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国家鼓励、支持地方和学校编写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能让教材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让课本上纸质材料的固定内容灵活展现,能赋予单调的文字图片以生命,突破时空的局限,扩大课堂容量,能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这样的课堂能够综合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促进高效学习。对于音乐课而言更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视听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广阔的音乐世界里尽情遨游,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体验。
一、借助媒体手段,丰富音乐认知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展现旋律美和节奏美,给人以感染。了解和认识音乐感性的层面离不开媒体的播放,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声音的集成和控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合成、剪辑、播放或者对重点部分进行回放,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尽情展现,使其形象直观,让学生对音乐声音的流动过程产生感性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乐理知识抽象枯燥,即便是成年人都不喜欢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小学生既不感兴趣,也不容易掌握。但这些内容又是音乐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不可缺少的,所以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适合的方法、措施。如果以语言讲解和乐器示范的方法,学生会兴趣很低,教学效果也不显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挖掘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挖掘图像信息,缩短时空距离
展现民族文化、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对中外各民族的音乐都安排有大篇幅的空间,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了解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民乐教学往往学生会有很强的距离感,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拉近时空距离,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搜集大量相关的图像信息,让民族地区迤逦风光和特色文化配以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在眼观、耳听、神触中穿越时空,体验民族文化和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族艺术深刻的感性认识,当学习的冲动萌发时立即融入相关的民乐内容,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然有利于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和增进民族情感及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力。
如《欢乐的鼓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鼓乐欣赏《龙腾虎跃》和唱歌《木鼓歌》教材上只提供了鼓乐的重点旋律、节奏及《木鼓歌》歌谱及相关背景图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鼓时,课前可以充分收集关于鼓(堂鼓)的从古至今的各种图片(古代的战鼓、喊冤鼓、大堂鼓、小堂鼓等)、鼓声(鼓皮、鼓边、鼓身)及鼓乐、鼓舞音频和视频素材做成多媒体课件,再拿出实物鼓让学生现场击鼓。当欣赏乐曲《龙腾虎跃》时配以李民雄教授的现场演奏录像,感受演奏者现场的情景及鼓乐带来的热烈、喜庆的情感体验。《木鼓歌》教学时如果单独教唱歌曲,课堂就显得单调、枯燥、无力,同时学生心中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什么是阿佤?佤族是怎样的民族?什么是江三木?木鼓上的图案代表什么含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关于佤族的民族文化的介绍。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挖掘歌曲内涵的民族风情,播放关于佤族人制作木鼓和关于对牛头敬仰的视频,用格式工厂软件截取重点片断配以木鼓乐的演奏,这样就会把学生一下带进佤族的民族氛围中,给学生以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木鼓对于阿佤人是一种幸福、吉祥的象征,对于后面歌曲的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拓展认知范围,提升教学效果
“乐”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射、御、书、数),承担着审美育人的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课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审美体验,享受音乐作品中带来的精神世界的乐趣并从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唱歌和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约占总教学实践的三分之二,歌曲教学中涉及到演唱形式、歌词内容及德育内容的有机渗透,欣赏教学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而这其中不管是演唱形式、还是民乐和西洋乐又涉及到很多具体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能让这些内容的教学效果更好?这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多媒体促进了教育手段的革新、教育思想的转变,更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调整。多媒体视频图像让乐队的规模、阵容、指挥手势、每一种乐器的式样颜色、演唱者的服装造型、表演等都看得一清二楚。例如:关于戏曲的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集人物角色、各种乐器和唱腔融为一体,是最简捷、高效的。当学生在片断欣赏时,人物中的生、旦、净、丑和管弦乐京胡、二胡、月琴、笛子、笙……打击乐堂鼓、大锣、小锣、云锣……都同时间出现,让学生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四、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我们知道只有当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一定的体验的期待后才能产生欣赏的热情,继而形成欣赏的动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让音乐的语言和文字的内容变成形象和声音结合的画面图式,这种鲜活起来的动态的审美对象促进了欣赏期待的产生,在这种加速加量的综合信息传递中,欣赏的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感官和精神体验的综合过程,这种感受产生的情感共鸣,使音乐教育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而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由于师资和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很多教师无法拓展和灵活使用教材,课堂上会出现机械模唱、模跳、模弹,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阻碍了学生思(下转上页)(接下页)维空间的延伸,所以在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时,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用耳朵听音乐,还要在听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创造条件用视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并充分发挥联想,为表现音乐的美和创造音乐的美奠定条件。