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省深化艺术课程改革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形式——美术拓展课。新的事物总能引发人的好奇和思考。因此,对于敢于尝试的教师来说,美术拓展课的教学探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次专业发展的新机遇。
新的教学探索,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促进学生新的发展。笔者有幸在宁波市的一次美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绳子的畅想》一课。本课立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学习中对“线条”的已有认知和感受,以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渗透为抓手进行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情感的再深入和拓宽,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拓展学生创意思维。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新”字上做文章,通过组织学生认识新材料、探究新方法、实践新创作、尝试新评价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掌握新的艺术创作方法,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
一、认识新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对新事物的本能反应。好奇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拓展的动力。因此,在教学的导入阶段,笔者准备了以往不曾在课堂中出现过的新材料——“麻绳”,通过“绑绳子”、“看绳子”、“玩绳子”三个简单的环节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绳子进行再认识,发现材料的新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识绳子
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应从生活中积极寻找艺术创作的启迪和灵感。绳子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和材料(日常美术课中不曾用到)。在正式教学前,笔者拿出几只铁架子,邀请学生用绳子绑一绑,由此引出今天课堂的新材料——绳子(图1)。新材料和生活情境的再现,建立起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并引起了全体学生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2、换个角度看绳子
在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后,顺势导入教学。笔者由绳子的曲直、长短的变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的绳子,与我们学过的哪种美术语言有相类似的变化和特点?”,学生马上能回答出是线条。不同的视角产生迥异的视觉效果。在变换角度再看绳子后,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转换和变化,对绳子产生了新的知觉。
3、变个方法再玩绳子
从视觉角度引起学生思维变化后,对新材料的触觉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作意识和思维的变化。在认识到绳子即是线条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玩玩绳子。学生在老师“还能怎么玩?”的不断激励下,通过对绳子打结、拼摆、简单交织、排列等形式,不断玩出新的花样。此时,绳子并非以生活中的“常态”出现在学生的眼中,而是以新的线条变化呈现在学生知觉中(图2)。
二、探究新方法,掌握技法要点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表现的基础。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笔者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在师生分析、交流中了解和掌握表现技巧和规律,提高操作能力,以技法探究引领学生创意思维的深入。
1、初次欣赏,发现方法
视觉是探究方法和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发展的主要媒介。在学生通过玩绳子初步了解了绳子的特性之后,笔者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见到过用绳子装饰的物品?”。由于大部分学生缺少观察,对生活中用绳子(例如麻绳)装饰的物品并无多大印象。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用绳子装饰的灯和花瓶图片。通过观察,学生能准确识别绳子装饰这两件物品的方法——盘绕(图3)。
2、深入欣赏,再次探究
紧接着,笔者继续追问:“还见过不同的装饰方法吗?”,问题引起了学生深入地回忆和积极地思考。找准时机,笔者再出示用绳子装饰的场馆、物品等图片(图4)。在一片惊讶声中,学生再次通过视觉知觉到新的装饰形式和独特创意。随着观察和交流的深入,学生不断发现用绳子进行垂挂、缠绕、打结、交织、绷绑等装饰的方法。绳子新的装饰技法的认识和发现,不仅拓宽了学生对材料的深入认识,更激起了学生迫切运用新方法进行创新表现的强烈欲望。
3、分析作品,深入体验
“如果用绳子来创作艺术作品,会是怎样的?”笔者的问题继续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接着,笔者出示用艺术家以绳子为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图片。随着一件件从未见过的绳子作品的图片呈现(图5),绳子构成的独特性和形式感通过视觉被学生持续知觉到,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被进一步打开。
紧接着,师生对“怎么样的作品才是艺术作品?”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学生在交流中逐渐认识到艺术作品符合美的构成法则,往往具有独特的美感。之后,笔者尝试请学生对图中的作品取名字。取名,不仅考验学生对艺术品形式的感知能力,还要考验学生对作品美感、价值的判断能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当代空间装置艺术作品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和统整能力的发展。
