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ta_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通过总结去发现、明晰、进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良好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尊重、理解、支持、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表示关注,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要保护他们这种热情。如:于漪老师教《宇宙里有什么》一课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
  生1: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恒星,万万是多少?
  师:万万是多少,我想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也知道了。‘万万’是‘亿’,那么,为什么要用‘万万’而不用‘亿’?谁能解释?
  生2:用‘万万’感觉多。
  师归纳汉语叠词的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乍看起来,毫无意义。于漪老师却能及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文教学因素,把一个纯数学问题,转化为语文问题,进而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习了叠音词的用法,又巧妙地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巧妙评价和引导 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教师可评价学生的思考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恰当,提问是否有创意等。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肤浅或不合逻辑时,教师应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如钱梦龙老师在《故乡》教学中一个片段: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有!什么鱼啊?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中心的“意外问题”,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向,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展开讨论,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一切自然而然。
  只有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整体环境得到优化,学生有了心理安全,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二、营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营造问题情境,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氛围。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因此,精心营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开展各科活动,营造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训练思维的平台,使学生“爱问”。
  教师可以立足文本,营造问题情境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包括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社会情境等等。
  教师要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爱问”。
  教师也可设置小活动来营造问题情境 如笔者就进行过“问题评选活动”,选出“最有深度的问题”、“最受欢迎的问题”、“最新颖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越来越会问,问题质量越来越高,更具有探究价值。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层面与方向营造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让其感受情境,便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传授发问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但是,问题过多、过浅,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境地,也会使课堂陷入庞杂而无序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发问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课文标题设疑 “题好文一半”。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标题质疑,能纲举目张,提高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指导学生提问:“叔叔是一个温情的词,但文章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的形象,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的主题,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与之矛盾的题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明白作者更深层次的意思,在“我”身上,寄寓着作者的希望:愿所有少年都不要失去对人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要永葆纯洁美好的心灵。
  对关键词句设疑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把理解课文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抓住文中的“这”字,重点研读文中的几个关键句“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学生自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什么样的场所?这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样的环境气氛?
  对看似矛盾处设疑 事物相互矛盾的地方最能体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最能体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似乎确凿”。“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写实,是和“荒园”的命名相应的。“似乎只有野草”,也是写实,更是写意,就是说,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就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别的生命,看下文就知道;而且“野草”本身,也有着引发“我”的想象的别样趣味。这就自然引出了下一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于无疑处设疑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如何在无疑处产生问题?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两段,我们就不妨引导学生学生问问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家里的拮据生活?学生也就能读到此文的另外意义:金钱世界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品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最普通、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生命线,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小学生正处在培养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创新意识、情感态度的最佳时期和关键阶段。因此,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能够为小学生开辟出通往社会、面向生活广阔的道路和空间,还能够直接影响小学生在小学时期的学
<正>世界上有一种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每一个字又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汉字不只是记录汉语的工具,而且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活化石。中华民族
<正>~~
期刊
以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为例,将其利率政策及改革措施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分析普遍规律应用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私密话语进入作为公共领域的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首先,社会文化语境的转换为私密话语向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扩张提供了精神导引;其次,消费主义思潮的兴起为私密话语向当
诗歌中的“城市”,不仅是典型的都市表象,而是一种心灵状态。诗人是将个体生命置身其中的现场,以魔它时心灵的撞击,作为诗歌的表现时象。在时城市生活的呈现里,诗人的重心依然是心
邵燕祥的新诗创作具有明显的“宏大叙事”的“时代”特征。这种“宏大叙事”在其创作早期主要表现为“为政治服务”,被政治权力所限定和本质化了的“革命叙事”,在后期则体现了
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心理测验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并已广泛应用到教育、医疗、卫生、军事、人事、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但正是
《心理学报》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56年创刊,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
全球经济回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给中资企业参与海外港口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海外港口投资也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风险。针对目前中资企业海外港口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中资企业海外港口投资模式及其优劣和适用情况,并结合国外主要港口管理模式,以意大利威尼斯集装箱深水港投资实践为典型案例,提出海外港口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