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及演变趋势总结基础上,介绍了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宽口径培养的模式,并对该培养模式的运行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宽口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建议。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培养;宽口径培养模式;重庆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31-03
一、国内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及演变趋势
根据教育部颁布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管类现有本科专业分布为,经济门类中经济学类专业4个,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专业18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共计22个,专业划分较细。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基础阶段逐步呈现出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通才教育趋势。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有一定差异。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典型学校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
(二)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着重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三)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贯彻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之上,财经类高校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逐渐过渡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育”的模式,典型学校有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此外,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阶段培养要求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协调,因此国内不少高校逐步试点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模式。大类招生政策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谓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1)按照学科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2)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3)通识教育招生,通识教育招生在打破招生专业界限方面走得更远。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二、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教育思路、运行与效果分析
(一)重庆大学经管实验班办学背景
为了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方式,从2007年开始,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提出经济管理实验班的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思路,历时一年,对实验班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反复酝酿和完善,并从2008级学生开始试点招生。经济管理实验班在每年入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系统而扎实的培养和奠定了学生的宽口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三、四年级分流到学院各专业进行专业学习,毕业时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2010年重庆大学弘深学院成立,设置经管大类、机械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五个实验班,致力于基础阶段大类优秀本科生培养,经管学院实验班不再单独招生。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在全校入学的大一新生中选拔招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细化专业学习,由弘深学院统一管理。经管学院参与学生选拔、负责专业类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个人申请等,分流到经管类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无论是原来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班,还是之后的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都旨在创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具有大一大二阶段不划分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特征,为经济管理大类专业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基础。
(二)实验班运行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经管实验班(含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的实际运行效果,本研究对在校的2010、2011、2012级以及已毕业的2008、2009级学生做了调查,以总结和研究实验班运行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改革中基础阶段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1.弘深学院经管创新实验班。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选择动机、教学计划的了解度、学分总数的合理度、学分分布的合理度、课程与高年级的衔接度、专业培养的充分度以及对培养方式的偏好与认可程度等方面分三个年级来汇总,得到结果见下表。
(1)专业选择及专业意向。经管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个专业,但是从已分流的2010级、2011级的专业选择和2012级的专业意向上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集中在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 造成这种扎堆选会计金融的原因是,一方面目前社会对会计金融的需求相对高一些,并且相应的就业较容易、出路较广阔,客观上造成了本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偏向所谓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在基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当中,会计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比其他专业要多,学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一些专业了解比较少,没有能够建立相关的专业基础,所以在专业分流时没有选择陌生的专业。
(2)对教学计划的了解程度。3个年级的学生中有7成左右对教学计划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虽然学校在学生个人系统中提供了各专业培养计划,但学生很少查询或者了解专业培养方案。所以院系要对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和专业推介,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定位、了解需要掌握的课程和技能,强化信息的交流沟通。
(3)学分设置。学分总数方面,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较为适中。对比目前经管学院各专业基础阶段的学分要求来看,实验班的学分要求与其基本一致。但是在学分的分布(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种方式划分)上,几乎所有的实验班学生都偏向于认为通识课程偏多、必修课程偏多,表现出学生的专业期待与教师宽口径培养方针有所相悖。