4、比较分析,再次深入
通过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知觉到了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具体的创作手法、形式法则和创作目的还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究。
笔者请学生在组内选择运用一种方法对绳子尝试进行简单表现。学生此时的尝试更多的是模仿,只是对方法的简单运用,缺少形式法则的有效统领,缺少情感的渗透,创作意图不明确。在学生初步尝试表现后,笔者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中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和老师的提示,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此时,笔者进行小结,指导学生了解和回顾统一变化、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形式法则,并且通过范例指导学生通过重复、组合、分解等构成方法修改作品。
三、实践新创作,创意表达个性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拓展的必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达创意,并且在材料处理、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过程中训练能力、拓展思维。在学生创作实践环节,笔者主要通过借用道具、主题引领、巧用现场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各种方法大胆进行创意表现。 1、借用道具,妙创作品;
借用道具进行有效启发,能够降低创作的难度,提高创意思维的针对性。笔者分别给两组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学生根据提供的道具利用绳子进行创意表现。此举目的在于通过规定的材料,考察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巧妙整合技法、借物表达情感的创作实践能力(图6)。
2、主题引领,巧妙构思;
主题创作是常用的艺术创作形式。笔者选择一组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与甄别,本身就是一次创意思维的训练与实践(图7)。学生从已有经验和主体认知、情感体验出发思索要表达的意图,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推进,促进了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3、巧用现场,新意独特;
笔者对最后一组学生仅提供绳子、剪刀等基本材料,提示学生可以巧妙利用教学现场的各种资源进行创作表现。此举目的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和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图8)。它要求打破常规,将已有知识和经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有挑战,才有创意。学生选择了教室后面两根扶手,巧妙利用扶手之间空间进行创作。在学生集体寻找的过程中,始终是创意思维在头脑中进行引导,当某个独特的空间被学生知觉到,新颖而独特的创意就在瞬间产生。
四、尝试新评价,深化创作情感
评价是巩固学生情感,激励创意思维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经过各组学生集体的团结协作、智慧交集,四件以绳子为主要媒材、形式独特的装置作品在教室里诞生。学生们欣赏着由自己和同伴共同完成的独特作品兴奋不已,笔者及时组织对作品进行了评价。“三部曲”式新的评价方式及时、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创作情感,促进了学生创意思维的持续、深入地发展。
1、小组取名,初评作品;
在评价前,笔者要求各组合作讨论为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巧妙而贴切的名字,并结合名字简单介绍作品的独特创意。
其实取名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既要体现作品的形式特点,又要准确表达出作品的含义或者作者意图,还要能够引起观者美的意象和独特遐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功底是个挑战。这个过程,虽然笔者没有提出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觉得贴切就可以,但是显然学生强大的创意思维还在不断运作和跳跃,取的名称大大出乎笔者和听课教师的意外(如“千缕丝,万缕梦”等),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表达了学生的创意和感受(图9)。
2、多元赏析,集体再评;
在学生简介自己小组的作品、分享了成功喜悦之后,笔者组织了集体评议,邀请学生代表评议其他组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和交流其他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形式美感、方法应用和审美体验(图10)。
组织对其他作品的评议,不但使学生关注到其他作品的不同形式、构成方法和美感特点,还可以引发学生对艺术多元性的思考,进一步促进创意思维的拓展和巩固。
3、巩固教学,教师综评;
评议之后,笔者再次展示了两件当代绳子装置艺术作品图片,通过延伸欣赏做了简单总结,巩固教学。笔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继续关注生活,进一步从材料多样、形式多元、思维独特、情感表达等方面激发创意,发展思维。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笔者从对新材料的认识入手,组织学生通过对艺术创作新方法、新形式的欣赏分析和比较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转换和审美知觉的发展,并通过小组合作实践,尝试了新的创作活动,大胆表达了新的创意。
本课仅仅只是美术拓展课教学的一次尝试和探索,我们还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和策略来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艺术贵在创新,教学亦然。我们不妨让新理念、新方法、新材料、新形式、新作品、新评价成为美术拓展教学的“源头活水”,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共同提高美术拓展课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
