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还没有成名。他执着地写剧本、做独立短片和电影。他戴着贝雷帽,下巴满是胡子茬,内敛而沉静,气场十足。他叫邵攀,他认真地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导演。”
一
刚到而立之年,邵攀认为自己已不惑。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我的前半生》,在这篇文章中,邵攀写道:“我觉得自己活到大概60岁就够了,所以我称人生前三十年是我的前半生。我算是个‘教育家’,前三十年我完成了自我教育,现在我已经明确地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孔子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这是人生必经阶段,我现在则不惑了。不惑,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知道对与错、知道怀疑、知道求证、知道探讨真理的方法。对于我来说,恒久的就是‘学’这个字,伴随的是‘思’这个字,知且行,行更知!”
邵攀是个“自我教育家”,他的自我教育,真正开始于高中时代。
少年时,邵攀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被送到乡村一所寄宿高中读书。在乡村的这几年,邵攀有了大把自由的时间用来读书和思考,也开始真正找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思想和渴望。他甚至逃课,用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有一阶段,他的状态接近古人。他阅读大量的国外书籍,比如大仲马的小说,最喜爱的《基督山伯爵》他看了二十多遍。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性、人生的深刻理解。在自由的高中阶段,邵攀逐渐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称这段时光的自我学习是他的“暖身运动”。说起来,去乡村读书本是因为成绩不理想,但这对邵攀而言却是人生真正的起点。
高二的时候,他已经决定从事拍电影的事业,因为他觉得拍电影是他理解人生、书写思想的最好方式。“我们都曾走过一些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路口都充满了变数,但那时的生活,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幸运。”邵攀这样评价他的高中生活。
1999年邵攀高考,他分别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但都没考上。2000年,他读了南京艺术学院成人教育的影视表演专业,先是大专,后来又考了专升本。
大学期间,邵攀时常整天泡在南京著名的先锋书店,那里可以免费读书。从那时起,邵攀开始大量阅读古籍,他说:“那是智慧的开始。”《易经》、《鬼谷子·思辨》、《孟子·仁义》、《论语》、《庄子》,这些都对邵攀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无论是对智慧的发端、对世间万事万物生存灭亡之道的探究,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浅显思辨,邵攀都沉醉其中。面对浩瀚的古典智慧,他对百家采取融合态度,取众人之长。他认为,人生在世,没有什么知识不可以归到哲学里的,哲学涵盖了一切。因此,研究哲学是人生最自然的需要。
而他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基本是通过自我学习完成的。
二
在高中的后期,邵攀已经开始写剧本了。读了大学后,邵攀写了很多的剧本。事实上,他并没学过写剧本,也很少看别人的剧本,主要还是自己教自己。他认为,一个剧本的好坏主要还是在于其思想性,其他都是技巧性的东西,写剧本就应该随心所欲。
《蓦然之间》是邵攀早期写作时比较喜欢的一个剧本,讲述的是一名叫作马可的电台男主播自我纠结、自我追寻的故事。曾经,他甚至在新街口推过自己的剧本,引来很多媒体的报道。有个朋友这样评价:“站在街头推剧本,如果内心空无一物,则是做作;如果内心饱满而自知其价值,则是行为艺术。邵攀的行为属于后者。”
其实,在去新街口搞“行为艺术”之前,已经有个公司看中了这个剧本,并通过了报批审核。当时,该公司攒了十部片子套拍,并为《蓦然之间》投资80万,给出了150本胶片,但只有8天的拍摄周期。邵攀一看条件这么局促,便没同意拍摄。
2003年,邵攀开始拿着剧本在北京到处找公司谈投,当时,他是专升本一年级。回忆当年,邵攀笑言:“我在北京很顺利地活了下来,也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罢了。准确地说,我平均三天吃一次饭,寄居在朋友客厅的沙发上,每天怕腰睡出毛病,要到楼下的篮球场跑十圈……”这样过了很久,他又到南京去谈,又到上海去谈。上海电影集团重新报批了,又谈了几家投资公司,但是造物弄人,都因为很小的原因没有成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个剧本到现在都没拍……
逐渐地,邵攀就很清楚地知道,别人投资自己的剧本是很不靠谱的事情。他决定自己赚钱,自己投资。为了生计,他做过演员,演过一些大小“绿叶”。他开始拍广告,开始赚到了一些钱,开始给自己投资。