所以音乐教学中要提倡和创造条件使用多媒体信息网络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人类亘古不变的脚步是不断地追求文明与进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不断的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内容的存在形式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借助媒体手段,丰富音乐认知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展现旋律美和节奏美,给人以感染。了解和认识音乐感性的层面离不开媒体的播放,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声音的集成和控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合成、剪辑、播放或者对重点部分进行回放,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尽情展现,使其形象直观,让学生对音乐声音的流动过程产生感性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乐理知识抽象枯燥,即便是成年人都不喜欢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小学生既不感兴趣,也不容易掌握。但这些内容又是音乐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不可缺少的,所以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适合的方法、措施。如果以语言讲解和乐器示范的方法,学生会兴趣很低,教学效果也不显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挖掘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直观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挖掘图像信息,缩短时空距离
展现民族文化、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中对中外各民族的音乐都安排有大篇幅的空间,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了解民族音乐、培养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民乐教学往往学生会有很强的距离感,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拉近时空距离,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搜集大量相关的图像信息,让民族地区迤逦风光和特色文化配以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在眼观、耳听、神触中穿越时空,体验民族文化和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族艺术深刻的感性认识,当学习的冲动萌发时立即融入相关的民乐内容,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然有利于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和增进民族情感及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力。
如《欢乐的鼓声》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鼓乐欣赏《龙腾虎跃》和唱歌《木鼓歌》教材上只提供了鼓乐的重点旋律、节奏及《木鼓歌》歌谱及相关背景图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鼓时,课前可以充分收集关于鼓(堂鼓)的从古至今的各种图片(古代的战鼓、喊冤鼓、大堂鼓、小堂鼓等)、鼓声(鼓皮、鼓边、鼓身)及鼓乐、鼓舞音频和视频素材做成多媒体课件,再拿出实物鼓让学生现场击鼓。当欣赏乐曲《龙腾虎跃》时配以李民雄教授的现场演奏录像,感受演奏者现场的情景及鼓乐带来的热烈、喜庆的情感体验。《木鼓歌》教学时如果单独教唱歌曲,课堂就显得单调、枯燥、无力,同时学生心中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什么是阿佤?佤族是怎样的民族?什么是江三木?木鼓上的图案代表什么含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关于佤族的民族文化的介绍。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挖掘歌曲内涵的民族风情,播放关于佤族人制作木鼓和关于对牛头敬仰的视频,用格式工厂软件截取重点片断配以木鼓乐的演奏,这样就会把学生一下带进佤族的民族氛围中,给学生以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木鼓对于阿佤人是一种幸福、吉祥的象征,对于后面歌曲的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拓展认知范围,提升教学效果
“乐”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射、御、书、数),承担着审美育人的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课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审美体验,享受音乐作品中带来的精神世界的乐趣并从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唱歌和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约占总教学实践的三分之二,歌曲教学中涉及到演唱形式、歌词内容及德育内容的有机渗透,欣赏教学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而这其中不管是演唱形式、还是民乐和西洋乐又涉及到很多具体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能让这些内容的教学效果更好?这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多媒体促进了教育手段的革新、教育思想的转变,更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调整。多媒体视频图像让乐队的规模、阵容、指挥手势、每一种乐器的式样颜色、演唱者的服装造型、表演等都看得一清二楚。例如:关于戏曲的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集人物角色、各种乐器和唱腔融为一体,是最简捷、高效的。当学生在片断欣赏时,人物中的生、旦、净、丑和管弦乐京胡、二胡、月琴、笛子、笙……打击乐堂鼓、大锣、小锣、云锣……都同时间出现,让学生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四、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我们知道只有当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一定的体验的期待后才能产生欣赏的热情,继而形成欣赏的动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让音乐的语言和文字的内容变成形象和声音结合的画面图式,这种鲜活起来的动态的审美对象促进了欣赏期待的产生,在这种加速加量的综合信息传递中,欣赏的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感官和精神体验的综合过程,这种感受产生的情感共鸣,使音乐教育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当代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而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由于师资和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很多教师无法拓展和灵活使用教材,课堂上会出现机械模唱、模跳、模弹,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阻碍了学生思(下转上页)(接下页)维空间的延伸,所以在进行音乐教育教学时,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不仅用耳朵听音乐,还要在听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创造条件用视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并充分发挥联想,为表现音乐的美和创造音乐的美奠定条件。所以音乐教学中要提倡和创造条件使用多媒体信息网络资源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人类亘古不变的脚步是不断地追求文明与进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不断的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内容的存在形式将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