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语言表达训练重视程度不够,阅读教学更多倾向于提高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忽略语言表达训练,大量阅读教学剥夺了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工作极为不利。本文结合阅读教学经验,分析走出小学语言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训练脱节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表达训练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1989年,Duguid、Collin与Brown发表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这这篇论文中 “情境教学”这个理念被第一次提出来,在Duguid、Collin与Brown看来“只有在形成与应用的具体情境之中才可以充分体现知识真实含义。知识脱离其所在环境,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在情境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知识的策略。”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语言表达练习,是语言表达训练最好的教学策略。
但是,贾志敏在2013年第二期《教育时报》中发表的论文《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中指出: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阅读课与作文课二者是独立分开的,也就是阅读与语言表达训练相脱节了。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此文通过为读者详细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某教师在上课时是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的:
步骤一:细细阅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精彩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手法、语言表达巧妙的地方。
步骤二:讨论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述漓江水的美?
步骤三:讨论作者是如何将桂林山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尝试把课文出现的表达方法在一堂课之中全部讲解给学生听。然而,教师解读这些表达方法之时却没有指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心去理解、品读,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单单学会了课文中出现的几种表达手法而已。阅读教学应当是通过形式去理解文本,进而掌握形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再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离开了文本,所谓的表达训练只能是无本之木,不利于孩子们迁移与应用语言表达的相关知识。
换句话来说,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内容去感悟语言表达的策略,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学习中。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特殊的语言范式给予充分重视
现今的语文教材有很多语段或儿童诗都包含着许多特殊语言范式与语言规律。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结合这些语段或儿童诗开展模仿语言表达练习。例如人教版新课程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花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多个描述多种花朵盛放的独具特色且形象生动的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对这些语句进行仔细品读之后,设置下面的语言表达练习:孩子们,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几种花开放呀?虽说这些语句都是描述花的盛放姿态,但是作者却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也像作者那樣试试写一种自己喜爱的花呢?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范式:____(哪种花),_____(开放的姿态是怎样的)。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们品读课文语言范式的基础上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让孩子们有“法”可依,有“章”可询,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内化了课文语言,并且还通过训练学会了自由表达,事半功倍。
二、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准隐藏的语言空白
在有意或无意间,作者会在文本中隐藏有某些语言空白的地方,就像是“曲虽终而音犹存”一般。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字里行间的语言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表达出韵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三、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把握关键词句举象
“举象”指的是把文字语言还原成一定的意象、印象、形象。文字语言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符号,而对于一个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人而言,抽象的文字语言不单单是一个个的符号,而更多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象”。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课文中语句指导孩子们举象。例如人教版新课程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新华字典中关于这个词语的解释也比较抽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同学生将自己的记忆闸门打开,回想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曾经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呢?然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车夫的脸。由于有了之前回忆生活经验的铺垫,孩子们的描述也就比较生动形象。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车夫脸黝黑黝黑的,两边颧骨高高突起,眼睛却深深陷下去,两篇厚嘴唇上面有着一道又一道的口子,头发上面挂满了灰尘,一眼看去似乎已经是上六十的人了。……”利用“举象”的方式,车夫饱经风霜的沧桑形象活脱脱站在我们面前一般。这样把抽象的文字语言变为形象的具体描述,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孩子们语言的应用能力。在古诗词实践教学过程中“举象”的方式更是被经常用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程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中《长相思》的教学之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孩子们将这首词通读一遍,将整篇词的大意与词意都过一遍,然后教师结合背景音乐进行示范朗读,让孩子们一边听朗读一边闭目想象:在听的过程中什么景象在你头脑中浮现?什么声音在你耳中回荡?你又仿佛置身于什么样的世界之中?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想象:在词作者心中,其家乡处于何种状况?之后让孩子们将自己所想象的动词通过语言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而两次的“举象”活动,不但在课堂上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效果,而且还有效地将教学张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利用对比的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征途的艰辛,进而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家乡的美好,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形象思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材是一个例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紧紧联系语言,深挖教材中的“表达”因素,为孩子们搭建更高的语言表达训练的平台,指导孩子们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内化、应用语言,进而全方位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柳青.语文课文教学与阅读能力的关系[J].九江师专学报.2010(3)
[2] 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学习.2014(3)
[3] 钱雪梅.运用文本解读策略 提高语篇教学有效性.现代阅读[J].2012(2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表达训练
中国分类号:G623.5
在1989年,Duguid、Collin与Brown发表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这这篇论文中 “情境教学”这个理念被第一次提出来,在Duguid、Collin与Brown看来“只有在形成与应用的具体情境之中才可以充分体现知识真实含义。知识脱离其所在环境,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在情境中学习是最好的学习知识的策略。”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语言表达练习,是语言表达训练最好的教学策略。
但是,贾志敏在2013年第二期《教育时报》中发表的论文《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中指出: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阅读课与作文课二者是独立分开的,也就是阅读与语言表达训练相脱节了。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此文通过为读者详细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某教师在上课时是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的:
步骤一:细细阅读文本,找出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精彩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手法、语言表达巧妙的地方。
步骤二:讨论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述漓江水的美?
