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当地时间2013年5月15日,两年一次的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欢迎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新的观察员。这意味着除了美俄加等北极圈内国家,以及英法德等欧洲老牌海权国家之外,又有一些国家加入到了北极俱乐部。今后,这些国家可以出席理事会的所有会议,在北极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北极“变暖”
位于挪威最北部的科恩纳斯是北冰洋少有的不冻港。高纬度的气候让这里显得有点荒凉和孤寂,不过2009年以来,人口稀少的科恩纳斯变得热闹起来。一艘艘远洋货船进出港口,装载铁矿石驶往远方,不少人千里迢迢从异国赶来工作。离港口不到十公里的地方,一座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铁矿,在沉寂十多年之后于2009年重新开放。这里出产的铁矿石经北冰洋东北航道,源源不断地销往远东。
东北航道,由北欧经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穿越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峡,到达远东。另一条航道,西北航道,由大西洋北美沿岸穿过加拿大北方群岛之间,经波弗特海和白令海峡,到达太平洋。2008年9月,卫星云图显示,冰块融化使东北与西北航道在12.5万年以来首次同时打开。这意味着北极已成为海冰构成的岛屿。
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变暖的两倍。2011年夏,北极冰盖面积缩小到433万平方公里,达到历史最小值。2010年,只有4艘船通过东北航道;2012年,这个数字就达到45艘。据挪威方面的估计,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30艘。以一艘从雷克雅未克到上海的商船为例,走东北航道比绕行苏伊士运河节省40%航程和20%的燃料。同时,苏伊士运河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海盗,这就意味着很多过往船只为避免海盗困扰,必然会绕道非洲好望角,这就增加了10天甚至更长的航程时间。北极航线的通行,将大大带来航运上的便利。
融冰后的北极诱惑还不仅仅是航运之便。2012年12月5日,产自北极圈内的液化天然气首次通过北极航线运抵日本。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北极有各类油气田400余个,大陆架中富藏各类煤炭、黄金、铜、镍、锡、铂等金属;该局还估计,在全世界未勘探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北极的蕴藏量将分别占13%和30%。同时,北极丰富的渔产和淡水资源也让世界心动。
按照海洋法公约制定的原则,这些国际海底的资源全人类都有平等的权利来共同利用它。资源诱惑之下,围海圈地和瓜分北极也成为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急着要做的事情。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钛合金国旗插在4300米深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按照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了可以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之外,还可以根据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将其扩展到350海里。俄罗斯这次张扬的深海科考,引发了连锁反应。一周后,加拿大总理哈珀亲自率队赴北极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宣布在北极建深水港和军事基地;丹麦也向北极派出科考队,搜集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单属格陵兰岛大陆架的证据。
美国也没闲着。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来到了北极。希拉里作出强硬表态:“我们来这里的原因是我们对公共北极圈的担忧和责任。”今年5月10日,奥巴马公布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文件;而普京抢先在2月份就公布了俄罗斯2020年前北极地带发展战略,其中,控制受季节影响较强的东北航道正是俄罗斯的关键步骤。
“冰融相见”
冰融相见,这四个字被用来形容近些年来在北极地区争夺越来越高调的国家。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恰当,一方面由于谐音“兵戎相见”,说明北极的争夺战中难免有火药味;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这种利益的高调争夺,原因也正于“冰融”,即全球变暖惹的祸。气候变化带来北极生态的变化,学者们也顺势将之称为“北极的经济再发现”。500年前,北极有“地理再发现”;二战之后,这个区域又出现“军事再发现”;那么这一次的经济再发现显然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些探索再现。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这个在当地语言中意指“冰雪与荒凉”的岛屿,是有人类居住中最靠近北极的地方。朗伊尔城是该岛的首府,城内街头的矿工雕像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起源。19世纪末,煤的发现让这个城市热闹了起来,煤矿公司纷纷在此设立。当时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里,挂起一个牌子,就可以就此圈定势力范围,这就不免带来各种纠纷。
