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攀:其实,我是一个导演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还没有成名。他执着地写剧本、做独立短片和电影。他戴着贝雷帽,下巴满是胡子茬,内敛而沉静,气场十足。他叫邵攀,他认真地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导演。”
  
  一
  刚到而立之年,邵攀认为自己已不惑。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我的前半生》,在这篇文章中,邵攀写道:“我觉得自己活到大概60岁就够了,所以我称人生前三十年是我的前半生。我算是个‘教育家’,前三十年我完成了自我教育,现在我已经明确地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孔子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这是人生必经阶段,我现在则不惑了。不惑,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知道对与错、知道怀疑、知道求证、知道探讨真理的方法。对于我来说,恒久的就是‘学’这个字,伴随的是‘思’这个字,知且行,行更知!”
  邵攀是个“自我教育家”,他的自我教育,真正开始于高中时代。
  少年时,邵攀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被送到乡村一所寄宿高中读书。在乡村的这几年,邵攀有了大把自由的时间用来读书和思考,也开始真正找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思想和渴望。他甚至逃课,用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有一阶段,他的状态接近古人。他阅读大量的国外书籍,比如大仲马的小说,最喜爱的《基督山伯爵》他看了二十多遍。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性、人生的深刻理解。在自由的高中阶段,邵攀逐渐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称这段时光的自我学习是他的“暖身运动”。说起来,去乡村读书本是因为成绩不理想,但这对邵攀而言却是人生真正的起点。
  高二的时候,他已经决定从事拍电影的事业,因为他觉得拍电影是他理解人生、书写思想的最好方式。“我们都曾走过一些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路口都充满了变数,但那时的生活,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幸运。”邵攀这样评价他的高中生活。
  1999年邵攀高考,他分别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但都没考上。2000年,他读了南京艺术学院成人教育的影视表演专业,先是大专,后来又考了专升本。
  大学期间,邵攀时常整天泡在南京著名的先锋书店,那里可以免费读书。从那时起,邵攀开始大量阅读古籍,他说:“那是智慧的开始。”《易经》、《鬼谷子·思辨》、《孟子·仁义》、《论语》、《庄子》,这些都对邵攀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无论是对智慧的发端、对世间万事万物生存灭亡之道的探究,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浅显思辨,邵攀都沉醉其中。面对浩瀚的古典智慧,他对百家采取融合态度,取众人之长。他认为,人生在世,没有什么知识不可以归到哲学里的,哲学涵盖了一切。因此,研究哲学是人生最自然的需要。
  而他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基本是通过自我学习完成的。
  
  二
  在高中的后期,邵攀已经开始写剧本了。读了大学后,邵攀写了很多的剧本。事实上,他并没学过写剧本,也很少看别人的剧本,主要还是自己教自己。他认为,一个剧本的好坏主要还是在于其思想性,其他都是技巧性的东西,写剧本就应该随心所欲。
  《蓦然之间》是邵攀早期写作时比较喜欢的一个剧本,讲述的是一名叫作马可的电台男主播自我纠结、自我追寻的故事。曾经,他甚至在新街口推过自己的剧本,引来很多媒体的报道。有个朋友这样评价:“站在街头推剧本,如果内心空无一物,则是做作;如果内心饱满而自知其价值,则是行为艺术。邵攀的行为属于后者。”
  其实,在去新街口搞“行为艺术”之前,已经有个公司看中了这个剧本,并通过了报批审核。当时,该公司攒了十部片子套拍,并为《蓦然之间》投资80万,给出了150本胶片,但只有8天的拍摄周期。邵攀一看条件这么局促,便没同意拍摄。
  2003年,邵攀开始拿着剧本在北京到处找公司谈投,当时,他是专升本一年级。回忆当年,邵攀笑言:“我在北京很顺利地活了下来,也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罢了。准确地说,我平均三天吃一次饭,寄居在朋友客厅的沙发上,每天怕腰睡出毛病,要到楼下的篮球场跑十圈……”这样过了很久,他又到南京去谈,又到上海去谈。上海电影集团重新报批了,又谈了几家投资公司,但是造物弄人,都因为很小的原因没有成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个剧本到现在都没拍……
