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言用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太过专门,处处穿凿,务求用字准确,但是无人认识,结果适得其反。如果随意用同音字代替,外地人只知道通用语(普通话)的含义,又无法理解方言的精髓。笔者建议,应在学术领域内提倡考证本字,起码方志学著作必须采用方言本字,要注音,特别是声调要准确。同时,要编纂高质量的方言词典以供研究之需。至于方言小说之类的作品,则不宜直接用太多的本字,如一定要用,则必须加注解。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通用字;本字
方言在方言区使用很广泛,方言词汇有丰富的生命力,但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方言用字问题,最常见的是与普通话音、义不统一的现象。例如西北方言将“父亲”之意用“dá”音表示,叠用表示“叔父”之意,于是有的人写作“达”及“达达”,有的人写作“大”。电影《北斗》中字幕上写的是“大”,演员用普通话发音,读的是“dà”,不合实际。类似这样的问题,称为方言本字学问题。
所谓“本字”,即本来就应该是那个字,亦即方言中的准确用字。有不少学者,孜孜不倦地考证方言的本字,为方言著述规范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有太多的人在用方言写作时,不负责任地随手用同音字代替,搞得不伦不类。例如有人用陇东方言写出来的“精身子”和“精尻子”,“精”应为“裎”,因为陇东人从来不说“裎(chénɡ)身子”,本字则为“裎”,读作“jīnɡ”。“裎尻子”应该读作“jīnɡɡōuzi”,因为陇东人一直将“尻子(kàozi)”读作“ɡōuzi”。又有人在报刊上谈甘肃灵台方言时写道:灵台话称妇女怀孕为“有喜俩”,“俩”字有双关义,表示母子两个人,完全是牵强附会。请看另一句相似的说法:剩下一个人啦。难道可以说成“剩下一个人俩”,“俩”字有双关义?灵台话有语尾助词“啦”,读音为“lia(轻声)”,这个“啦”就是本字。
方言用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太过专门,处处穿凿,务求用字准确,致使识者寥寥无几,结果适得其反。但如果随意用同音字代替,外地人只知道通用语(普通话)的含义,又无法理解方言的精髓。例如《平凉日报》刊登秦育龙(笔名半瓶子)谈平凉方言的文章,用到“难肠”,本字应为“怅”。
现在来看方言本字中的“难字”。
新版《水浒》第1回: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馉饳儿大小。
脚注为:“馉饳ɡǔduò——古代一种面食。”
虽有注解但不尽翔实,“寒栗子(鸡皮疙瘩)”与“面食”是什么关系?“馉饳ɡǔduò”又是怎样的一种面食?
《现代汉语词典》对“馉饳”的注解为:
【馉饳】ɡǔduò 古时一种面制食品。
《辞海》对“馉饳”的注解为:
【馉饳】ɡǔduò 古时一种面食。一说即“馄饨”。
陇东地区称“蝌蚪”为“(蛤蟆)ɡu31du31子”,连读时变调读作ɡu53du31。《水浒》第1回中的用法,言其栗极,寒栗子(鸡皮疙瘩)大如“馉饳”,或者说大如蝌蚪。
下面谈谈陇东方言本字与普通话通用字的关系。
碍:普通话读ài,陇东方言读xuè:碍xuè事;碍xuè地方。
拗:普通话读ào,陇东方言读niǎo(上声):拗口;拗舌。(或者径写作“咬niǎo”)
《红楼梦》第20回: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叫什么“爱”哥哥。
巴:普通话读bā,陇东方言读biā:巴biā山虎。
叭:普通话读bā,陇东方言读biā:(象声词)。
啪:普通话读pā,陇东方言读piā:(象声词)。
拚:普通话读pàn,陇东方言读bàn:拚命。
蹦:普通话读bènɡ,陇东方言读biè:蹦起啦。
迸:普通话读bènɡ,陇东方言读biè:迸裂子(手、足裂口)。
另:普通话读lìnɡ,陇东方言读pié:另pié来。
绰:普通话读chāo,陇东方言读cāo(同“操”):把筷子绰起;(拿筷子)绰菜。
樘:普通话读tánɡ,陇东方言读cēnɡ:樘桄。(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此义用“牚”字,〔宋〕徐铉早就指出:樘,衺柱也,丑庚切chēnɡ,俗作‘牚’,非是)
褫:普通话读chì,陇东方言读chuà:把局长给褫啦;褫剥(把衣服脱光)。