(4)专业培养与专业衔接。从三个年级的对比情况看,学生对专业衔接满意度和专业培养充分度上不断提升。2010级是第一届实验班,一些方面做的不是特别完善,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与三四年级的衔接也不好;之后的2011、2012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5)培养模式的偏好。总体上有62.3%的学生认为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更好。结合专业统计表(见附件)来看,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适合宽口径培养,比如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原来的分专业培养模式比宽口径培养好,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性强、专业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较早,基础阶段宽口径学习让学生在高年级有较多的课程补修负担。
2.经管学院经济管理实验班。已毕业的2008级、2009级的学生无法对其做问卷调查,所以通过分析就业数据,对比非实验班学生的就业去向,间接地反映了实验班的运行结果。
从推免率看,普通班级一般低于15%,而实验班的推免率达到17%和30%(2010级的深造率更高)。表明经过实验班的宽口径培养后,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好,从而在推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从就业率看,两届实验班都是100%,并且就业单位也普遍较好。整体的对比结果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教育下的学生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工作上,都比普通班级的学生具备更强的优势。
应该指出的是,不管是经管实验班或者弘深创新实验班,学生都是经过优选的,培养过程也享受了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因此和非实验班比较是存在样本偏差的,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效果。
三、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和方案建议——基于重庆大学的实践
基于上述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实践的研究,为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国际并轨和渐变演进,对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有如下建议。
(一)对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经管类专业宽口径有利于夯实学生经管类专业大类学科基础,同时通过两年基础阶段培养和专业接触,学生自行选择适合和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时,将更加理性合理,减少了高考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和一锤定音,有利于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基础阶段要加强各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介入和专业引导,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特质和专业定位,合理选择专业方向。
基础阶段宽口径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招生方式、学籍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体系有密切关系,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同步跟进和完善,可能会在运行中出现冲突,影响宽口径培养效果。可以先在专业基础没有过多特别要求的部分专业试点大类招生(如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各专业),对试点效果完善修正后逐步开放大类专业招生。
为了保障高年级专业课程所需专业基础,基础阶段总体宽口径培养前提下,建议在基础段以一定学分比例设置不同分组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引导学生合理选择。
(二)基础阶段培养方案建议
最初经管实验班基础课程中设置了较多的经济学类课程,从运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同时有些课程比较专,部分挤占了学生专业基础课学分,在后期弘深学院基础部分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调整。对宽口径培养方案的建议不能脱离学校总体培养方案改革思路,否则将不具备可实施性。因此在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模式的总体前提下,对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方案建议为:(1)公共课程,主要为思想政治类、数学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按照学校的基本修业要求完成;(2)通识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以通识素质类课程为主,在学校提供的通识课程菜单中由学生自主选择;(3)经管类学科大类教育,包括学科大类教育必修课和学科大类教育选修课。学科大类教育必修课为经管类所有专业必须具备的,主要是经管类专业的平台类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概论、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大类选修课针对某些专业基础要求较强的专业,设置相应分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未来专业走向选择学科大类选修课。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培养;宽口径培养模式;重庆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31-03
一、国内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及演变趋势
根据教育部颁布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管类现有本科专业分布为,经济门类中经济学类专业4个,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专业18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共计22个,专业划分较细。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基础阶段逐步呈现出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通才教育趋势。由于学校定位、师资和地方人才需求等影响,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有一定差异。综合我国高校的部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型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而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典型学校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
(二)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着重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三)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会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贯彻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服务的精神。在此基础之上,财经类高校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逐渐过渡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教育”的模式,典型学校有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此外,宽口径、厚基础的基础阶段培养要求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协调,因此国内不少高校逐步试点实行大类专业招生模式。大类招生政策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谓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1)按照学科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2)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3)通识教育招生,通识教育招生在打破招生专业界限方面走得更远。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
二、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教育思路、运行与效果分析
(一)重庆大学经管实验班办学背景
