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良好的数学问题引出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领悟新的数学原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的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现在,创设问题情境来服务于数学教学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本文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通过数学小故事,激发探究兴趣,将学生自然引入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抓手,通过讲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便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学习“指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很喜欢下棋,他承诺:谁要是能赢了他,就可以满足这个人提出的一个愿望。结果,手下一位大臣赢了他,国王于是很大度地说:“提出你的要求吧,我会信守诺言的。”大臣轻轻地说:“陛下,我只想要一些麦粒,能把棋盘放满。这个棋盘共有64个方格,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第四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国王一听,不假思索地说:“这样小小的要求,我立刻就满足你。”可是,等管粮食的大臣按着这位大臣的计算方式算好麦粒的数目之后,国王立即大惊失色。此时,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老师问:“大家能知道大臣所说的麦粒的总数量吗?”学生们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指数”就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等我们学完新课后,大家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如果以数学问题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便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领悟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我让学生针对周围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家里一个月使用了多少的水电费?你家一个月的开销总共是多少钱?班级里有多少同学迷恋网络?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根据你所制作的统计表,可以分析出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他们也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逐渐掌握了数学思想,增强了数学意识,培养了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利用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采用复习、设疑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例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我先让学生画任意的四边形,找出各边的中点,再把各边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当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时,感到非常惊讶,从而引出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进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
四、设置情境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即可作答,则失去了价值;如过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则会抑制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紧贴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或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由此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剪、移、拼的影响,很多学生也用这种方法,但很快发现难以把它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思维障碍出现,怎样把它转化为熟悉的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及教师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而成。这一思维障碍的突破,使学生有柳暗花明的兴奋,问题也迎刃而解。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想保持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使数学课堂教学历久弥新,教师必须不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常有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只有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一、通过数学小故事,激发探究兴趣,将学生自然引入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抓手,通过讲述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便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学习“指数”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很喜欢下棋,他承诺:谁要是能赢了他,就可以满足这个人提出的一个愿望。结果,手下一位大臣赢了他,国王于是很大度地说:“提出你的要求吧,我会信守诺言的。”大臣轻轻地说:“陛下,我只想要一些麦粒,能把棋盘放满。这个棋盘共有64个方格,请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第四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国王一听,不假思索地说:“这样小小的要求,我立刻就满足你。”可是,等管粮食的大臣按着这位大臣的计算方式算好麦粒的数目之后,国王立即大惊失色。此时,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老师问:“大家能知道大臣所说的麦粒的总数量吗?”学生们面面相视,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指数”就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等我们学完新课后,大家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如果以数学问题为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便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领悟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我让学生针对周围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家里一个月使用了多少的水电费?你家一个月的开销总共是多少钱?班级里有多少同学迷恋网络?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根据你所制作的统计表,可以分析出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他们也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逐渐掌握了数学思想,增强了数学意识,培养了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利用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以学生已有知识为情境的问题,采用复习、设疑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例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时,我先让学生画任意的四边形,找出各边的中点,再把各边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当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时,感到非常惊讶,从而引出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进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
四、设置情境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果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即可作答,则失去了价值;如过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则会抑制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紧贴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或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由此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剪、移、拼的影响,很多学生也用这种方法,但很快发现难以把它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思维障碍出现,怎样把它转化为熟悉的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及教师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而成。这一思维障碍的突破,使学生有柳暗花明的兴奋,问题也迎刃而解。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要想保持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使数学课堂教学历久弥新,教师必须不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常有耳目一新之感。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只有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