搋:普通话读chuài,陇东方言读cāi:搋面。
促:普通话读cù,陇东方言读qū:不要促人过日子。(北京话有“促狭”的说法,形容心地狭窄)
蹴、蹙:普通话读cù,陇东方言读chū:眉毛蹙下;蹴儿(荷包)。
寘:普通话读zhì,陇东方言读shì:槅槅核桃——天寘下砸得吃哩。天寘下:天生的(带有宿命论色彩)。俗作“世”。(《说文解字》:寘,置也)
吃㈠chī通“吃”。㈡普通话读chī,陇东方言读jiē,表示“口吃”:[吃个子]jiēɡuōzi结巴。(《新华字典》:“口吃”旧读“口吃kǒujī”)
通过以上例证,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方言有本字,可惜现在识者甚少,否则就不会有“馉饳,一说馄饨”的注解了。再如“”表示内部容积,“焅”表示气候条件恶劣等,恐怕能写上本字的百无一二了。
2.方言用字应以字义为主,不要随意用同音字代替。例如不要用“精”代替“裎”。
3.方言词的字义和读音往往体现了古汉语的特点,例如“樘”字表示“樘桄”,读音为“cēnɡ”。还有“拚”、“绰”、“褫”、“促”、“(口)吃”等。
总而言之,方言本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方言本字学对词典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释方言词汇及其用法时应当非常慎重。例如“胤”字,注释为:胤yìn<书>后代;后嗣。属于典型的名词。其实在陇东方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如“母瘊子胤哩”。
笔者建议,应在学术领域内提倡考证本字,起码方志学著作必须采用方言本字,要注音,特别是声调要准确。同时,要编纂高质量的方言词典以供研究之需。至于方言小说之类的作品,则不宜直接用太多的本字,如一定要用,则必须加注解。
作者简介:周薇(1980.5-),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甘肃靖远方言中的一些难字考释.雒鹏.西北师大学报,1998(6)
[2]说文解字.〔汉〕许慎,古籍出版社,1980
[3]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4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通用字;本字
方言在方言区使用很广泛,方言词汇有丰富的生命力,但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方言用字问题,最常见的是与普通话音、义不统一的现象。例如西北方言将“父亲”之意用“dá”音表示,叠用表示“叔父”之意,于是有的人写作“达”及“达达”,有的人写作“大”。电影《北斗》中字幕上写的是“大”,演员用普通话发音,读的是“dà”,不合实际。类似这样的问题,称为方言本字学问题。
所谓“本字”,即本来就应该是那个字,亦即方言中的准确用字。有不少学者,孜孜不倦地考证方言的本字,为方言著述规范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有太多的人在用方言写作时,不负责任地随手用同音字代替,搞得不伦不类。例如有人用陇东方言写出来的“精身子”和“精尻子”,“精”应为“裎”,因为陇东人从来不说“裎(chénɡ)身子”,本字则为“裎”,读作“jīnɡ”。“裎尻子”应该读作“jīnɡɡōuzi”,因为陇东人一直将“尻子(kàozi)”读作“ɡōuzi”。又有人在报刊上谈甘肃灵台方言时写道:灵台话称妇女怀孕为“有喜俩”,“俩”字有双关义,表示母子两个人,完全是牵强附会。请看另一句相似的说法:剩下一个人啦。难道可以说成“剩下一个人俩”,“俩”字有双关义?灵台话有语尾助词“啦”,读音为“lia(轻声)”,这个“啦”就是本字。
方言用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太过专门,处处穿凿,务求用字准确,致使识者寥寥无几,结果适得其反。但如果随意用同音字代替,外地人只知道通用语(普通话)的含义,又无法理解方言的精髓。例如《平凉日报》刊登秦育龙(笔名半瓶子)谈平凉方言的文章,用到“难肠”,本字应为“怅”。
现在来看方言本字中的“难字”。
新版《水浒》第1回: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馉饳儿大小。
脚注为:“馉饳ɡǔduò——古代一种面食。”
虽有注解但不尽翔实,“寒栗子(鸡皮疙瘩)”与“面食”是什么关系?“馉饳ɡǔduò”又是怎样的一种面食?
