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苏南”、“苏北”的称谓,所代表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比地理位置差异更深入人心。
不过,近几年的苏北早已一别往日相对落后局面,踏上经济增速快车道。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未来江苏,连续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城市肯定来自苏北。从长三角区域来看,苏北的发展空间最大。
“在长三角,苏北是最后一块发展宝地”
《中国经济周刊》:这几年苏北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徐鸣:苏北面积占江苏的53%,人口占江苏总人口的38%,经济总量在去年年底占全省总量23%。从这个比例来看,苏北经济的确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先进行“思想转移、财政转移、项目转移、科技转移、人才转移”5项转移。后来实施“南北共建”措施,让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五市分别和苏北五市对口挂钩,以强带弱。再后来采取“一市一策”的办法,对苏北的5个不同城市采取不同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
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召开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苏北地区去年的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第7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实现了4年翻一番。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看待苏北未来发展的潜力?
徐鸣:我认为在覆盖江浙沪的整个长三角区域中,无论从劳动力资源、区位优势还是生态环境角度来看,苏北都是最具优势、发展空间最大的。相比之下,上海发展潜力空间已经很小,浙江多数是山区,苏南等地已经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展速度很可能渐次放缓。
培育了30年的苏北,今后会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动机。这个势头越来越明显,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转型升级看苏南,快速发展靠苏北”。我认为,苏北应该是长三角最后一块发展宝地,后发优势非常明显。
带队暗访10次,查企业环保
《中国经济周刊》:苏北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徐鸣:苏北优势之一是生态环境优势,这里有骆马湖、洪泽湖等湖泊,水质远远好于太湖。在过去的苏南,10场雨中大约有7场是酸雨,治理之后减少到5场。在苏北还没有检测到酸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一些化工企业和化工产业园因为没有妥善管理也导致了环境问题。
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键是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要提高思想认识。20年前苏北有一个县长,说过一句很典型的话,“宁可毒死,不要穷死”,一直被大家批评,他却理直气壮。这些年,生态文明教育在逐步增强,观念从“宁可毒死,不要穷死”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现在的“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在逐步深入人心。
第二件事,一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高了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准入门槛。原来是投3000万元的化工企业能够进来,后来到5000万的能够进来。现在,要进苏北的化工企业基本上投资要达到一个亿。很多县已经明确表态,不让化工企业进来。当然,化工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只要环境治理搞得好还是能够进来,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整个苏北的乡镇都要建立污水处理厂,现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第三件事,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督察。设施有了,能不能正常运转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加强环境的执法监督和监测。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整个社会包括新闻媒体一起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
《中国经济周刊》:当年您负责环保方面的工作,并在省人大会上承诺带队暗访10次。您做到了吗?
徐鸣:2011年我在省人代会上承诺要暗访10次,我做到了。其中有5次是暗访苏北的化工企业和产业园。开始的四五次暗访都比较顺利,可后来就很难保密了。暗访组一到,一小时内当地县长就找到我了。一般我们去暗访,一到目的地就直奔排污口取样,然后立刻离开。但是现在很多化工厂传达室里都有一个按钮,连着车间里的报警铃。门卫在门口听说省里面来暗访环保的,他一按按钮警铃就响了,工人会把处理污水的设备开起来或者是关掉生产设备……
暗访一般乘坐旧面包车,带上一位公安局的同志,因为有的工厂里有狗,跟狗就没法讲道理了。有一次我在连云港暗访,门口有一个穿着很华丽的中年妇女,一看就不是门卫,后来知道她是厂长。我们说是省里来检查环保的,她看我们下车,首先问徐副省长来了没有——已经有人告诉她徐副省长要带队来。这种情况比较多,有的县环保局不但不会帮助暗访,还会偷偷通风报信。
暗访不通知企业不通知地方干部,确实能看到许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会了解到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加强这种督察,确保苏北能够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您现在负责国土方面的工作,还会经常暗访吗?
徐鸣:土地跟环保不一样,环保暗访面对的是企业,土地违法的多是乡以上政府,可以通过卫星照片、国土部大区监督局监督、用地项目审批等手段监管土地使用。我现在不用去暗访,只要把卫星照片发给我确定问题,然后督察局来抓紧整改就可以了。
江苏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速超30%
《中国经济周刊》:在加强苏北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推动文化领域的建设?
