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由学习知识到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从以下方面做起,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一是培养预习习惯,提高感知能力;二是调用各种感官,提高理解能力;三是强化巩固意识,培养温习习惯;四是善于归纳总结,升华所学知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会学”能力 预习 总结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曾說:“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笔者认为,这两句精辟的话语用来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再合适不过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由学习知识到发展能力。
一、培养预习习惯,提高感知能力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数学学习亦是如此。预习可以看做是课堂学习的序曲。课前能否进行有效预习,将直接影响课堂上理解、接受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认为只要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就大功告成,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前预习。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想法。其实,预习的好处多多,通过预习可以检测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自己已经理解,哪个知识点自己感到疑惑不解,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地倾听教师的讲解,进而攻克难点,步入恍然大悟之境界。
大凡成绩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课前投入精力进行预习,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愉快,就能较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预习意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教材,用心思考。弄不懂的可以求助手中的教辅用书。对于教材中讲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及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认真地看、反复地看,直到自己豁然开朗为止。似懂非懂之处或一点也弄不懂的疑点、难点,则要及时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从老师的讲解中找到答案或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探究,消除疑惑。
二、动用各种感官,提高理解能力
上课需要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的,要用眼、用耳、动口、动手、动笔、动脑;如果心不在焉或懒于思考、金口难开,则肯定是学不好的。当堂理解、当堂消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要想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数学能力,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会学”,而要“会学”必须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作用,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务必要求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观察,获得更多发现。要观察的内容很多,包括教材上的图形和老师的演示、板书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观察的方法,如对比观察、分步观察等;要指导学生对题目、图形、教具等作全面的分析;要对条件进行准确的观察、分析,尤其是数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只有仔细观察才可以被发现。
2.用心倾听,吸收更多信息。倾听要做到全神贯注、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抓不住要领,领会不到教师讲解的思路或同学发言的内容。同时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锻炼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敢于发言,讲述独到见解。教师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鼓励中下等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消除顾虑,大胆发言,营造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氛围,促进思维的交锋与观点的分享,捕捉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在引入新授内容或某一例题时,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疑,激活学生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动手操作,探求解题路径。俗话说,眼过十遍,不如手做一遍。此言道出了“做”的重要性。实际操作的次数多了,动手能力就会提高。做一些关于几何图形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拼、折、量、画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新的发现,探求解题路径,锻炼思维能力。
5.动笔记录与演练。数学课上要记的内容很多,诸如教师讲解的要点、自己心中存在的疑点、教材上的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等。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记录,课后再进行梳理和归纳,就可以内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数学能力。除了记录内容外,教师还要做到精讲精练,即该讲则讲,不霸占话语权,要精选典型习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笔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用心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尤其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巩固意识,培养温习习惯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精辟论断告诉我们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充满着乐趣。的确,复习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教师要教给学生复习的策略,强化复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教给学生如下复习策略: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记录的要点进行回顾、记忆,“反刍”消化。二要认真审题,自主思考。完成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归纳一下自己解题思路,并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与缜密。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过程,使书写格式更规范、清晰,不断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四、善于归纳总结,升华所学知识
归纳总结是一个提升,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由之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归纳总结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让学生一味地做题,而不指导学生总结,那么,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教会学生总结:①纵向联结,即学完每一章节的内容后,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纵向串联,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变成一条“知识链”;②横向联系,即把各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与纵向联结相结合,形成一张“知识网”;③教给学生多种总结的方式,如思维导图、列表展示、图示记忆等,使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直观地展示出来,进而达到巩固、深化和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亚妮,凌世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0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会学”能力 预习 总结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曾說:“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笔者认为,这两句精辟的话语用来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再合适不过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由“学会”发展为“会学”,由学习知识到发展能力。
一、培养预习习惯,提高感知能力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数学学习亦是如此。预习可以看做是课堂学习的序曲。课前能否进行有效预习,将直接影响课堂上理解、接受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认为只要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就大功告成,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前预习。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想法。其实,预习的好处多多,通过预习可以检测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自己已经理解,哪个知识点自己感到疑惑不解,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上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地倾听教师的讲解,进而攻克难点,步入恍然大悟之境界。
大凡成绩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课前投入精力进行预习,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愉快,就能较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预习意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教材,用心思考。弄不懂的可以求助手中的教辅用书。对于教材中讲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及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认真地看、反复地看,直到自己豁然开朗为止。似懂非懂之处或一点也弄不懂的疑点、难点,则要及时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上从老师的讲解中找到答案或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探究,消除疑惑。
二、动用各种感官,提高理解能力
上课需要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的,要用眼、用耳、动口、动手、动笔、动脑;如果心不在焉或懒于思考、金口难开,则肯定是学不好的。当堂理解、当堂消化,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要想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数学能力,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会学”,而要“会学”必须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作用,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务必要求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观察,获得更多发现。要观察的内容很多,包括教材上的图形和老师的演示、板书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观察的方法,如对比观察、分步观察等;要指导学生对题目、图形、教具等作全面的分析;要对条件进行准确的观察、分析,尤其是数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只有仔细观察才可以被发现。
2.用心倾听,吸收更多信息。倾听要做到全神贯注、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抓不住要领,领会不到教师讲解的思路或同学发言的内容。同时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锻炼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敢于发言,讲述独到见解。教师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激励功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要鼓励中下等学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消除顾虑,大胆发言,营造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氛围,促进思维的交锋与观点的分享,捕捉学生迸发出的思维火花。在引入新授内容或某一例题时,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疑,激活学生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动手操作,探求解题路径。俗话说,眼过十遍,不如手做一遍。此言道出了“做”的重要性。实际操作的次数多了,动手能力就会提高。做一些关于几何图形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拼、折、量、画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新的发现,探求解题路径,锻炼思维能力。
5.动笔记录与演练。数学课上要记的内容很多,诸如教师讲解的要点、自己心中存在的疑点、教材上的难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等。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记录,课后再进行梳理和归纳,就可以内化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数学能力。除了记录内容外,教师还要做到精讲精练,即该讲则讲,不霸占话语权,要精选典型习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笔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用心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尤其要注重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巩固意识,培养温习习惯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的精辟论断告诉我们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充满着乐趣。的确,复习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巩固与提升。教师要教给学生复习的策略,强化复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教给学生如下复习策略:一是紧扣笔记复习功课。要求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记录的要点进行回顾、记忆,“反刍”消化。二要认真审题,自主思考。完成作业后要进行反思与总结,归纳一下自己解题思路,并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与缜密。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图形表示语言文字,用式子表示思考过程,使书写格式更规范、清晰,不断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四、善于归纳总结,升华所学知识
归纳总结是一个提升,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由之路。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归纳总结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让学生一味地做题,而不指导学生总结,那么,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教会学生总结:①纵向联结,即学完每一章节的内容后,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纵向串联,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变成一条“知识链”;②横向联系,即把各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与纵向联结相结合,形成一张“知识网”;③教给学生多种总结的方式,如思维导图、列表展示、图示记忆等,使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直观地展示出来,进而达到巩固、深化和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亚妮,凌世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教研),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