新的教学探索,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促进学生新的发展。笔者有幸在宁波市的一次美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了《绳子的畅想》一课。本课立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学习中对“线条”的已有认知和感受,以当代艺术创作理念的渗透为抓手进行延伸和补充,是对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情感的再深入和拓宽,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拓展学生创意思维。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新”字上做文章,通过组织学生认识新材料、探究新方法、实践新创作、尝试新评价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掌握新的艺术创作方法,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
一、认识新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人对新事物的本能反应。好奇能激发兴趣,而兴趣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拓展的动力。因此,在教学的导入阶段,笔者准备了以往不曾在课堂中出现过的新材料——“麻绳”,通过“绑绳子”、“看绳子”、“玩绳子”三个简单的环节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绳子进行再认识,发现材料的新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1、联系生活识绳子
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应从生活中积极寻找艺术创作的启迪和灵感。绳子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和材料(日常美术课中不曾用到)。在正式教学前,笔者拿出几只铁架子,邀请学生用绳子绑一绑,由此引出今天课堂的新材料——绳子(图1)。新材料和生活情境的再现,建立起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并引起了全体学生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2、换个角度看绳子
在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后,顺势导入教学。笔者由绳子的曲直、长短的变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的绳子,与我们学过的哪种美术语言有相类似的变化和特点?”,学生马上能回答出是线条。不同的视角产生迥异的视觉效果。在变换角度再看绳子后,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转换和变化,对绳子产生了新的知觉。
3、变个方法再玩绳子
从视觉角度引起学生思维变化后,对新材料的触觉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作意识和思维的变化。在认识到绳子即是线条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合作玩玩绳子。学生在老师“还能怎么玩?”的不断激励下,通过对绳子打结、拼摆、简单交织、排列等形式,不断玩出新的花样。此时,绳子并非以生活中的“常态”出现在学生的眼中,而是以新的线条变化呈现在学生知觉中(图2)。
二、探究新方法,掌握技法要点
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是指导学生进行创意表现的基础。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笔者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在师生分析、交流中了解和掌握表现技巧和规律,提高操作能力,以技法探究引领学生创意思维的深入。
1、初次欣赏,发现方法
视觉是探究方法和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发展的主要媒介。在学生通过玩绳子初步了解了绳子的特性之后,笔者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见到过用绳子装饰的物品?”。由于大部分学生缺少观察,对生活中用绳子(例如麻绳)装饰的物品并无多大印象。此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用绳子装饰的灯和花瓶图片。通过观察,学生能准确识别绳子装饰这两件物品的方法——盘绕(图3)。
2、深入欣赏,再次探究
紧接着,笔者继续追问:“还见过不同的装饰方法吗?”,问题引起了学生深入地回忆和积极地思考。找准时机,笔者再出示用绳子装饰的场馆、物品等图片(图4)。在一片惊讶声中,学生再次通过视觉知觉到新的装饰形式和独特创意。随着观察和交流的深入,学生不断发现用绳子进行垂挂、缠绕、打结、交织、绷绑等装饰的方法。绳子新的装饰技法的认识和发现,不仅拓宽了学生对材料的深入认识,更激起了学生迫切运用新方法进行创新表现的强烈欲望。
3、分析作品,深入体验
“如果用绳子来创作艺术作品,会是怎样的?”笔者的问题继续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接着,笔者出示用艺术家以绳子为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图片。随着一件件从未见过的绳子作品的图片呈现(图5),绳子构成的独特性和形式感通过视觉被学生持续知觉到,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被进一步打开。
紧接着,师生对“怎么样的作品才是艺术作品?”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学生在交流中逐渐认识到艺术作品符合美的构成法则,往往具有独特的美感。之后,笔者尝试请学生对图中的作品取名字。取名,不仅考验学生对艺术品形式的感知能力,还要考验学生对作品美感、价值的判断能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当代空间装置艺术作品的理解,更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和统整能力的发展。