2006年,邵攀导演工作室成立,他开始拍独立短片。《鸭翅狂想曲》、《吸血鬼先生》、《归》等一系列作品陆续出炉,其中有一部参加过影展。他屡次因为经济原因搬家,因为大部分的资金都要投入到短片的拍摄和电影的筹备中。邵攀说,拍独立短片的那段岁月,是自己的磨刀期,他在不停地打磨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原本没有掌握的东西,比如制作技术。其间,他还为著名歌手徐誉滕拍摄了《李雷与韩梅梅之歌》的MV。
目前,一部名为《骑着BIKE·弹着旧电钢》的独立纪录电影已拍摄了半年多。这个片子的两个主人公都是邵攀的朋友。邵攀说:“他们是传奇人物,是音乐天才,而命运都很坎坷,思想都很独特。这个片子就是为了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该影片的预告片已在“邵攀导演工作室”的网站上公布。
最初的拍电影是一份热爱,现在拍电影,更多的是思想流淌。电影本身是否是艺术,邵攀并没有考虑太多,也不加讨论。但是如果没有思想,任何东西都是死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归根结底,电影就是一种工具,和笔没什么区别,笔本身没什么,关键是看用笔的人,有人可以写《岳阳楼记》和《兰亭集序》,有人也可以签《马关条约》和《二十一条》。”
三
“学、思、知、行”是邵攀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
很大程度上,哲学的思辨塑造了邵攀,而武学的滋养则让他更加强大。其实,邵攀很早就开始研究武学。自初中起,他就自学武学基本功,每天放学开始踢腿、压筋。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练双节棍、截拳道,2007年,他开始学习太极拳。
哲学使精神强大,武学则令身体强大。邵攀一直认为,身体是思想的依托,身体虚弱何谈精神强大?所以,他练武求知,26岁拜师研习太极拳。他说:“从自我层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练武是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从不能到能,从笨拙到巧,从无力到有力,从败到胜,从不懂到能辨别真伪,都是战胜自我的过程。烈日酷暑中打拳,身上的汗像拧毛巾一样向外出;严寒中,从容地面对呼啸的风,这都是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意志强大了,哲学才能有力。”曾经,在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邵攀感到深深的孤独,开始练武。而今,他已懂得如何和自己的孤独相处。他喜欢孤独,孤独的时候是好时候,可以用力思考有力量的东西。对世界的认知越深刻,剧本体现得越深刻。扔掉镣铐,让思想自由地表达;摈弃局限,用自己的结构來解读,这是邵攀一直遵循的创作坐标。
这些年,邵攀写的剧本,有很多到现在都还没拍,因为坚持独立资金,也许要到多年以后才能拍。但他一直在努力,他一直对自己说:“不能浪费生命。”
曾经和邵攀合作过几部独立电影的音乐制作人老朱说:“邵攀很专注,很执着,很热爱电影。常常是手不离机,随时抓拍。他有点自负,但驾驭力很好。有的人自负,但驾驭不了自己。他内心很笃定,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能拍出很有感觉的片子,而且拍的东西一直在进步。他能拍摄、能导演,也能剪辑,技艺和才华也不断上升,在支撑着他。艺术上,他是一个走上坡路的人。他不相信星座,也不相信命理,认为命运在自己手中。”
他向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善者之为,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宽容,也一路向宽容走下去。他孤独,也一直享受着孤独。他崇尚“自然之道”,因为自然是万事万物的至高境界和存在法则,不自然,就消亡。
身边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认为,邵攀是个纯粹的人,无论是对友情、爱情、亲情,还是事业,都是如此。他对朋友很仗义,已经结婚的他,对家庭也很有责任感。现在,邵攀大致生活状态是:陪家人,打拳,看书,拍电影,赚点钱。对目前的生活,邵攀不知道该说什么,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对于电影,“此心难安,唯彼所从”。他只知道,现状离目标还有距离,所以要一直向前走。
一
刚到而立之年,邵攀认为自己已不惑。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我的前半生》,在这篇文章中,邵攀写道:“我觉得自己活到大概60岁就够了,所以我称人生前三十年是我的前半生。我算是个‘教育家’,前三十年我完成了自我教育,现在我已经明确地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孔子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若这是人生必经阶段,我现在则不惑了。不惑,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知道对与错、知道怀疑、知道求证、知道探讨真理的方法。对于我来说,恒久的就是‘学’这个字,伴随的是‘思’这个字,知且行,行更知!”
