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中追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兴趣; 有效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致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制作临时装片的一般步骤:擦、滴、撕(涂)、盖、染、吸。
二、转变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生物的特征”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的一些习性,师生共同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而对于植物细胞的形态,内容比较简单则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挂图、模型,,将其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象植物细胞的结构又需教师点拨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面包是有的,牛奶也是有的。”有人说吃早餐时要“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也有人说要“喝牛奶之前要先吃几口面包”。大家是怎么做的呢?到底哪种合理科学一些呢?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纠正了自己的做法,并自觉掌握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所熟知,故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学”和“用”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
利用各种素材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即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供古诗词、谚语、图片等有目的地把知识形象生动。例如:使用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比喻遗传现象;螳螂逋蝉,黄雀在后比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比喻自然选择。生死与共比喻种间关系。这些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原理,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人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优化教学语言,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表达的思路要清晰;语言要简洁、明了;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概念,我把细胞膜比喻为一个筛子,象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在筛子上面,象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在筛子的下面。实践表明,这种生动的语言讲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通过实验可得到解释。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提高智力和动手能力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基本知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小燕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学苑教育》2011年21期
[2]胡莉琴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考试周刊》2011年60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 主体地位; 兴趣; 有效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致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做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制作临时装片的一般步骤:擦、滴、撕(涂)、盖、染、吸。
二、转变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生物的特征”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的一些习性,师生共同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而对于植物细胞的形态,内容比较简单则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挂图、模型,,将其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象植物细胞的结构又需教师点拨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1)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2)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3)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学习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面包是有的,牛奶也是有的。”有人说吃早餐时要“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也有人说要“喝牛奶之前要先吃几口面包”。大家是怎么做的呢?到底哪种合理科学一些呢?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纠正了自己的做法,并自觉掌握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所熟知,故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学”和“用”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
利用各种素材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即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供古诗词、谚语、图片等有目的地把知识形象生动。例如:使用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比喻遗传现象;螳螂逋蝉,黄雀在后比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比喻自然选择。生死与共比喻种间关系。这些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原理,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教师的问题上,内心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学生带着疑惑进人新课,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优化教学语言,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语言的优化,应做到:表达的思路要清晰;语言要简洁、明了;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概念,我把细胞膜比喻为一个筛子,象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在筛子上面,象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在筛子的下面。实践表明,这种生动的语言讲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通过实验可得到解释。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提高智力和动手能力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基本知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小燕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学苑教育》2011年21期
[2]胡莉琴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考试周刊》2011年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