步骤三:讨论作者是如何将桂林山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尝试把课文出现的表达方法在一堂课之中全部讲解给学生听。然而,教师解读这些表达方法之时却没有指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心去理解、品读,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单单学会了课文中出现的几种表达手法而已。阅读教学应当是通过形式去理解文本,进而掌握形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再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离开了文本,所谓的表达训练只能是无本之木,不利于孩子们迁移与应用语言表达的相关知识。
换句话来说,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内容去感悟语言表达的策略,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学习中。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入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特殊的语言范式给予充分重视
现今的语文教材有很多语段或儿童诗都包含着许多特殊语言范式与语言规律。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结合这些语段或儿童诗开展模仿语言表达练习。例如人教版新课程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花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有多个描述多种花朵盛放的独具特色且形象生动的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对这些语句进行仔细品读之后,设置下面的语言表达练习:孩子们,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几种花开放呀?虽说这些语句都是描述花的盛放姿态,但是作者却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那么同学们可不可以也像作者那樣试试写一种自己喜爱的花呢?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范式:____(哪种花),_____(开放的姿态是怎样的)。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们品读课文语言范式的基础上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让孩子们有“法”可依,有“章”可询,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内化了课文语言,并且还通过训练学会了自由表达,事半功倍。
二、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准隐藏的语言空白
在有意或无意间,作者会在文本中隐藏有某些语言空白的地方,就像是“曲虽终而音犹存”一般。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字里行间的语言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表达出韵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三、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把握关键词句举象
“举象”指的是把文字语言还原成一定的意象、印象、形象。文字语言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符号,而对于一个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人而言,抽象的文字语言不单单是一个个的符号,而更多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象”。在阅读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课文中语句指导孩子们举象。例如人教版新课程六年级上册第五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饱经风霜”这个词语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难以理解,新华字典中关于这个词语的解释也比较抽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同学生将自己的记忆闸门打开,回想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曾经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呢?然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车夫的脸。由于有了之前回忆生活经验的铺垫,孩子们的描述也就比较生动形象。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车夫脸黝黑黝黑的,两边颧骨高高突起,眼睛却深深陷下去,两篇厚嘴唇上面有着一道又一道的口子,头发上面挂满了灰尘,一眼看去似乎已经是上六十的人了。……”利用“举象”的方式,车夫饱经风霜的沧桑形象活脱脱站在我们面前一般。这样把抽象的文字语言变为形象的具体描述,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孩子们语言的应用能力。在古诗词实践教学过程中“举象”的方式更是被经常用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程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中《长相思》的教学之时,我们可以首先让孩子们将这首词通读一遍,将整篇词的大意与词意都过一遍,然后教师结合背景音乐进行示范朗读,让孩子们一边听朗读一边闭目想象:在听的过程中什么景象在你头脑中浮现?什么声音在你耳中回荡?你又仿佛置身于什么样的世界之中?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想象:在词作者心中,其家乡处于何种状况?之后让孩子们将自己所想象的动词通过语言有条理地描述出来。而两次的“举象”活动,不但在课堂上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效果,而且还有效地将教学张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利用对比的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征途的艰辛,进而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家乡的美好,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其形象思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材是一个例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紧紧联系语言,深挖教材中的“表达”因素,为孩子们搭建更高的语言表达训练的平台,指导孩子们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内化、应用语言,进而全方位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柳青.语文课文教学与阅读能力的关系[J].九江师专学报.2010(3)
[2] 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学习.2014(3)
[3] 钱雪梅.运用文本解读策略 提高语篇教学有效性.现代阅读[J].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