邵攀是个“自我教育家”,他的自我教育,真正开始于高中时代。
少年时,邵攀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被送到乡村一所寄宿高中读书。在乡村的这几年,邵攀有了大把自由的时间用来读书和思考,也开始真正找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思想和渴望。他甚至逃课,用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和思考,有一阶段,他的状态接近古人。他阅读大量的国外书籍,比如大仲马的小说,最喜爱的《基督山伯爵》他看了二十多遍。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性、人生的深刻理解。在自由的高中阶段,邵攀逐渐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称这段时光的自我学习是他的“暖身运动”。说起来,去乡村读书本是因为成绩不理想,但这对邵攀而言却是人生真正的起点。
高二的时候,他已经决定从事拍电影的事业,因为他觉得拍电影是他理解人生、书写思想的最好方式。“我们都曾走过一些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路口都充满了变数,但那时的生活,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幸运。”邵攀这样评价他的高中生活。
1999年邵攀高考,他分别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但都没考上。2000年,他读了南京艺术学院成人教育的影视表演专业,先是大专,后来又考了专升本。
大学期间,邵攀时常整天泡在南京著名的先锋书店,那里可以免费读书。从那时起,邵攀开始大量阅读古籍,他说:“那是智慧的开始。”《易经》、《鬼谷子·思辨》、《孟子·仁义》、《论语》、《庄子》,这些都对邵攀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无论是对智慧的发端、对世间万事万物生存灭亡之道的探究,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浅显思辨,邵攀都沉醉其中。面对浩瀚的古典智慧,他对百家采取融合态度,取众人之长。他认为,人生在世,没有什么知识不可以归到哲学里的,哲学涵盖了一切。因此,研究哲学是人生最自然的需要。
而他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基本是通过自我学习完成的。
二
在高中的后期,邵攀已经开始写剧本了。读了大学后,邵攀写了很多的剧本。事实上,他并没学过写剧本,也很少看别人的剧本,主要还是自己教自己。他认为,一个剧本的好坏主要还是在于其思想性,其他都是技巧性的东西,写剧本就应该随心所欲。
《蓦然之间》是邵攀早期写作时比较喜欢的一个剧本,讲述的是一名叫作马可的电台男主播自我纠结、自我追寻的故事。曾经,他甚至在新街口推过自己的剧本,引来很多媒体的报道。有个朋友这样评价:“站在街头推剧本,如果内心空无一物,则是做作;如果内心饱满而自知其价值,则是行为艺术。邵攀的行为属于后者。”
其实,在去新街口搞“行为艺术”之前,已经有个公司看中了这个剧本,并通过了报批审核。当时,该公司攒了十部片子套拍,并为《蓦然之间》投资80万,给出了150本胶片,但只有8天的拍摄周期。邵攀一看条件这么局促,便没同意拍摄。
2003年,邵攀开始拿着剧本在北京到处找公司谈投,当时,他是专升本一年级。回忆当年,邵攀笑言:“我在北京很顺利地活了下来,也就是吃不饱、穿不暖罢了。准确地说,我平均三天吃一次饭,寄居在朋友客厅的沙发上,每天怕腰睡出毛病,要到楼下的篮球场跑十圈……”这样过了很久,他又到南京去谈,又到上海去谈。上海电影集团重新报批了,又谈了几家投资公司,但是造物弄人,都因为很小的原因没有成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个剧本到现在都没拍……
逐渐地,邵攀就很清楚地知道,别人投资自己的剧本是很不靠谱的事情。他决定自己赚钱,自己投资。为了生计,他做过演员,演过一些大小“绿叶”。他开始拍广告,开始赚到了一些钱,开始给自己投资。