而如今,多国主权的最终解决源起自于1920年挪威与美英法等国签订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条约规定,群岛主权归属挪威,但是缔约国有权进行捕鱼、打猎、采矿等活动。而1925年,中国北洋政府也加入了这一条约,因此现在中国才能顺理成章地在北极进行科研活动,而中国在北极的唯一科考站——黄河站就建立在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上。
当时周围各国对北极的兴趣正处于封冻期,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极以南地区。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北极地理再发现的失望。1500年,葡萄牙人考克雷受葡萄牙国王派遣,向北寻找到东亚州的航路。这次航行让他意外发现了格陵兰岛。这开启了北极地理航线和殖民化的时代。从1553年开始,英国、荷兰等国开始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北极探险,神秘的北极露出峥嵘。1879年,芬兰人雷伊克率先发现了东北航道;1905年,挪威人阿蒙森发现了西北航道;1909年4月,美国人皮尔里成为第一个达到北极点的人。
1867年,为了扶植美国反抗其欧洲对手,俄罗斯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贱卖给美国,美国因此意外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但是当时的美国人还嘲笑政府买了个没用的大冰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进入冷战时期后的美国才明白,当年捡了多大一个便宜。从北极沿岸鸟瞰东西方阵营在北冰洋两岸对峙,美苏则直接隔着狭窄的白令海峡相望,边缘之地北极成为东西方对峙的前沿阵地,一些地区还成为核试验场和核废料堆场,北约和华约的战略潜艇在冰下游弋。
新的地缘政治变迁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北极的价值不再体现在军事对峙之上。今天所有围绕着北极的角力,无不与经济利益有关。北极对人类的经济价值有四重:环境价值,科研价值,资源价值和航道价值。现在,各方对于这些相关利益的争夺,就是对这些经济价值的不断追逐。而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全球的经贸格局,包括地缘政治格局都在发生着变化。甚至有观点认为,北极正在悄然重塑着全球的地缘格局。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认为:“北极正在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斗争的一个中心。”
到北极去,走什么航道是实际问题。东北航道受俄罗斯影响较大,而加拿大则要把西北航道作为自己的内水。对于这一点,就连在北极事务中与加拿大亲密无间的美国也表示反对。翻开人类历史,新航道的开辟往往是能够影响国际地缘格局的大事。早在1944年,地缘政治学家斯派克曼说:“纽约突然发现距离上海比英国利物浦更近,一条跨海运河带来了美国轴心翻转的效果。”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将美国东海岸与亚洲的距离缩短了5000海里以上,在商业和军事上,比欧洲国家更具优势,奠定了美国作为太平洋霸主的地位。
而今天,北冰洋新航道的可能开通,获得地缘战略利益的却是俄罗斯。1905年,为援助被日本围攻的太平洋舰队,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组建了庞大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然而该舰队从印度洋一路航行6个月,长达1.8万海里,最终在对马海峡被以逸待劳的日军舰队一举消灭。如今,这种两洋舰队相隔万里的状况正有可能得到改变。俄罗斯国内人士认为,未来的俄罗斯北方舰队可能从摩尔曼斯克出发,不依赖破冰船,由东北航道直出白令海峡。
不过,尽管彼此间激烈争夺北极资源和战略主导权,北极圈内国家对外立场却是一致的。2008年,英国杜伦大学公布了一张北极地区海事管辖和边界图,反映出北极理事会八国已将北冰洋瓜分完毕。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之后,北极理事会就由8个成员国轮流坐庄,各国虽然彼此都有矛盾,但是排外的立场却是一致的。然而作为全球气候的重要保温场,北极的变化牵涉到全球的利益。
去年年底,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名为《北极是21世纪的地中海》。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将目睹自巴拿马运河开通以来,最迅速的地缘政治变迁!”或许这句话会让很多人心生隐忧,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出现地缘政治变迁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出大国之间的恶性争斗。怎么样不再让历史出现简单的重复,怎么样来妥善解决好北极问题,显然靠北极国家是远远不够的。与解决一切全球性的问题一样,这个过程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北极“变暖”
