等等。虽然孩子们年纪较小,但是身处于这些厚重的当地文化氛围中,孩子们也能够从中吸收到一些独特的感受。教师在和幼儿展开实地活动时,也要为孩子们进行背景文化的介绍,进一步促进幼儿理解。由此可见,想要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的优势,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和孩子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文化了解,最好能够和孩子们定期进行一次户外文化参观活动,切实提高幼儿感受文化的真实感。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消除幼儿园文化的独特性,也能够培养孩子们对自己所在地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从而逐渐促进孩子们树立起热爱家乡、享受当地文化的重要思维意识。因此在进行幼儿教学时,要注重本土化资源的开发,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为幼儿创建多彩的文化氛围,促进幼儿形成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感。
参考文献:
[1]玉红.浅谈幼儿园传统教育课程创新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60-61.
[2]马景霞.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学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115.
关键词:幼儿教学;本土化资源;文化自豪
幼儿教育在如今社会里也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幼儿做好桥梁效用,为孩子们接下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奠定基本条件。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也要不断创新,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感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够为幼儿心中播种一颗本土文化的种子,也能够加深幼儿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本文将从幼圆文化、教师引导以及课外实践三个方面,针对如何发挥本土资源对幼儿进行文化传授的方法加以简述。
一、幼园文化,环境上加以熏陶
幼儿园是幼儿系统接触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内的环境布置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是一个较为直观的呈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维模式,因此四周环境和教师的引导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幼儿在正式进入幼儿园学习后,在园内的日常时间较多,园内的基础环境就会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发生变化。
因此想要培养幼儿了解本土文化,逐渐形成文化自信感,就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首先要做的就是由表及里地进行推进。“表”就是指幼儿园以及幼儿班级中的装饰,“里”就是通过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可以举办一些传统的当地文化小活动,能够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化的吸收和成长。如在春节前,幼儿园和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小活动:小班的孩子可以由老师带领一起编舞,将本地最为流行的戏曲加以改编成舞蹈进行展示,彰显出自己的特色;中班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制作小灯笼装扮自己的班级;大班的孩子可以和老师一起写“福”字、做对联等等。孩子们亲手装扮班级,既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天性,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孩子们对于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的认识,从而在玩乐中提高孩子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增强幼儿对于当地文化的骄傲感和认同感。
二、教师引导,教学中进行宣传
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知识时的最初引路人,幼儿时期的孩子们较为敏感,吸收和模范的心理较强,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选择正确的传授方法,也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可以说是除家人外与幼儿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而作为一名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并积极进行课程的科研也是一项重要权利和义务。
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发现身边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储备。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而在进行本土课程的拓展时,其教学场地大多还是在课堂内部进行。当然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的宣传时,也要注意选材要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或者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述和展示。本土资源可以利用的方面很多,如当地曾发生过的历史小故事、有关当地的成语,甚至也可以包括当地的饮食和住房习惯等等。不管是任何种类的资源,教师都可以进行合理筛选,并在其中选取合适的题材分享给幼儿。总之,幼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要培养幼儿的基础文化技能,也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当地教学资源为幼儿种下了解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课外活动,实践中感受文化
培养幼儿的文化自豪感仅依靠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仍需要在户外进行身临其境地感受,能够切实享受春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魅力。尤其是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来说,相较于室内的教学,孩子们也更加喜欢在户外吸收文化的方式。既能够直观地为孩子们展现本土文化,也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天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组织有效的户外实践活动方式有很多,比如和孩子们一起去参观当地博物馆、体育场、名人故居或者是观看公园雕像等等。虽然孩子们年纪较小,但是身处于这些厚重的当地文化氛围中,孩子们也能够从中吸收到一些独特的感受。教师在和幼儿展开实地活动时,也要为孩子们进行背景文化的介绍,进一步促进幼儿理解。由此可见,想要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的优势,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和孩子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文化了解,最好能够和孩子们定期进行一次户外文化参观活动,切实提高幼儿感受文化的真实感。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消除幼儿园文化的独特性,也能够培养孩子们对自己所在地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从而逐渐促进孩子们树立起热爱家乡、享受当地文化的重要思维意识。因此在进行幼儿教学时,要注重本土化资源的开发,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为幼儿创建多彩的文化氛围,促进幼儿形成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感。
参考文献:
[1]玉红.浅谈幼儿园传统教育课程创新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60-61.
[2]马景霞.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学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