2006年,邵攀导演工作室成立,他开始拍独立短片。《鸭翅狂想曲》、《吸血鬼先生》、《归》等一系列作品陆续出炉,其中有一部参加过影展。他屡次因为经济原因搬家,因为大部分的资金都要投入到短片的拍摄和电影的筹备中。邵攀说,拍独立短片的那段岁月,是自己的磨刀期,他在不停地打磨自己,也学到了许多原本没有掌握的东西,比如制作技术。其间,他还为著名歌手徐誉滕拍摄了《李雷与韩梅梅之歌》的MV。
目前,一部名为《骑着BIKE·弹着旧电钢》的独立纪录电影已拍摄了半年多。这个片子的两个主人公都是邵攀的朋友。邵攀说:“他们是传奇人物,是音乐天才,而命运都很坎坷,思想都很独特。这个片子就是为了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该影片的预告片已在“邵攀导演工作室”的网站上公布。
最初的拍电影是一份热爱,现在拍电影,更多的是思想流淌。电影本身是否是艺术,邵攀并没有考虑太多,也不加讨论。但是如果没有思想,任何东西都是死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归根结底,电影就是一种工具,和笔没什么区别,笔本身没什么,关键是看用笔的人,有人可以写《岳阳楼记》和《兰亭集序》,有人也可以签《马关条约》和《二十一条》。”
三
“学、思、知、行”是邵攀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
很大程度上,哲学的思辨塑造了邵攀,而武学的滋养则让他更加强大。其实,邵攀很早就开始研究武学。自初中起,他就自学武学基本功,每天放学开始踢腿、压筋。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练双节棍、截拳道,2007年,他开始学习太极拳。
哲学使精神强大,武学则令身体强大。邵攀一直认为,身体是思想的依托,身体虚弱何谈精神强大?所以,他练武求知,26岁拜师研习太极拳。他说:“从自我层面,‘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练武是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从不能到能,从笨拙到巧,从无力到有力,从败到胜,从不懂到能辨别真伪,都是战胜自我的过程。烈日酷暑中打拳,身上的汗像拧毛巾一样向外出;严寒中,从容地面对呼啸的风,这都是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意志强大了,哲学才能有力。”曾经,在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邵攀感到深深的孤独,开始练武。而今,他已懂得如何和自己的孤独相处。他喜欢孤独,孤独的时候是好时候,可以用力思考有力量的东西。对世界的认知越深刻,剧本体现得越深刻。扔掉镣铐,让思想自由地表达;摈弃局限,用自己的结构來解读,这是邵攀一直遵循的创作坐标。
这些年,邵攀写的剧本,有很多到现在都还没拍,因为坚持独立资金,也许要到多年以后才能拍。但他一直在努力,他一直对自己说:“不能浪费生命。”
曾经和邵攀合作过几部独立电影的音乐制作人老朱说:“邵攀很专注,很执着,很热爱电影。常常是手不离机,随时抓拍。他有点自负,但驾驭力很好。有的人自负,但驾驭不了自己。他内心很笃定,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也能拍出很有感觉的片子,而且拍的东西一直在进步。他能拍摄、能导演,也能剪辑,技艺和才华也不断上升,在支撑着他。艺术上,他是一个走上坡路的人。他不相信星座,也不相信命理,认为命运在自己手中。”
他向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善者之为,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宽容,也一路向宽容走下去。他孤独,也一直享受着孤独。他崇尚“自然之道”,因为自然是万事万物的至高境界和存在法则,不自然,就消亡。
身边的朋友无一例外地认为,邵攀是个纯粹的人,无论是对友情、爱情、亲情,还是事业,都是如此。他对朋友很仗义,已经结婚的他,对家庭也很有责任感。现在,邵攀大致生活状态是:陪家人,打拳,看书,拍电影,赚点钱。对目前的生活,邵攀不知道该说什么,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对于电影,“此心难安,唯彼所从”。他只知道,现状离目标还有距离,所以要一直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