徐鸣:2012年,根据中央领导对江苏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八项工程,重点推出八项工程,其中有一项重点工程就是文化建设工程。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带动下,江苏文化产业已经连续5年增长速度超过了30%。
关于苏北文化领域的建设,在“全面加快苏北小康建设”的文件中,特别提出对苏北的文化产业要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要增加城乡居民在文化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在整个苏北的文化建设当中,我们特别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建设。我们的现代化不光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这两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创建“新江苏精神”:创先、创优、创造;率先、领先、争先。
在苏北的人文精神建设当中,要努力克服小农经济的观念,克服过去华而不实的陋习,以新人文精神的引领来加快苏北的发展,加快苏北小康的基本现代化建设,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近几年的苏北早已一别往日相对落后局面,踏上经济增速快车道。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未来江苏,连续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城市肯定来自苏北。从长三角区域来看,苏北的发展空间最大。
“在长三角,苏北是最后一块发展宝地”
《中国经济周刊》:这几年苏北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徐鸣:苏北面积占江苏的53%,人口占江苏总人口的38%,经济总量在去年年底占全省总量23%。从这个比例来看,苏北经济的确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地区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先进行“思想转移、财政转移、项目转移、科技转移、人才转移”5项转移。后来实施“南北共建”措施,让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南五市分别和苏北五市对口挂钩,以强带弱。再后来采取“一市一策”的办法,对苏北的5个不同城市采取不同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
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召开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苏北地区去年的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第7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实现了4年翻一番。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看待苏北未来发展的潜力?
徐鸣:我认为在覆盖江浙沪的整个长三角区域中,无论从劳动力资源、区位优势还是生态环境角度来看,苏北都是最具优势、发展空间最大的。相比之下,上海发展潜力空间已经很小,浙江多数是山区,苏南等地已经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展速度很可能渐次放缓。
培育了30年的苏北,今后会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动机。这个势头越来越明显,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转型升级看苏南,快速发展靠苏北”。我认为,苏北应该是长三角最后一块发展宝地,后发优势非常明显。
带队暗访10次,查企业环保
《中国经济周刊》:苏北如何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徐鸣:苏北优势之一是生态环境优势,这里有骆马湖、洪泽湖等湖泊,水质远远好于太湖。在过去的苏南,10场雨中大约有7场是酸雨,治理之后减少到5场。在苏北还没有检测到酸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一些化工企业和化工产业园因为没有妥善管理也导致了环境问题。
处理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键是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要提高思想认识。20年前苏北有一个县长,说过一句很典型的话,“宁可毒死,不要穷死”,一直被大家批评,他却理直气壮。这些年,生态文明教育在逐步增强,观念从“宁可毒死,不要穷死”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现在的“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在逐步深入人心。
第二件事,一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高了工业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准入门槛。原来是投3000万元的化工企业能够进来,后来到5000万的能够进来。现在,要进苏北的化工企业基本上投资要达到一个亿。很多县已经明确表态,不让化工企业进来。当然,化工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只要环境治理搞得好还是能够进来,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整个苏北的乡镇都要建立污水处理厂,现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第三件事,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督察。设施有了,能不能正常运转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加强环境的执法监督和监测。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整个社会包括新闻媒体一起来加强对环境的监测。
《中国经济周刊》:当年您负责环保方面的工作,并在省人大会上承诺带队暗访10次。您做到了吗?
徐鸣:2011年我在省人代会上承诺要暗访10次,我做到了。其中有5次是暗访苏北的化工企业和产业园。开始的四五次暗访都比较顺利,可后来就很难保密了。暗访组一到,一小时内当地县长就找到我了。一般我们去暗访,一到目的地就直奔排污口取样,然后立刻离开。但是现在很多化工厂传达室里都有一个按钮,连着车间里的报警铃。门卫在门口听说省里面来暗访环保的,他一按按钮警铃就响了,工人会把处理污水的设备开起来或者是关掉生产设备……
暗访一般乘坐旧面包车,带上一位公安局的同志,因为有的工厂里有狗,跟狗就没法讲道理了。有一次我在连云港暗访,门口有一个穿着很华丽的中年妇女,一看就不是门卫,后来知道她是厂长。我们说是省里来检查环保的,她看我们下车,首先问徐副省长来了没有——已经有人告诉她徐副省长要带队来。这种情况比较多,有的县环保局不但不会帮助暗访,还会偷偷通风报信。
暗访不通知企业不通知地方干部,确实能看到许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会了解到很多触目惊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加强这种督察,确保苏北能够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周刊》:您现在负责国土方面的工作,还会经常暗访吗?
徐鸣:土地跟环保不一样,环保暗访面对的是企业,土地违法的多是乡以上政府,可以通过卫星照片、国土部大区监督局监督、用地项目审批等手段监管土地使用。我现在不用去暗访,只要把卫星照片发给我确定问题,然后督察局来抓紧整改就可以了。
江苏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速超30%
《中国经济周刊》:在加强苏北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推动文化领域的建设?
徐鸣:2012年,根据中央领导对江苏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八项工程,重点推出八项工程,其中有一项重点工程就是文化建设工程。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带动下,江苏文化产业已经连续5年增长速度超过了30%。
关于苏北文化领域的建设,在“全面加快苏北小康建设”的文件中,特别提出对苏北的文化产业要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要增加城乡居民在文化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在整个苏北的文化建设当中,我们特别要强调人文精神的建设。我们的现代化不光是“物”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这两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创建“新江苏精神”:创先、创优、创造;率先、领先、争先。
在苏北的人文精神建设当中,要努力克服小农经济的观念,克服过去华而不实的陋习,以新人文精神的引领来加快苏北的发展,加快苏北小康的基本现代化建设,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