位于挪威最北部的科恩纳斯是北冰洋少有的不冻港。高纬度的气候让这里显得有点荒凉和孤寂,不过2009年以来,人口稀少的科恩纳斯变得热闹起来。一艘艘远洋货船进出港口,装载铁矿石驶往远方,不少人千里迢迢从异国赶来工作。离港口不到十公里的地方,一座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铁矿,在沉寂十多年之后于2009年重新开放。这里出产的铁矿石经北冰洋东北航道,源源不断地销往远东。
东北航道,由北欧经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穿越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峡,到达远东。另一条航道,西北航道,由大西洋北美沿岸穿过加拿大北方群岛之间,经波弗特海和白令海峡,到达太平洋。2008年9月,卫星云图显示,冰块融化使东北与西北航道在12.5万年以来首次同时打开。这意味着北极已成为海冰构成的岛屿。
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变暖的两倍。2011年夏,北极冰盖面积缩小到433万平方公里,达到历史最小值。2010年,只有4艘船通过东北航道;2012年,这个数字就达到45艘。据挪威方面的估计,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30艘。以一艘从雷克雅未克到上海的商船为例,走东北航道比绕行苏伊士运河节省40%航程和20%的燃料。同时,苏伊士运河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海盗,这就意味着很多过往船只为避免海盗困扰,必然会绕道非洲好望角,这就增加了10天甚至更长的航程时间。北极航线的通行,将大大带来航运上的便利。
融冰后的北极诱惑还不仅仅是航运之便。2012年12月5日,产自北极圈内的液化天然气首次通过北极航线运抵日本。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北极有各类油气田400余个,大陆架中富藏各类煤炭、黄金、铜、镍、锡、铂等金属;该局还估计,在全世界未勘探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北极的蕴藏量将分别占13%和30%。同时,北极丰富的渔产和淡水资源也让世界心动。
按照海洋法公约制定的原则,这些国际海底的资源全人类都有平等的权利来共同利用它。资源诱惑之下,围海圈地和瓜分北极也成为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急着要做的事情。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考队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钛合金国旗插在4300米深的罗蒙诺索夫海岭。按照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了可以拥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之外,还可以根据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将其扩展到350海里。俄罗斯这次张扬的深海科考,引发了连锁反应。一周后,加拿大总理哈珀亲自率队赴北极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宣布在北极建深水港和军事基地;丹麦也向北极派出科考队,搜集罗蒙诺索夫海岭是单属格陵兰岛大陆架的证据。
美国也没闲着。2012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来到了北极。希拉里作出强硬表态:“我们来这里的原因是我们对公共北极圈的担忧和责任。”今年5月10日,奥巴马公布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文件;而普京抢先在2月份就公布了俄罗斯2020年前北极地带发展战略,其中,控制受季节影响较强的东北航道正是俄罗斯的关键步骤。
“冰融相见”
冰融相见,这四个字被用来形容近些年来在北极地区争夺越来越高调的国家。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恰当,一方面由于谐音“兵戎相见”,说明北极的争夺战中难免有火药味;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这种利益的高调争夺,原因也正于“冰融”,即全球变暖惹的祸。气候变化带来北极生态的变化,学者们也顺势将之称为“北极的经济再发现”。500年前,北极有“地理再发现”;二战之后,这个区域又出现“军事再发现”;那么这一次的经济再发现显然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些探索再现。
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这个在当地语言中意指“冰雪与荒凉”的岛屿,是有人类居住中最靠近北极的地方。朗伊尔城是该岛的首府,城内街头的矿工雕像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起源。19世纪末,煤的发现让这个城市热闹了起来,煤矿公司纷纷在此设立。当时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里,挂起一个牌子,就可以就此圈定势力范围,这就不免带来各种纠纷。