  逐渐地,邵攀就很清楚地知道,别人投资自己的剧本是很不靠谱的事情。他决定自己赚钱,自己投资。为了生计,他做过演员,演过一些大小“绿叶”。他开始拍广告,开始赚到了一些钱,开始给自己投资。
  2006年,邵攀导演工作室成立,他开始拍独立短片。《鸭翅狂想曲》、《吸血鬼先生》、《归》等一系列作品陆续出炉,其中有一部参加过影展。他屡次因为经济原因搬家,因为大部分的资金都要投入到短片的拍摄和电影的筹备中。邵攀说,拍独立短片的那段岁月,是自己的磨刀期,他在不停地打磨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原本没有掌握的东西,比如制作技术。其间,他还为著名歌手徐誉滕拍摄了《李雷与韩梅梅之歌》的MV。
  目前,一部名为《骑着BIKE·弹着旧电钢》的独立纪录电影已拍摄了半年多。这个片子的两个主人公都是邵攀的朋友。邵攀说:“他们是传奇人物,是音乐天才,而命运都很坎坷,思想都很独特。这个片子就是为了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该影片的预告片已在“邵攀导演工作室”的网站上公布。
  最初的拍电影是一份热爱,现在拍电影,更多的是思想流淌。电影本身是否是艺术,邵攀并没有考虑太多,也不加讨论。但是如果没有思想,任何东西都是死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归根结底,电影就是一种工具,和笔没什么区别,笔本身没什么,关键是看用笔的人,有人可以写《岳阳楼记》和《兰亭集序》,有人也可以签《马关条约》和《二十一条》。”
  
  三
  “学、思、知、行”是邵攀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
  很大程度上,哲学的思辨塑造了邵攀,而武学的滋养则让他更加强大。其实,邵攀很早就开始研究武学。自初中起,他就自学武学基本功,每天放学开始踢腿、压筋。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练双节棍、截拳道,2007年,他开始学习太极拳。
  哲学使精神强大,武学则令身体强大。邵攀一直认为,身体是思想的依托,身体虚弱何谈精神强大?所以,他练武求知,26岁拜师研习太极拳。他说:“从自我层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练武是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从不能到能,从笨拙到巧,从无力到有力,从败到胜,从不懂到能辨别真伪,都是战胜自我的过程。烈日酷暑中打拳,身上的汗像拧毛巾一样向外出;严寒中,从容地面对呼啸的风,这都是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意志强大了,哲学才能有力。”曾经,在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邵攀感到深深的孤独,开始练武。而今,他已懂得如何和自己的孤独相处。他喜欢孤独,孤独的时候是好时候,可以用力思考有力量的东西。对世界的认知越深刻,剧本体现得越深刻。扔掉镣铐,让思想自由地表达;摈弃局限,用自己的结构來解读,这是邵攀一直遵循的创作坐标。
  这些年,邵攀写的剧本,有很多到现在都还没拍,因为坚持独立资金,也许要到多年以后才能拍。但他一直在努力,他一直对自己说:“不能浪费生命。”
  曾经和邵攀合作过几部独立电影的音乐制作人老朱说:“邵攀很专注,很执着,很热爱电影。常常是手不离机,随时抓拍。他有点自负,但驾驭力很好。有的人自负,但驾驭不了自己。他内心很笃定,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能拍出很有感觉的片子,而且拍的东西一直在进步。他能拍摄、能导演,也能剪辑,技艺和才华也不断上升,在支撑着他。艺术上,他是一个走上坡路的人。他不相信星座,也不相信命理,认为命运在自己手中。”
  他向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善者之为,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宽容,也一路向宽容走下去。他孤独,也一直享受着孤独。他崇尚“自然之道”,因为自然是万事万物的至高境界和存在法则,不自然,就消亡。
  身边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认为,邵攀是个纯粹的人,无论是对友情、爱情、亲情,还是事业,都是如此。他对朋友很仗义,已经结婚的他,对家庭也很有责任感。现在,邵攀大致生活状态是:陪家人,打拳,看书,拍电影,赚点钱。对目前的生活,邵攀不知道该说什么,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对于电影,“此心难安,唯彼所从”。他只知道,现状离目标还有距离,所以要一直向前走。
其他文献
“五脏俱全”的“农场”  陕西人管奶奶叫“婆”。  我婆退休前是大医院的营养科医生,善于烹饪。她姓“付”,街坊四邻都尊称她“付婆婆”,叫久了,婆便有了“富婆”的外号。  婆的孩子都有体面的工作和宽敞的大房。婆守寡后,一直住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小区带小阁楼的一居室里。40平方米的7楼公房很闷热,婆从不麻烦子女,她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婆常说:“我每年换一次窗帘,家具不喜欢就送人。我没事就逛软
