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工作主要依靠语言的表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是教师劳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学生交流思想、情感、信息。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听懂与理解,还要表达教师的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差,那么,即使他知识很渊博、工作责任心很强,也难以取得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数学老师的语言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老师语言的表述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专用术语。如学习了相反数的定义后,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与数b的和为零,那么a与b互为相反数”。而不能说成“a是相反数或b是相反数”。这样的表述缺乏准确性,因为相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又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平面图形叫做梯形”的表述也是不确切的,因为犯了扩大外延的错误。另外,更不能用 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向下垂直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当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地掌握某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语言表述方面可以力求浅显易懂,甚至画草图、打比喻等。但是决不能影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要做到通俗而不失其真,形象而不失其实。
2要注意数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老师的语言必须严格符合逻辑规则,也就是数学语言要符合同一律、排中律 、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如果将“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当然是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的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有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说成“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前提,又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语言的逻辑力量,既是教师讲课取得成功的潜在魅力,也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思维带来困惑。
3要注意数学语言的系统性
数学老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如在总结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教师说:“先看这两个数是不是倍数关系,如果是倍数关系,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不是,再看它们是不是互质关系,如果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如果不是,就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寥寥数语,把判断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思路表述的一清二楚,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启发性
数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就是说数学教师要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是数学语言启发性的真谛。数学老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便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先让学生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一摆书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看可以摆多少个?面积各是多少?再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课桌面,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到需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去摆,这就引出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如果要测量教室地面的大小,需要用比1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去摆,这就引出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5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趣味性
数学教学虽然偏重于理性知识的传授,但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插入一句妙语、一段幽默小品什么的,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放松一下紧绷的理性思维,调动起积极思考的弦索,从而创造出一个热烈、轻松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能被3整除的同学可以起立离开;能被5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当剩下的学生不耐烦时,师说出能被1整除的同学也可离开教室。这样的游戏从而巩固了今天这一课所学内容。事实表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讲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要注意到课堂是庄重严肃的育人场所,要注意语言的纯净化,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
总之,语言的表现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述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的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要注意数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专用术语。如学习了相反数的定义后,正确的表述是“如果数a与数b的和为零,那么a与b互为相反数”。而不能说成“a是相反数或b是相反数”。这样的表述缺乏准确性,因为相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又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平面图形叫做梯形”的表述也是不确切的,因为犯了扩大外延的错误。另外,更不能用 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向下垂直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当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地掌握某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语言表述方面可以力求浅显易懂,甚至画草图、打比喻等。但是决不能影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要做到通俗而不失其真,形象而不失其实。
2要注意数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老师的语言必须严格符合逻辑规则,也就是数学语言要符合同一律、排中律 、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如果将“整除”与“除尽”混为一谈,当然是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的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有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说成“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前提,又是违背了充足理由律。语言的逻辑力量,既是教师讲课取得成功的潜在魅力,也是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思维带来困惑。
3要注意数学语言的系统性
数学老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系统性。如在总结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教师说:“先看这两个数是不是倍数关系,如果是倍数关系,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不是,再看它们是不是互质关系,如果是互质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如果不是,就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寥寥数语,把判断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思路表述的一清二楚,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4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启发性
数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就是说数学教师要通过语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是数学语言启发性的真谛。数学老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便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先让学生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一摆书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看可以摆多少个?面积各是多少?再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课桌面,学生在操作中认识到需要用比1平方厘米大的面积单位去摆,这就引出了“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如果要测量教室地面的大小,需要用比1平方分米大的面积单位去摆,这就引出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5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趣味性
数学教学虽然偏重于理性知识的传授,但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插入一句妙语、一段幽默小品什么的,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的空间,放松一下紧绷的理性思维,调动起积极思考的弦索,从而创造出一个热烈、轻松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学号能被2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教室;能被3整除的同学可以起立离开;能被5整除的同学可以离开;当剩下的学生不耐烦时,师说出能被1整除的同学也可离开教室。这样的游戏从而巩固了今天这一课所学内容。事实表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语言对学生最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讲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要注意到课堂是庄重严肃的育人场所,要注意语言的纯净化,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
总之,语言的表现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组织好课堂教学语言,课后要及时小结语言运用的成功与不足。应该意识到每一节课都是一次语言表述能力的实际锻炼。只要有意的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