而如今,多国主权的最终解决源起自于1920年挪威与美英法等国签订的《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条约规定,群岛主权归属挪威,但是缔约国有权进行捕鱼、打猎、采矿等活动。而1925年,中国北洋政府也加入了这一条约,因此现在中国才能顺理成章地在北极进行科研活动,而中国在北极的唯一科考站——黄河站就建立在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上。
当时周围各国对北极的兴趣正处于封冻期,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极以南地区。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北极地理再发现的失望。1500年,葡萄牙人考克雷受葡萄牙国王派遣,向北寻找到东亚州的航路。这次航行让他意外发现了格陵兰岛。这开启了北极地理航线和殖民化的时代。从1553年开始,英国、荷兰等国开始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北极探险,神秘的北极露出峥嵘。1879年,芬兰人雷伊克率先发现了东北航道;1905年,挪威人阿蒙森发现了西北航道;1909年4月,美国人皮尔里成为第一个达到北极点的人。
1867年,为了扶植美国反抗其欧洲对手,俄罗斯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贱卖给美国,美国因此意外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但是当时的美国人还嘲笑政府买了个没用的大冰箱。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进入冷战时期后的美国才明白,当年捡了多大一个便宜。从北极沿岸鸟瞰东西方阵营在北冰洋两岸对峙,美苏则直接隔着狭窄的白令海峡相望,边缘之地北极成为东西方对峙的前沿阵地,一些地区还成为核试验场和核废料堆场,北约和华约的战略潜艇在冰下游弋。
新的地缘政治变迁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北极的价值不再体现在军事对峙之上。今天所有围绕着北极的角力,无不与经济利益有关。北极对人类的经济价值有四重:环境价值,科研价值,资源价值和航道价值。现在,各方对于这些相关利益的争夺,就是对这些经济价值的不断追逐。而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全球的经贸格局,包括地缘政治格局都在发生着变化。甚至有观点认为,北极正在悄然重塑着全球的地缘格局。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认为:“北极正在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斗争的一个中心。”
到北极去,走什么航道是实际问题。东北航道受俄罗斯影响较大,而加拿大则要把西北航道作为自己的内水。对于这一点,就连在北极事务中与加拿大亲密无间的美国也表示反对。翻开人类历史,新航道的开辟往往是能够影响国际地缘格局的大事。早在1944年,地缘政治学家斯派克曼说:“纽约突然发现距离上海比英国利物浦更近,一条跨海运河带来了美国轴心翻转的效果。”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将美国东海岸与亚洲的距离缩短了5000海里以上,在商业和军事上,比欧洲国家更具优势,奠定了美国作为太平洋霸主的地位。
而今天,北冰洋新航道的可能开通,获得地缘战略利益的却是俄罗斯。1905年,为援助被日本围攻的太平洋舰队,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组建了庞大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然而该舰队从印度洋一路航行6个月,长达1.8万海里,最终在对马海峡被以逸待劳的日军舰队一举消灭。如今,这种两洋舰队相隔万里的状况正有可能得到改变。俄罗斯国内人士认为,未来的俄罗斯北方舰队可能从摩尔曼斯克出发,不依赖破冰船,由东北航道直出白令海峡。
不过,尽管彼此间激烈争夺北极资源和战略主导权,北极圈内国家对外立场却是一致的。2008年,英国杜伦大学公布了一张北极地区海事管辖和边界图,反映出北极理事会八国已将北冰洋瓜分完毕。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之后,北极理事会就由8个成员国轮流坐庄,各国虽然彼此都有矛盾,但是排外的立场却是一致的。然而作为全球气候的重要保温场,北极的变化牵涉到全球的利益。
去年年底,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名为《北极是21世纪的地中海》。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将目睹自巴拿马运河开通以来,最迅速的地缘政治变迁!”或许这句话会让很多人心生隐忧,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出现地缘政治变迁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出大国之间的恶性争斗。怎么样不再让历史出现简单的重复,怎么样来妥善解决好北极问题,显然靠北极国家是远远不够的。与解决一切全球性的问题一样,这个过程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