4、比较分析,再次深入
通过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知觉到了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具体的创作手法、形式法则和创作目的还不甚明了,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究。
笔者请学生在组内选择运用一种方法对绳子尝试进行简单表现。学生此时的尝试更多的是模仿,只是对方法的简单运用,缺少形式法则的有效统领,缺少情感的渗透,创作意图不明确。在学生初步尝试表现后,笔者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中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和老师的提示,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此时,笔者进行小结,指导学生了解和回顾统一变化、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形式法则,并且通过范例指导学生通过重复、组合、分解等构成方法修改作品。
三、实践新创作,创意表达个性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拓展的必要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达创意,并且在材料处理、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过程中训练能力、拓展思维。在学生创作实践环节,笔者主要通过借用道具、主题引领、巧用现场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各种方法大胆进行创意表现。 1、借用道具,妙创作品;
借用道具进行有效启发,能够降低创作的难度,提高创意思维的针对性。笔者分别给两组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学生根据提供的道具利用绳子进行创意表现。此举目的在于通过规定的材料,考察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巧妙整合技法、借物表达情感的创作实践能力(图6)。
2、主题引领,巧妙构思;
主题创作是常用的艺术创作形式。笔者选择一组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学生对主题的思考与甄别,本身就是一次创意思维的训练与实践(图7)。学生从已有经验和主体认知、情感体验出发思索要表达的意图,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推进,促进了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3、巧用现场,新意独特;
笔者对最后一组学生仅提供绳子、剪刀等基本材料,提示学生可以巧妙利用教学现场的各种资源进行创作表现。此举目的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和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图8)。它要求打破常规,将已有知识和经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有挑战,才有创意。学生选择了教室后面两根扶手,巧妙利用扶手之间空间进行创作。在学生集体寻找的过程中,始终是创意思维在头脑中进行引导,当某个独特的空间被学生知觉到,新颖而独特的创意就在瞬间产生。
四、尝试新评价,深化创作情感
评价是巩固学生情感,激励创意思维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经过各组学生集体的团结协作、智慧交集,四件以绳子为主要媒材、形式独特的装置作品在教室里诞生。学生们欣赏着由自己和同伴共同完成的独特作品兴奋不已,笔者及时组织对作品进行了评价。“三部曲”式新的评价方式及时、有效地巩固了学生的创作情感,促进了学生创意思维的持续、深入地发展。
1、小组取名,初评作品;
在评价前,笔者要求各组合作讨论为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巧妙而贴切的名字,并结合名字简单介绍作品的独特创意。
其实取名字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既要体现作品的形式特点,又要准确表达出作品的含义或者作者意图,还要能够引起观者美的意象和独特遐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功底是个挑战。这个过程,虽然笔者没有提出高的要求,只要学生觉得贴切就可以,但是显然学生强大的创意思维还在不断运作和跳跃,取的名称大大出乎笔者和听课教师的意外(如“千缕丝,万缕梦”等),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表达了学生的创意和感受(图9)。
2、多元赏析,集体再评;
在学生简介自己小组的作品、分享了成功喜悦之后,笔者组织了集体评议,邀请学生代表评议其他组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和交流其他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形式美感、方法应用和审美体验(图10)。
组织对其他作品的评议,不但使学生关注到其他作品的不同形式、构成方法和美感特点,还可以引发学生对艺术多元性的思考,进一步促进创意思维的拓展和巩固。
3、巩固教学,教师综评;
评议之后,笔者再次展示了两件当代绳子装置艺术作品图片,通过延伸欣赏做了简单总结,巩固教学。笔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继续关注生活,进一步从材料多样、形式多元、思维独特、情感表达等方面激发创意,发展思维。
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笔者从对新材料的认识入手,组织学生通过对艺术创作新方法、新形式的欣赏分析和比较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转换和审美知觉的发展,并通过小组合作实践,尝试了新的创作活动,大胆表达了新的创意。
本课仅仅只是美术拓展课教学的一次尝试和探索,我们还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和策略来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艺术贵在创新,教学亦然。我们不妨让新理念、新方法、新材料、新形式、新作品、新评价成为美术拓展教学的“源头活水”,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共同提高美术拓展课的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