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从而探讨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构建内容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英语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源于美国。早在1919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定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正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其中以两种模式最为普遍,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三年级开始试验,称“多样化途径”。1998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1996年法国开始在大学预备班开设“适度发挥学生创造力”(简称TIPE)课程。TIPE课程被规定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占总学时的10%。学生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IPE课程的开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研究性学习在日本被称为结合性学习,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中小学非常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96~2005年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同时,多位高校教师发表了“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成果,并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为主的改革。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大学、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大学英语 “研究性学习”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但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可见学习和研究将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列入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随后又发布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重要地位亦愈加凸显。高等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不能同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混为一谈,所以研究者要找到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建设艺术高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艺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方法。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实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这直接导致了艺术院校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二,在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授课中,教师仍然侧重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很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实施教学。第三,目前,针对艺术类院校的教材资源仍显匮乏。针对以上的现状,如何开展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命题。针对以上的现状,如何开展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命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或生活中的资料信息,由学生收集、分析并选择资料信息,应用所学的知识去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在各学科的渗透较为广泛,可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列入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随后又发布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以上所述的内容为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教师要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学习现状,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而评价其可行性及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激发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培养一批具有艺术、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以下的内容: 第一,艺术类高校的教学定位及办学特色研究。第二,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及学习动机缺乏原因的调查及探究。第三,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四,“研究性学习”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索及实施方法、手段。第五,“研究性学习”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极评价。第六、“研究性学习”在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具体实施手段和路径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教学等等课堂组织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任务小组。授课时给每个任务小组一定教学资料和完成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究并给出答案,根据答案情况为每组学生打分,该成绩直接进入学生平时成绩,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往往认为“研究性学习”不需要教材,这种观点是片面和不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不能脱离教材而存在,而是要找到如何找到教材与“研究性学习”的契合点,即教师如何布置课堂讨论的内容。该内容需要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育目标。
三、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它的作用对于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那么,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幅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婷.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2]马志辉.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问题与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03).
[3]钟运生.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2009(09).
[4]李建萍.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黄山学院学报,2003(03).
[5]钟馥兰.研究性学习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6]耿志英,周瑞珍.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02).
[7]约翰·宾,朱永新,张仁铎.研究性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示范[M].高教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英语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源于美国。早在1919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定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正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其中以两种模式最为普遍,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三年级开始试验,称“多样化途径”。1998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1996年法国开始在大学预备班开设“适度发挥学生创造力”(简称TIPE)课程。TIPE课程被规定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占总学时的10%。学生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IPE课程的开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研究性学习在日本被称为结合性学习,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中小学非常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96~2005年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同时,多位高校教师发表了“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成果,并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为主的改革。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大学、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大学英语 “研究性学习”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但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可见学习和研究将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列入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随后又发布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重要地位亦愈加凸显。高等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不能同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混为一谈,所以研究者要找到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建设艺术高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艺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方法。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实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这直接导致了艺术院校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二,在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授课中,教师仍然侧重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很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实施教学。第三,目前,针对艺术类院校的教材资源仍显匮乏。针对以上的现状,如何开展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命题。针对以上的现状,如何开展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命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或生活中的资料信息,由学生收集、分析并选择资料信息,应用所学的知识去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在各学科的渗透较为广泛,可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列入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随后又发布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以上所述的内容为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教师要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学习现状,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而评价其可行性及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激发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培养一批具有艺术、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以下的内容: 第一,艺术类高校的教学定位及办学特色研究。第二,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及学习动机缺乏原因的调查及探究。第三,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四,“研究性学习”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索及实施方法、手段。第五,“研究性学习”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极评价。第六、“研究性学习”在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具体实施手段和路径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教学等等课堂组织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任务小组。授课时给每个任务小组一定教学资料和完成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究并给出答案,根据答案情况为每组学生打分,该成绩直接进入学生平时成绩,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往往认为“研究性学习”不需要教材,这种观点是片面和不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不能脱离教材而存在,而是要找到如何找到教材与“研究性学习”的契合点,即教师如何布置课堂讨论的内容。该内容需要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育目标。
三、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它的作用对于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那么,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幅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婷.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2]马志辉.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问题与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03).
[3]钟运生.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2009(09).
[4]李建萍.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黄山学院学报,2003(03).
[5]钟馥兰.研究性学习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6]耿志英,周瑞珍.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02).
[7]约翰·宾,朱永新,张仁铎.研究性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5).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示范[M].高教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