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编者增加设计了很多“小实验”,它们是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合理利用这些“小实验”,充分发挥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的“大功效”,对促进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由此,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小实验 大功效 应用实践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中新增了很多物理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相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来说,内容更简单,材料更易得,也更方便学生操作[1]。它们穿插在教材内容里或者是课后作业中,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它们是物理知识有效的补充与延伸,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实验或者是演示实验,往往对这些小实验视而不见,使其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些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有“大功效”。它不但能够很快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操作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会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实验技能,启发物理思维,开发创造潜力,提高他们的物理实践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小实验的功效与作用为切入点,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析。
一、“小实验”的“大功效”
1.小实验让物理学习更加“有趣”。
由于初中物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基础性的学科特点,这给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在进行实际学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就会对物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兴趣。然而利用小实验的特点,为物理知识注入一些有趣的因素,通过老师指导,让学生参与一些自己动手制作、自己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自己亲自操作完成的小实验活动,可能让他们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对物理知识的兴趣。由于小实验可操作性较强,因此实验成功率很高,这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收获成功,这无形之中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帮助他们下定了“我也可以学好物理”的决心。
2.小实验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
物理知识中很多的概念、现象都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由于这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因此有时仅凭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中。借助小实验贴近生活的特点,既能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很快地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加快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意愿[2]。如针对燃烧的条件而设计的“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该实验是无法成立的,因为纸是非常容易燃烧的,他们都存在同样的疑惑:“用纸锅怎么可能烧开水?”他们在疑惑、好奇并急于验证的心理驱使下,会主动开始实验,而当“纸锅真的可以烧开水”这一结论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注意力又会自然地转移到锅中沸腾的开水上,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在观察与思考中对“着火点”这一燃烧条件有了直观认识,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也更深刻。
3.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创造能力。
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和物理再创造能力,而小实验中很多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都可以交由学生自行选择和自行设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对一些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尤其是一些小实验,根本不会提供现成的用品和仪器,需要他们自己寻找、自己解决实验中所需用具,这无疑为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创造了机会,就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很多学生在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发现,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鸡蛋就能够完成“热胀冷缩的性质”、“液体蒸发吸热现象”、“大气压存在验证”、“惯性现象”、“浮沉现象”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六个实验,当他们凭借一个简单的用具就顺利做完六项实验时,可以说,创造的力量,成功的喜悦已经让他们对物理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二、“小实验”的合理应用与实践
“小实验”在物理教学实际过程中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小实验”的功效,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对小实验加以合理应用与实践。
1.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小实验”。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对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有利的内容都应及时引入课堂教学,而很多小实验正是针对教材内容而设计编制的,因此,联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技能、能力要求,积极引入“小实验”,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随堂训练应该引起教师重视。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几个小实验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实验一:将一只烧杯杯口向下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一只里面有一些空气的气球套在杯口,出现了杯子被气球吸起来的现象;实验二:将棉花球用酒精浸透点燃放在一个空瓶中,将熟鸡蛋剥皮后放在瓶口封住,发现瓶子将鸡蛋“吞”了下去;实验三:将空饮料瓶底部钻几个小孔并往里面注水,拧好瓶盖后将瓶子提起,发现水流随着瓶盖的控制一会流水,一会不流水。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而引发的物理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让他们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出“大气压强”的物理概念。
2.与物理习题相配合,在练习训练中同步“小实验”。
物理习题被中学生誉为物理学习中的“难关”,很多学生会在习题训练中发现自己认为已经理解的知识却无法应用,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尤其是一些推理性的、抽象的习题,更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与物理习题相配合,在练习训练中同步“小实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推理的过程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如在判断哪一根才是有磁性的钢棒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取两根普通的缝衣针,根据实验要求将一根进行磁化,然后比较两根针的区别,这样的“实验 解题”的模式,比教师讲解与引导效果更顯著。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小实验”。
课堂教学与教材毕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小实验”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得以持续,同时能够巩固知识,拓宽内容,让学生的物理视野更加开阔。如在学习“小孔成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此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可以让他们在课外自行组织这样的小实验活动:利用你所能够找到的一切用具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并通过这个照相机进行小孔成像观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计和改装实验,选择不同的用具,设计不同的方案积极探索小孔成像的“秘密”。
很多小实验都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的,它们有着实用性强、趣味性高、内容精炼、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用具组织试验,不但从心理上能够消除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抵触情绪,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形成有机统一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会用、善用这些“小实验”,充分发挥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的神奇功效。
参考文献:
[1]赵会.关于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3(46):151.
[2]王红杰.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探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9):17.