期刊
在我的少年时代,三厅一室(歌舞厅、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和台球室)中,只有歌舞厅没有去过。不去歌舞厅,是觉得那里灯红酒绿,是大人们的世界,出入歌舞厅的男青年,喇叭裤、大波浪头,吊儿郎当,女青年们还好,看得还顺眼些。至于剩下的两厅一室,则是常客。  上初中时看电影不要钱,电影院的墙头翻过去,摸黑溜进放映厅,一天看到晚都没关系。但是那时候的电影产量太低,可看的电影太少了,《寡妇村》《黑太阳731》这样的电
期刊
1  袁梅走的那年,小涵15岁,老克41岁。  一连好多天,小涵都躲在墙角,对着一棵刚刚绽开蓓蕾的茉莉花儿抹眼泪。老克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她的身后,伸手拽拽她的“马尾巴”,故意咳很大声,声调有些夸张地说:“小涵,哭什么啊?有什么好哭的啊?要坚强,懂不?笑一个给爸看看!”她回头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大声吼:“你这人可真够没良心的,我笑得出来吗?她再不好,是我亲妈,世间唯一的亲妈,再无别的版本,她走了,我就
期刊
期末考试考了100分,小小少年道道正站在讲台上接受惩罚。  道道是谁?他是数学名师老亓的学生。老亓是谁?他就是那个在给学生拍照片的时候,不让学生喊“茄子”,而让学生叫“老亓”的老师。他说,这多好,叫老亓,嘴角上扬,漂亮!老亓是班主任,还是孩子们的数学老师。他的课,孩子们喜欢听,他们班的数学是顶呱呱的棒!  有一次,老亓给隔壁班级代课,讲着讲着恼起来———有一道题目,这班学生错一堆,他启发、讲解半天
期刊
“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十四年前,那时我还年少,听朴树的《生如夏花》,不觉这一约定有多重要,只觉得那是一句很诗意的歌词,很美,又有些飘忽。那时谁会去想远方会有多远呢?未来会有多远呢?懵懵懂懂,就被岁月从明朗少年时代推搡着进入哀丧中年。在岁月的磨洗中,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突然那人真的来了,跨过千山万水出现在你面前,风尘仆仆,微笑着对你唱道:“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作少年。”  是啊,
期刊
遇见《风流一代》,刚刚好。我能想到的最美的事,就是让它陪我走过那些艰难岁月,走向春暖花开。  2015年,我被选派到广西南宁市最穷的瑶族乡做扶贫工作。我驻扎的村委,坐落在一个山窝窝里。这个山窝窝,只有巴掌大。村委办公楼外墙陈旧斑驳,办公室内墙面开裂,墙角破败。村委的三面,全是悬崖。看到这一切,我心凉了半截。就在这时,我在文件柜里意外地发现有一些书,虽然大都破损不堪,但我却如获至宝。同时,我见到了一
期刊
“娜式成功”无疑是现下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事件,“大满贯”也因李娜而在中国拥有了超越奥运冠军的光环。当李娜以2比0横扫卫冕冠军、后背上沾满罗兰加洛斯红土的时候,无论你是不是狂热的体育粉丝,都无法对她所带来的情绪感染免疫。一时间,所有的媒体都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独特的中国奇葩,她的“感谢奖金、感谢老公、感谢团队”也成为中国体坛最另类的获奖感言。李娜实在是个太不一样的中国金花,脱下了“国家与体制”的外衣,她的
期刊
“纯真的‘六一’不能成全贪婪的‘六亿’!”近日,中国先锋行为艺术家赵半狄自费在北京某报登了半个版面的广告,“抵制”观看《功夫熊猫2》,表示该片是老美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  不知道这位艺术家本人看没看过《功夫熊猫2》,本人的观感是:欢乐,异常的欢乐。“精英”们“侵略”孩子们的欢乐,还非得给人戴上“不爱国”的大帽子,惹来无数鄙夷也在情理之中,有网友甚至这样回应:为响应赵半狄的号召,昨天特意带全家
期刊
出镜人物:李佳兴,女,21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贸易系英语专业  “我们身边的好青年”百人榜上榜人物    李佳兴从进入大学时起,就一直坚持做着志愿者工作。她担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一职,多次组织学生走进社会福利机构,关注弱势群体。2009年大一暑假,她参与“孝基金”农村养老调研项目,用一个月的时间探访了上百位“空巢”老人,为湖南省老龄委建言献策。在家乡陕西汉中,她作为义工,服务于汉中市社会福
期刊
出镜人物:陈志云,男,27岁,海门市满庭芳餐饮会所总厨  “我们身边的好青年”百人榜上榜人物    他是年轻的80后,却已是年薪30万的酒店董事和行政总厨。他也曾是一名中职生,毕业于江苏省海门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烹饪专业。  陈志云的名字里隐含着父母对他“壮志凌云”的期待,但他卻不爱纯粹应试教育的课程,中学毕业成绩不理想,就上了职业学校。  陈志云学烹饪从来不要老师逼,哪项技术掌握不好,他会主动用业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