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的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的客观标志。而我们知道,写作能力是需要老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呢?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鲁迅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是观察。”强调了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对于小学写作教学而言,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这片广阔的空间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伴随着成长,他们也会经历许多生活中的事,但有许多事都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他们记忆中淡忘了,待写作文时,胸中无材料,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怎样让学生写作文时有材料,做到“有米下锅”,那就需要老师平时就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将自己一天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感受及时记下来。每周给学生提供一次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将自己最独特的发现、最感兴趣的事物、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日记念给同学听,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给予他赞赏与鼓励,提出不足与建议,最后评出本周的“生活的有心人”和“发现之星”。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天长日久,学生积累起来的素材,将逐渐地对写作产生作用。
二、融入自然,体验生活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还要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去听、去闻、去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发现客观世界的美,写出的景、物才会生动逼真。
如:在写《秋天来了》一文时,我首先精心设计了一堂“找秋天”的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宣布这节课到野外去找秋天,然后孩子们自由组合,一起走进秋天的大自然中。孩子们像一群放飞的鸽子,一边走,一边唱《秋天多么美》。一走近田野,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秋天的田野真美啊!他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感受亲近大自然的新奇,體验回归自然的乐趣,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不停地向我发问:玉米是怎么来的?谷子是怎样变成米的?蚂蚱的家在哪里?……在学校里,大多是老师提问,在这里,却是孩子问老师答。这样的活动,使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不受束缚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只是处于配角地位,扶着孩子走。学生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用手摸,用嘴问,主动地发现了秋天的特征,积累了秋天的知识,亲身体验到秋天已经来了。
回到教室,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天说说,孩子们畅所欲言,兴奋地交流着走田埂、看蚂蚱、捡落叶、捉迷藏的情景,之后一篇篇《多彩的秋天》、《秋天,你在哪里》、《我爱你,秋天》跃然纸上。看着孩子们作文,我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的好文章。
三、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小学生作文主要是写实,但是想象和联想还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学生获取作文内容的途径之一。为了开阔学生思路,要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想象是以生活和观察为基础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在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这些日子会怎样?”等问题,促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想象性语言训练中,陶冶情操,感受创造性劳动的愉快。如果学生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合理的想象,并作形象化的描写,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更好地表情达意。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就是启发他们扩大思维的领域,能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从这一方面想到另一方面。如一篇关于《泥土》的习作,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喜欢泥土,我更珍惜脚下的土地。我家住在花园附近,每当不同的季节,便会有五颜六色的鲜花盛开,把小区装扮得像公园似的。此时,我总会想起掩藏在花红柳绿下面的泥土它是多么无私,正是这种无私,孕育了世界的万事万物!每次凝视那些精心珍藏的泥土的时候,我都不禁会想说:“泥土,我爱你是你编织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我爱你,你就是大地,你就是母亲!”小作者从泥土想到人,写得生动而有文采,立意深刻,文章内容得到了升华。
想象与联想,应注意顺着儿童的思路及情绪。并适时发展其思路,感染其情绪。小学生的思想正处于生长和发展期,发展他们的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想清晰、严密;二是进行想象的训练,使他们的思想生动活泼。小学生富于想象和联想,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翱翔一番,这对于丰富作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四、鼓励自改,让习作水到渠成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习作不是教师改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几种修改方式。
(1)教师细改和粗改相结合。每次习作,轮流细批改一组,往往把被改习作的同学叫到面前,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提出修改的建议,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修改。另外几组,粗略批阅,了解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利于下次习作教学。
(2)作者自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每次起草后笔者都组织学生自己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毛病,进行修改。批改以后,再发下去时,让他们结合老师和同学的修改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找出毛病,再进行修改。鼓励自改,在自改中逐步提高,不断进步。
写作是建立在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之上,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牢牢抓住生活这条生命线,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鲁迅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是观察。”强调了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对于小学写作教学而言,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美丽的大自然,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这片广阔的空间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伴随着成长,他们也会经历许多生活中的事,但有许多事都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他们记忆中淡忘了,待写作文时,胸中无材料,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怎样让学生写作文时有材料,做到“有米下锅”,那就需要老师平时就对学生提出要求:注意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将自己一天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感受及时记下来。每周给学生提供一次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将自己最独特的发现、最感兴趣的事物、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日记念给同学听,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给予他赞赏与鼓励,提出不足与建议,最后评出本周的“生活的有心人”和“发现之星”。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天长日久,学生积累起来的素材,将逐渐地对写作产生作用。
二、融入自然,体验生活
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还要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去听、去闻、去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发现客观世界的美,写出的景、物才会生动逼真。
如:在写《秋天来了》一文时,我首先精心设计了一堂“找秋天”的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宣布这节课到野外去找秋天,然后孩子们自由组合,一起走进秋天的大自然中。孩子们像一群放飞的鸽子,一边走,一边唱《秋天多么美》。一走近田野,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秋天的田野真美啊!他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感受亲近大自然的新奇,體验回归自然的乐趣,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发现,他们不停地向我发问:玉米是怎么来的?谷子是怎样变成米的?蚂蚱的家在哪里?……在学校里,大多是老师提问,在这里,却是孩子问老师答。这样的活动,使孩子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不受束缚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只是处于配角地位,扶着孩子走。学生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用手摸,用嘴问,主动地发现了秋天的特征,积累了秋天的知识,亲身体验到秋天已经来了。
回到教室,我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秋天说说,孩子们畅所欲言,兴奋地交流着走田埂、看蚂蚱、捡落叶、捉迷藏的情景,之后一篇篇《多彩的秋天》、《秋天,你在哪里》、《我爱你,秋天》跃然纸上。看着孩子们作文,我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内容丰富的好文章。
三、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小学生作文主要是写实,但是想象和联想还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学生获取作文内容的途径之一。为了开阔学生思路,要启发引导学生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想象是以生活和观察为基础的,教师要启发学生在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给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这些日子会怎样?”等问题,促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想象性语言训练中,陶冶情操,感受创造性劳动的愉快。如果学生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合理的想象,并作形象化的描写,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更好地表情达意。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就是启发他们扩大思维的领域,能从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从这一方面想到另一方面。如一篇关于《泥土》的习作,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喜欢泥土,我更珍惜脚下的土地。我家住在花园附近,每当不同的季节,便会有五颜六色的鲜花盛开,把小区装扮得像公园似的。此时,我总会想起掩藏在花红柳绿下面的泥土它是多么无私,正是这种无私,孕育了世界的万事万物!每次凝视那些精心珍藏的泥土的时候,我都不禁会想说:“泥土,我爱你是你编织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我爱你,你就是大地,你就是母亲!”小作者从泥土想到人,写得生动而有文采,立意深刻,文章内容得到了升华。
想象与联想,应注意顺着儿童的思路及情绪。并适时发展其思路,感染其情绪。小学生的思想正处于生长和发展期,发展他们的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想清晰、严密;二是进行想象的训练,使他们的思想生动活泼。小学生富于想象和联想,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翱翔一番,这对于丰富作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四、鼓励自改,让习作水到渠成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习作不是教师改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下几种修改方式。
(1)教师细改和粗改相结合。每次习作,轮流细批改一组,往往把被改习作的同学叫到面前,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提出修改的建议,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修改。另外几组,粗略批阅,了解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利于下次习作教学。
(2)作者自改。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每次起草后笔者都组织学生自己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找出毛病,进行修改。批改以后,再发下去时,让他们结合老师和同学的修改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找出毛病,再进行修改。鼓励自改,在自改中逐步提高,不断进步。
写作是建立在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之上,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牢牢抓住生活这条生命线,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