摘 要: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编者增加设计了很多“小实验”,它们是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合理利用这些“小实验”,充分发挥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的“大功效”,对促进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由此,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小实验 大功效 应用实践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材中新增了很多物理小实验,这些小实验相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来说,内容更简单,材料更易得,也更方便学生操作[1]。它们穿插在教材内容里或者是课后作业中,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它们是物理知识有效的补充与延伸,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实验或者是演示实验,往往对这些小实验视而不见,使其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些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有“大功效”。它不但能够很快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操作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更重要的是会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实验技能,启发物理思维,开发创造潜力,提高他们的物理实践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小实验的功效与作用为切入点,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实验”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析。
一、“小实验”的“大功效”
1.小实验让物理学习更加“有趣”。
由于初中物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基础性的学科特点,这给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在进行实际学习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就会对物理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失去兴趣。然而利用小实验的特点,为物理知识注入一些有趣的因素,通过老师指导,让学生参与一些自己动手制作、自己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自己亲自操作完成的小实验活动,可能让他们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对物理知识的兴趣。由于小实验可操作性较强,因此实验成功率很高,这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收获成功,这无形之中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自信,帮助他们下定了“我也可以学好物理”的决心。
2.小实验降低了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
物理知识中很多的概念、现象都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由于这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因此有时仅凭教师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中。借助小实验贴近生活的特点,既能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很快地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加快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意愿[2]。如针对燃烧的条件而设计的“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该实验是无法成立的,因为纸是非常容易燃烧的,他们都存在同样的疑惑:“用纸锅怎么可能烧开水?”他们在疑惑、好奇并急于验证的心理驱使下,会主动开始实验,而当“纸锅真的可以烧开水”这一结论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注意力又会自然地转移到锅中沸腾的开水上,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在观察与思考中对“着火点”这一燃烧条件有了直观认识,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也更深刻。
3.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创造能力。
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和物理再创造能力,而小实验中很多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都可以交由学生自行选择和自行设计,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对一些实验用具和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尤其是一些小实验,根本不会提供现成的用品和仪器,需要他们自己寻找、自己解决实验中所需用具,这无疑为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创造了机会,就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很多学生在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发现,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鸡蛋就能够完成“热胀冷缩的性质”、“液体蒸发吸热现象”、“大气压存在验证”、“惯性现象”、“浮沉现象”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六个实验,当他们凭借一个简单的用具就顺利做完六项实验时,可以说,创造的力量,成功的喜悦已经让他们对物理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二、“小实验”的合理应用与实践
“小实验”在物理教学实际过程中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注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小实验”的功效,结合物理教材内容,对小实验加以合理应用与实践。
1.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小实验”。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对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有利的内容都应及时引入课堂教学,而很多小实验正是针对教材内容而设计编制的,因此,联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技能、能力要求,积极引入“小实验”,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随堂训练应该引起教师重视。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概念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几个小实验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实验一:将一只烧杯杯口向下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一只里面有一些空气的气球套在杯口,出现了杯子被气球吸起来的现象;实验二:将棉花球用酒精浸透点燃放在一个空瓶中,将熟鸡蛋剥皮后放在瓶口封住,发现瓶子将鸡蛋“吞”了下去;实验三:将空饮料瓶底部钻几个小孔并往里面注水,拧好瓶盖后将瓶子提起,发现水流随着瓶盖的控制一会流水,一会不流水。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而引发的物理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让他们在讨论与交流中得出“大气压强”的物理概念。
2.与物理习题相配合,在练习训练中同步“小实验”。
物理习题被中学生誉为物理学习中的“难关”,很多学生会在习题训练中发现自己认为已经理解的知识却无法应用,给他们带来很多困扰,尤其是一些推理性的、抽象的习题,更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与物理习题相配合,在练习训练中同步“小实验”,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推理的过程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如在判断哪一根才是有磁性的钢棒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取两根普通的缝衣针,根据实验要求将一根进行磁化,然后比较两根针的区别,这样的“实验 解题”的模式,比教师讲解与引导效果更顯著。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小实验”。
课堂教学与教材毕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课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小实验”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得以持续,同时能够巩固知识,拓宽内容,让学生的物理视野更加开阔。如在学习“小孔成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此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可以让他们在课外自行组织这样的小实验活动:利用你所能够找到的一切用具自制一个针孔照相机,并通过这个照相机进行小孔成像观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计和改装实验,选择不同的用具,设计不同的方案积极探索小孔成像的“秘密”。
很多小实验都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设计的,它们有着实用性强、趣味性高、内容精炼、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用具组织试验,不但从心理上能够消除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抵触情绪,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形成有机统一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会用、善用这些“小实验”,充分发挥它们在物理教学中的神奇功效。
参考文献:
[1]赵会.关于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3(46):151.
[2]王红杰.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探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