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深海钻井市场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卖家——中集集团。
2014年11月19日,中集集团下属的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了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第4座第6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兴旺号”。该平台可应用在全球海况最恶劣的挪威北海海域,达到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水平。
这并非易事。深水钻井平台各项技术要求极高,长期被西方企业垄断,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企业中集集团却要跨界经营,难免受到外界质疑。“过去7年,海工业务没有做成之前,我都不见媒体,总怕别人不断地追问做得成吗?”中集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麦伯良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海工“赌注”
从1992年至今,麦伯良担任中集集团总裁已22年,中集集团也已由1982年亏损的小企业转身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供应商。
但老麦并不知足。在他心里,海洋工程装备是最看重的一项业务,因为这是中国制造的短板。麦伯良说:“中国要开发南海,连钻井平台都没有,拿什么去开发?我一直有浓厚的为国家制造大装备的情节。”
2008年,中集集团正式进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收购了新加坡商人旗下的烟台来福士船厂。2010年10月,中集来福士制造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先锋号”。2013年年中,“中海油服先锋号”在挪威北海海域31座钻井平台的综合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登上榜首。
这并非坦途。“没有师傅传授,也没有基础资料。”中集来福士烟台建造基地总经理闫永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作为最初的钻井平台技术负责人,他只能查找西方资料并向船级社、外聘欧洲专家求教。
收购烟台来福士之后,中集集团面临消化烟台来福士原有未履行订单的麻烦,这让其承担了30亿元的亏损。在此后的几年里,中集集团只能依靠其他业务板块不断向中集来福士里持续“砸钱”。
怨气和质疑迅速在中集集团内部蔓延,甚至有谣言称麦伯良的海洋工程装备战略将无果而终。“在没有海工基础的中国做海工,这注定要付出代价。”中集集团副总裁、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于亚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转折点是2014年8月26日。当天下午,中集集团在香港举行201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麦伯良宣布:中集集团的海洋工程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6.66亿元,同比增长272.80%;盈利0.49亿元,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
更为重要的是,自2010年10月以来,中集来福士已成功交付9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占国内3/4市场份额。目前,正在开工建造5座半潜平台,还有7座平台合同待生效,手持“半潜”订单总额超过70亿美元,占全球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市场份额的20%。
“未来一定是第一”
在麦伯良心里还有一盘更大的棋局:要让中集集团从以集装箱业务为主变成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
也就在收购来福士的2008年,麦伯良决定实施中集集团多元化战略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正值金融危机,中集集装箱业务仍荣登当年全球第一的宝座。但麦伯良认为,该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只能作为中集集团一个业务增长点。他说:“多元化发展是我们发展的唯一出路,但各板块还要专业化。”
此后,中集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金融等业务为主,一批契合国家战略规划的新兴产业迅速布局,扭转了中集集团“铁盒子”的传统形象。
“全球资源整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国内来看,中集集团全球化走得最早,是最有基础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优势所在。”麦伯良说。
2013年初,中集来福士已成为中集集团的全资控股公司,这意味着海工装备可以真正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于亚说:“中集来福士能有今天的成绩,其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创新机制与市场的高度关联。”
如今,中集来福士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覆盖墨西哥湾、巴西海域、几内亚湾等海洋油气产区,并在以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代表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了批量化建造的能力。这是中国大型海上钻井平台从单个项目的实验攻关阶段,向批量产业化阶段迈出了重要一步。
按照麦伯良的设想,中集集团已形成了以集装箱、车辆、海工、空港等为主的“四大四小”8个业务板块。而中集集装箱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50%,但集团内部占比已不足1/3。
最新消息是,“中海油服兴旺号”预计2015年将投入中国南海的深水作业。麦伯良说:“海洋工程钻井平台的建造和设计,目前中国在世界上肯定不是第一,但未来一定是第一。”
2014年11月19日,中集集团下属的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了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第4座第6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兴旺号”。该平台可应用在全球海况最恶劣的挪威北海海域,达到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水平。
这并非易事。深水钻井平台各项技术要求极高,长期被西方企业垄断,而作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企业中集集团却要跨界经营,难免受到外界质疑。“过去7年,海工业务没有做成之前,我都不见媒体,总怕别人不断地追问做得成吗?”中集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麦伯良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海工“赌注”
从1992年至今,麦伯良担任中集集团总裁已22年,中集集团也已由1982年亏损的小企业转身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供应商。
但老麦并不知足。在他心里,海洋工程装备是最看重的一项业务,因为这是中国制造的短板。麦伯良说:“中国要开发南海,连钻井平台都没有,拿什么去开发?我一直有浓厚的为国家制造大装备的情节。”
2008年,中集集团正式进军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收购了新加坡商人旗下的烟台来福士船厂。2010年10月,中集来福士制造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先锋号”。2013年年中,“中海油服先锋号”在挪威北海海域31座钻井平台的综合绩效考核中连续两年登上榜首。
这并非坦途。“没有师傅传授,也没有基础资料。”中集来福士烟台建造基地总经理闫永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作为最初的钻井平台技术负责人,他只能查找西方资料并向船级社、外聘欧洲专家求教。
收购烟台来福士之后,中集集团面临消化烟台来福士原有未履行订单的麻烦,这让其承担了30亿元的亏损。在此后的几年里,中集集团只能依靠其他业务板块不断向中集来福士里持续“砸钱”。
怨气和质疑迅速在中集集团内部蔓延,甚至有谣言称麦伯良的海洋工程装备战略将无果而终。“在没有海工基础的中国做海工,这注定要付出代价。”中集集团副总裁、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裁于亚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转折点是2014年8月26日。当天下午,中集集团在香港举行201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麦伯良宣布:中集集团的海洋工程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6.66亿元,同比增长272.80%;盈利0.49亿元,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
更为重要的是,自2010年10月以来,中集来福士已成功交付9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占国内3/4市场份额。目前,正在开工建造5座半潜平台,还有7座平台合同待生效,手持“半潜”订单总额超过70亿美元,占全球深水半潜钻井平台市场份额的20%。
“未来一定是第一”
在麦伯良心里还有一盘更大的棋局:要让中集集团从以集装箱业务为主变成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
也就在收购来福士的2008年,麦伯良决定实施中集集团多元化战略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彼时正值金融危机,中集集装箱业务仍荣登当年全球第一的宝座。但麦伯良认为,该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只能作为中集集团一个业务增长点。他说:“多元化发展是我们发展的唯一出路,但各板块还要专业化。”
此后,中集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金融等业务为主,一批契合国家战略规划的新兴产业迅速布局,扭转了中集集团“铁盒子”的传统形象。
“全球资源整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国内来看,中集集团全球化走得最早,是最有基础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企业,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优势所在。”麦伯良说。
2013年初,中集来福士已成为中集集团的全资控股公司,这意味着海工装备可以真正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于亚说:“中集来福士能有今天的成绩,其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创新机制与市场的高度关联。”
如今,中集来福士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已覆盖墨西哥湾、巴西海域、几内亚湾等海洋油气产区,并在以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代表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了批量化建造的能力。这是中国大型海上钻井平台从单个项目的实验攻关阶段,向批量产业化阶段迈出了重要一步。
按照麦伯良的设想,中集集团已形成了以集装箱、车辆、海工、空港等为主的“四大四小”8个业务板块。而中集集装箱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50%,但集团内部占比已不足1/3。
最新消息是,“中海油服兴旺号”预计2015年将投入中国南海的深水作业。麦伯良说:“海洋工程钻井平台的建造和设计,目前中国在世界上肯定不是第一,但未来一定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