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提高素质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构建历史“学案导学”课堂,力图在改革中研究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教学的的内涵发展。 “学案导学”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因此“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还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以及备课方式的改革等方面下苦功夫。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案导学深化发展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提高素质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课堂上组织实施,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历史教学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工会组织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阻碍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程实施和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是某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在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照本宣科。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构建是书本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本质,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划书背书”,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有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存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1、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有效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预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历史思维、历史观点的建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2、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案导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非主体,教师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反映着教育观念是否更新。倘若仍坚持满堂灌,学案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作为教师教、特别是学生学的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既不能下发学案后就万事大吉,“放群羊”,撒手为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当“保姆”事事包办代替,而应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课前精心准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课上积极施教,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讲评到位。只有这样,教师的作用才会到位而不越位,师生才能相互配合,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3)创新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了解和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而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评价等心理因素和学习的个性化特征等。
(4)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学案导学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院追求的重要目标,否则就难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问题设计的形式宜丰富多样不断变换形式,常换常新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注重选择规范、严谨的高考题,它能使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增强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5)民主性原则。
推行学案导学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引路人,讨论问题的平等参与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教学相长过程的直接受益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案导学运用得好,教师就抛弃了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陋习,呈现在课堂的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这里没有权威,没有师道尊严,有的是对真理、对知识的渴望探索与追求,这本身对每个同学的教益是深远的。
(6)层次性原则
新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些基本规律。基本知识和基本思路是每个学习单元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型问题是学案能否消除学生畏难情绪,使其充满信心并积极学习的首要条件。一份学案中基础知识型问题应占据重要地位。就基本知识而言,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在课文中一般都有现成的表述,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整理即可。
综上所述,“学案式导学”模式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当然,学案导学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 .简论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朱新梅
[2]《关于“学案教学法”》姚席钧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 崔永漷 吴刚平
[4]《课堂教学论》金华、魏所康、朱川彬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案导学深化发展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提高素质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课堂上组织实施,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仍占统治地位,尤其是历史教学总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工会组织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阻碍了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程实施和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的变化,但是某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在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照本宣科。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构建是书本知识系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本质,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划书背书”,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有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存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1、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有效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把学习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预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历史思维、历史观点的建构。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
2、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的教学原则,落实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案导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非主体,教师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反映着教育观念是否更新。倘若仍坚持满堂灌,学案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作为教师教、特别是学生学的行之有效的可行方案,既不能下发学案后就万事大吉,“放群羊”,撒手为管,也不能越俎代庖,当“保姆”事事包办代替,而应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课前精心准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课上积极施教,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讲评到位。只有这样,教师的作用才会到位而不越位,师生才能相互配合,才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3)创新性原则。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了解和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而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评价等心理因素和学习的个性化特征等。
(4)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学案导学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院追求的重要目标,否则就难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同时,问题设计的形式宜丰富多样不断变换形式,常换常新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注重选择规范、严谨的高考题,它能使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有所提高,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增强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5)民主性原则。
推行学案导学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引路人,讨论问题的平等参与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教学相长过程的直接受益人,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案导学运用得好,教师就抛弃了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陋习,呈现在课堂的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这里没有权威,没有师道尊严,有的是对真理、对知识的渴望探索与追求,这本身对每个同学的教益是深远的。
(6)层次性原则
新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一些基本规律。基本知识和基本思路是每个学习单元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型问题是学案能否消除学生畏难情绪,使其充满信心并积极学习的首要条件。一份学案中基础知识型问题应占据重要地位。就基本知识而言,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在课文中一般都有现成的表述,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整理即可。
综上所述,“学案式导学”模式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当然,学案导学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 .简论主体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朱新梅
[2]《关于“学案教学法”》姚席钧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 崔永漷 吴刚平
[4]《课堂教学论》金华、魏所康、朱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