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呼唤“真性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蛙咯咯催人眠,
  黄莺恰恰说性情。
  宁学黄莺一声啼,
  莫效青蛙万遍鸣。
  这首童谣蕴含着习作的真谛。写作不可无“我”——我的见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见解、我的构思、我的语言、我的情感。文中有“我”,个性自出。习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引入生活因素,拓展实践活动的时空,使之与学生生活、心理成长相结合。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真”字当头,重视灵性的启发与培植,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我对学生说,想当个有创意的小作者吗?记住“三不”:不在习作过程中像复印机一样拷贝他人的想法,不写鹦鹉学舌般的陈词滥调,不走千篇一律的套路,写出个性,对生活道出你别样的感受。
  一、观察生活,用心体验
  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植物学家眼中意味着无数珍稀的物种;在经济学家眼中预示着丰富的资源;在作家、导演眼中它蕴含着幽深的背景,似乎可以酝酿出一个情节跌宕的故事;在孩子们眼中则充满神秘,想象着它是千万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家。的确,用眼睛能观察出事物的表面,用“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如何学会“体验”?我为学生举了一个实例。
  一日下班去买菜,农贸市场上的小贩们都在不失时机地兜揽生意,我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挺清瘦、朴素,她与所有生意人不同,对自己的摊位毫不理会,只是全然注视着怀里的孩子,嘴角挂着一丝幸福而慈爱的笑,身子前后摇着,手在轻轻地拍打。我上前买毛豆,那母亲望望手中的孩子,对我说:“你自己抓吧,我怕手上沾了毛,孩子不舒服。”看似平常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心灵被震撼了。在那讨价还价、计较着斤斤两两的市场,母爱保持着它那真切、温柔、专注的本色,把一切无关的利益拒之门外。那位母亲的笑平淡而美丽、久久地让人回味。那一刻,心与心,产生了共鸣,真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学生无不为之动容。
  我对学生戏言,用“心”写作,让阅卷老师也能心头一热,情丝牵动,能不给你打高分吗?教室里一片哗然。
  二、想写就写,情动而辞发
  当学生对某个话题发生兴趣时,做老师的不仅要善解学生的心意,还要因势利导,趁兴激情。记得有一次班上的“妙语栏”里不知哪位同学摘抄了这样一句话:“看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朋友,如果他的朋友都是高山,他再矮也矮不到哪里去;如果他的朋友都是低谷,他再爱高也高不到哪里去。”我走进教室,看到大家正热议着这句话,突生灵感,心想还真不能小看了这帮孩子。于是,说道:“同学们,默读几遍这句话,然后静静思考两分钟,写个即兴小片段好不好?”平时最烦写作的孩子也忙着读句子了!大约15分钟后,我请了几个孩子站起来解读这句话。有的说:“这句话看上去很深奥,但我觉得没道理。我的成绩还可以,但我的好朋友中,有的学习不错,有的很不怎么样,难道就因为这个,我就不是好学生了?”有的说:“高山”“低谷”都是象征意义,可能指的是人的品德好坏,为什么一下就想到学习上呢?”惊叹之余,我发现十一、二岁的孩子原来也能如此有思想,感兴趣的话题能瞬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真的是想写就写,情动而辞发。
  “有新意”才会“动真情”,教师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与自由,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让习作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与童趣,我惊叹:原来孩子如此可爱。
  三、淡化技巧,流露真情
  如何提高习作水平?有的教师认为,就是教会学生习作的技巧,整天忙着为写作“编程序”,教学生不踩“地雷”不“犯规”的要诀。这种“重写作知识的传授,轻真情的表达、语感的锤炼和情智开启”的现象应该改变,要淡化技巧,倡导真情的流露。
  记得班上有个小男子汉,写了一篇习作名为《童年胆小的我》,我给打了最高分,同学们不服 气。有的说,“没有写好词好句”;有的说,“主题不深刻”;还有的说,“篇幅不够”……于是我微笑着朗读了其中一个片段:“铁门一关,屋里静得出 奇,我心里咯噔一下,怎奈豪言已出,硬着头皮写作业吧!写着写着,总觉得身后有人盯着我。于是,我站起身将家里每个角落巡视了一遍,确定没有异常情况后,又回到自己房间,将门反锁好,重又专心地写起作业来。忽然,电话铃声响起,我就像罪犯听到警车声一样,心怦怦直跳,不敢接听,直到铃声消失,那等待的一分钟是多么漫长啊!过一会儿,我突然感到口渴难耐,也许是刚刚太紧张了。我自言自语:忍一忍吧!可转念一想,还是去倒水吧,不然怎么练胆子?于是我一路小跑来到厨房,喝了几口水,拔腿跑回书桌前。”大家边听边笑,老师问:“为什么大家这么开心?”有的说:“我小时候在家也是这样 的。”有的说:“好玩,简直胆小如鼠啊。”还有的 说:“描写得像真的一样!”我趁势引导:“同学们记住了吗?写出真实的情感就是最棒的!”
  可见,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吐真言、抒真情,才会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诚可信。民间有句俗语: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别具一格、视角新、材料好、安排巧的文章,方能使读者精神振奋,耳目一新。愿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拓展视野,多写一点新鲜的东西……
  真的,习作呼唤“真性情”!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习惯。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整篇优美课文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比较强烈,这是培养他们个性化阅读习惯、树立阅读规范的黄金时期,要努力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乐于阅读,获得阅读方法,进入个性化阅读轨道。  下面例举苏教版三上课文如下:    此表体现了阅读教材的不同特点,也明确了个性化阅读能力训练重点及循序渐进的步骤。我们应该尽快培养学生两种“习惯”:一是认真阅读的习惯;二是在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