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通过总结去发现、明晰、进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良好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尊重、理解、支持、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表示关注,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要保护他们这种热情。如:于漪老师教《宇宙里有什么》一课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
生1: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恒星,万万是多少?
师:万万是多少,我想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也知道了。‘万万’是‘亿’,那么,为什么要用‘万万’而不用‘亿’?谁能解释?
生2:用‘万万’感觉多。
师归纳汉语叠词的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乍看起来,毫无意义。于漪老师却能及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文教学因素,把一个纯数学问题,转化为语文问题,进而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习了叠音词的用法,又巧妙地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巧妙评价和引导 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教师可评价学生的思考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恰当,提问是否有创意等。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肤浅或不合逻辑时,教师应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如钱梦龙老师在《故乡》教学中一个片段: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有!什么鱼啊?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中心的“意外问题”,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向,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展开讨论,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一切自然而然。
只有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整体环境得到优化,学生有了心理安全,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二、营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营造问题情境,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氛围。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因此,精心营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开展各科活动,营造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训练思维的平台,使学生“爱问”。
教师可以立足文本,营造问题情境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包括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社会情境等等。
教师要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爱问”。
教师也可设置小活动来营造问题情境 如笔者就进行过“问题评选活动”,选出“最有深度的问题”、“最受欢迎的问题”、“最新颖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越来越会问,问题质量越来越高,更具有探究价值。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层面与方向营造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让其感受情境,便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传授发问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但是,问题过多、过浅,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境地,也会使课堂陷入庞杂而无序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发问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课文标题设疑 “题好文一半”。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标题质疑,能纲举目张,提高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指导学生提问:“叔叔是一个温情的词,但文章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的形象,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的主题,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与之矛盾的题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明白作者更深层次的意思,在“我”身上,寄寓着作者的希望:愿所有少年都不要失去对人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要永葆纯洁美好的心灵。
对关键词句设疑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把理解课文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抓住文中的“这”字,重点研读文中的几个关键句“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学生自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什么样的场所?这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样的环境气氛?
对看似矛盾处设疑 事物相互矛盾的地方最能体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最能体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似乎确凿”。“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写实,是和“荒园”的命名相应的。“似乎只有野草”,也是写实,更是写意,就是说,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就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别的生命,看下文就知道;而且“野草”本身,也有着引发“我”的想象的别样趣味。这就自然引出了下一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于无疑处设疑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如何在无疑处产生问题?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两段,我们就不妨引导学生学生问问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家里的拮据生活?学生也就能读到此文的另外意义:金钱世界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品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良好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要尊重、理解、支持、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表示关注,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要保护他们这种热情。如:于漪老师教《宇宙里有什么》一课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
生1: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恒星,万万是多少?
师:万万是多少,我想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大家也知道了。‘万万’是‘亿’,那么,为什么要用‘万万’而不用‘亿’?谁能解释?
生2:用‘万万’感觉多。
师归纳汉语叠词的特点。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乍看起来,毫无意义。于漪老师却能及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文教学因素,把一个纯数学问题,转化为语文问题,进而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习了叠音词的用法,又巧妙地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运用评价语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巧妙评价和引导 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有深有浅。教师可评价学生的思考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恰当,提问是否有创意等。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肤浅或不合逻辑时,教师应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如钱梦龙老师在《故乡》教学中一个片段: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有!什么鱼啊?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提出的“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问题是偏离原教学中心的“意外问题”,钱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向,围绕“鱼脚”问题宕开一笔,展开讨论,通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及时收拢,一切自然而然。
只有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整体环境得到优化,学生有了心理安全,才能敢想、敢说、敢问。
二、营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营造问题情境,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氛围。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因此,精心营造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开展各科活动,营造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训练思维的平台,使学生“爱问”。
教师可以立足文本,营造问题情境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包括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历史情境、社会情境等等。
教师要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爱问”。
教师也可设置小活动来营造问题情境 如笔者就进行过“问题评选活动”,选出“最有深度的问题”、“最受欢迎的问题”、“最新颖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越来越会问,问题质量越来越高,更具有探究价值。
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层面与方向营造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相应的问题情境中,让其感受情境,便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传授发问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但是,问题过多、过浅,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然而不知所措境地,也会使课堂陷入庞杂而无序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发问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课文标题设疑 “题好文一半”。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标题质疑,能纲举目张,提高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指导学生提问:“叔叔是一个温情的词,但文章却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金钱至上的形象,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的主题,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与之矛盾的题目?”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明白作者更深层次的意思,在“我”身上,寄寓着作者的希望:愿所有少年都不要失去对人真诚的爱心和同情,要永葆纯洁美好的心灵。
对关键词句设疑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把理解课文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抓住文中的“这”字,重点研读文中的几个关键句“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学生自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这是什么样的场所?这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样的环境气氛?
对看似矛盾处设疑 事物相互矛盾的地方最能体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最能体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似乎确凿”。“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写实,是和“荒园”的命名相应的。“似乎只有野草”,也是写实,更是写意,就是说,在“我”的观察与感觉中,就不仅仅“只有野草”,还有别的生命,看下文就知道;而且“野草”本身,也有着引发“我”的想象的别样趣味。这就自然引出了下一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于无疑处设疑 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如何在无疑处产生问题?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两段,我们就不妨引导学生学生问问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家里的拮据生活?学生也就能读到此文的另外意义:金钱世界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维品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