为了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方式,从2007年开始,重庆大学经管学院提出经济管理实验班的本科教育改革创新思路,历时一年,对实验班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管理等进行了反复酝酿和完善,并从2008级学生开始试点招生。经济管理实验班在每年入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生中选拔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系统而扎实的培养和奠定了学生的宽口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三、四年级分流到学院各专业进行专业学习,毕业时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2010年重庆大学弘深学院成立,设置经管大类、机械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五个实验班,致力于基础阶段大类优秀本科生培养,经管学院实验班不再单独招生。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在全校入学的大一新生中选拔招生,在本科一、二年级不分细化专业学习,由弘深学院统一管理。经管学院参与学生选拔、负责专业类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三年级后根据学生个人申请等,分流到经管类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无论是原来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实验班,还是之后的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都旨在创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具有大一大二阶段不划分专业的宽口径培养特征,为经济管理大类专业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基础。
(二)实验班运行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经管实验班(含弘深经管创新实验班)的实际运行效果,本研究对在校的2010、2011、2012级以及已毕业的2008、2009级学生做了调查,以总结和研究实验班运行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改革中基础阶段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1.弘深学院经管创新实验班。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选择动机、教学计划的了解度、学分总数的合理度、学分分布的合理度、课程与高年级的衔接度、专业培养的充分度以及对培养方式的偏好与认可程度等方面分三个年级来汇总,得到结果见下表。
(1)专业选择及专业意向。经管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8个专业,但是从已分流的2010级、2011级的专业选择和2012级的专业意向上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集中在会计和金融两个专业。 造成这种扎堆选会计金融的原因是,一方面目前社会对会计金融的需求相对高一些,并且相应的就业较容易、出路较广阔,客观上造成了本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偏向所谓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在基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当中,会计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比其他专业要多,学生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一些专业了解比较少,没有能够建立相关的专业基础,所以在专业分流时没有选择陌生的专业。
(2)对教学计划的了解程度。3个年级的学生中有7成左右对教学计划了解很少或者完全不了解。虽然学校在学生个人系统中提供了各专业培养计划,但学生很少查询或者了解专业培养方案。所以院系要对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和专业推介,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定位、了解需要掌握的课程和技能,强化信息的交流沟通。
(3)学分设置。学分总数方面,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较为适中。对比目前经管学院各专业基础阶段的学分要求来看,实验班的学分要求与其基本一致。但是在学分的分布(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种方式划分)上,几乎所有的实验班学生都偏向于认为通识课程偏多、必修课程偏多,表现出学生的专业期待与教师宽口径培养方针有所相悖。
(4)专业培养与专业衔接。从三个年级的对比情况看,学生对专业衔接满意度和专业培养充分度上不断提升。2010级是第一届实验班,一些方面做的不是特别完善,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与三四年级的衔接也不好;之后的2011、2012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5)培养模式的偏好。总体上有62.3%的学生认为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更好。结合专业统计表(见附件)来看,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适合宽口径培养,比如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认为原来的分专业培养模式比宽口径培养好,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性强、专业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较早,基础阶段宽口径学习让学生在高年级有较多的课程补修负担。
2.经管学院经济管理实验班。已毕业的2008级、2009级的学生无法对其做问卷调查,所以通过分析就业数据,对比非实验班学生的就业去向,间接地反映了实验班的运行结果。
从推免率看,普通班级一般低于15%,而实验班的推免率达到17%和30%(2010级的深造率更高)。表明经过实验班的宽口径培养后,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好,从而在推免研究生中脱颖而出。从就业率看,两届实验班都是100%,并且就业单位也普遍较好。整体的对比结果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教育下的学生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工作上,都比普通班级的学生具备更强的优势。
应该指出的是,不管是经管实验班或者弘深创新实验班,学生都是经过优选的,培养过程也享受了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因此和非实验班比较是存在样本偏差的,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效果。
三、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和方案建议——基于重庆大学的实践
基于上述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实践的研究,为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国际并轨和渐变演进,对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模式有如下建议。
(一)对基础阶段宽口径教育的建议
从总体上看,经管类专业宽口径有利于夯实学生经管类专业大类学科基础,同时通过两年基础阶段培养和专业接触,学生自行选择适合和感兴趣的专业方向时,将更加理性合理,减少了高考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和一锤定音,有利于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基础阶段要加强各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介入和专业引导,让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特质和专业定位,合理选择专业方向。
基础阶段宽口径培养方式的改革和招生方式、学籍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体系有密切关系,如果其他方面没有同步跟进和完善,可能会在运行中出现冲突,影响宽口径培养效果。可以先在专业基础没有过多特别要求的部分专业试点大类招生(如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各专业),对试点效果完善修正后逐步开放大类专业招生。
为了保障高年级专业课程所需专业基础,基础阶段总体宽口径培养前提下,建议在基础段以一定学分比例设置不同分组的专业基础课程,并引导学生合理选择。
(二)基础阶段培养方案建议
最初经管实验班基础课程中设置了较多的经济学类课程,从运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同时有些课程比较专,部分挤占了学生专业基础课学分,在后期弘深学院基础部分培养方案中进行了调整。对宽口径培养方案的建议不能脱离学校总体培养方案改革思路,否则将不具备可实施性。因此在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模式的总体前提下,对经管类专业基础阶段培养方案建议为:(1)公共课程,主要为思想政治类、数学类、英语类、体育类课程,按照学校的基本修业要求完成;(2)通识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以通识素质类课程为主,在学校提供的通识课程菜单中由学生自主选择;(3)经管类学科大类教育,包括学科大类教育必修课和学科大类教育选修课。学科大类教育必修课为经管类所有专业必须具备的,主要是经管类专业的平台类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金融学概论、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大类选修课针对某些专业基础要求较强的专业,设置相应分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未来专业走向选择学科大类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