《现代汉语词典》对“馉饳”的注解为:
【馉饳】ɡǔduò 古时一种面制食品。
《辞海》对“馉饳”的注解为:
【馉饳】ɡǔduò 古时一种面食。一说即“馄饨”。
陇东地区称“蝌蚪”为“(蛤蟆)ɡu31du31子”,连读时变调读作ɡu53du31。《水浒》第1回中的用法,言其栗极,寒栗子(鸡皮疙瘩)大如“馉饳”,或者说大如蝌蚪。
下面谈谈陇东方言本字与普通话通用字的关系。
碍:普通话读ài,陇东方言读xuè:碍xuè事;碍xuè地方。
拗:普通话读ào,陇东方言读niǎo(上声):拗口;拗舌。(或者径写作“咬niǎo”)
《红楼梦》第20回: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叫什么“爱”哥哥。
巴:普通话读bā,陇东方言读biā:巴biā山虎。
叭:普通话读bā,陇东方言读biā:(象声词)。
啪:普通话读pā,陇东方言读piā:(象声词)。
拚:普通话读pàn,陇东方言读bàn:拚命。
蹦:普通话读bènɡ,陇东方言读biè:蹦起啦。
迸:普通话读bènɡ,陇东方言读biè:迸裂子(手、足裂口)。
另:普通话读lìnɡ,陇东方言读pié:另pié来。
绰:普通话读chāo,陇东方言读cāo(同“操”):把筷子绰起;(拿筷子)绰菜。
樘:普通话读tánɡ,陇东方言读cēnɡ:樘桄。(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此义用“牚”字,〔宋〕徐铉早就指出:樘,衺柱也,丑庚切chēnɡ,俗作‘牚’,非是)
褫:普通话读chì,陇东方言读chuà:把局长给褫啦;褫剥(把衣服脱光)。
搋:普通话读chuài,陇东方言读cāi:搋面。
促:普通话读cù,陇东方言读qū:不要促人过日子。(北京话有“促狭”的说法,形容心地狭窄)
蹴、蹙:普通话读cù,陇东方言读chū:眉毛蹙下;蹴儿(荷包)。
寘:普通话读zhì,陇东方言读shì:槅槅核桃——天寘下砸得吃哩。天寘下:天生的(带有宿命论色彩)。俗作“世”。(《说文解字》:寘,置也)
吃㈠chī通“吃”。㈡普通话读chī,陇东方言读jiē,表示“口吃”:[吃个子]jiēɡuōzi结巴。(《新华字典》:“口吃”旧读“口吃kǒujī”)
通过以上例证,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方言有本字,可惜现在识者甚少,否则就不会有“馉饳,一说馄饨”的注解了。再如“”表示内部容积,“焅”表示气候条件恶劣等,恐怕能写上本字的百无一二了。
2.方言用字应以字义为主,不要随意用同音字代替。例如不要用“精”代替“裎”。
3.方言词的字义和读音往往体现了古汉语的特点,例如“樘”字表示“樘桄”,读音为“cēnɡ”。还有“拚”、“绰”、“褫”、“促”、“(口)吃”等。
总而言之,方言本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方言本字学对词典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释方言词汇及其用法时应当非常慎重。例如“胤”字,注释为:胤yìn<书>后代;后嗣。属于典型的名词。其实在陇东方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如“母瘊子胤哩”。
笔者建议,应在学术领域内提倡考证本字,起码方志学著作必须采用方言本字,要注音,特别是声调要准确。同时,要编纂高质量的方言词典以供研究之需。至于方言小说之类的作品,则不宜直接用太多的本字,如一定要用,则必须加注解。
作者简介:周薇(1980.5-),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病理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甘肃靖远方言中的一些难字考释.雒鹏.西北师大学报,1998(6)
[2]说文解字.〔汉〕许慎,古籍出版社,1980
[3]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