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回放】
边沁是英国十九世纪功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就是“最大幸福原则”。但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在边沁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做出利他的举动来,也不过是出于利己的动机,是利己心理理性博弈的结果。
穆勒是边沁的学生,也是他观点的反对者。穆勒反问道:“比自己的个人幸福更有价值的东西,难道不就是别人的幸福或幸福的一些必要条件吗?”强调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中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相关人员、社会大众的幸福。穆勒认为,利他的、全社会的幸福是功利主义唯一欲求的最高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幸福或功利主义有什么想法与感悟?请你依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命题人:陈尚彬)
【评委解题】
可以自由发挥,放胆不必追求“政治正确”,挥洒己见即可。写作时,就文题中的观点展开即可,不需要过于阐释专业背景知识。如果要联系现实,可以谈谈最近新闻中的“义捐与逼捐”“女护士断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取材现实,一定不要满足于简单重复新闻或他人观点,须多角度深入思考。如谈到老人义捐这个话题,老人们选择以义捐的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却被“好心人”以“你们需要养老”为由拒收,是否恰当呢?我们是否只看到了老人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等。
(明 灯)
作者自画
我是理科生。不过,我也热爱文学。平日里,我喜欢翻阅家里的藏书,数千本泛黄的书卷每一个年龄都比我大,它们是老一辈往昔岁月里对知识渴求的缩影。输入是我的兴趣,输出亦然。从诗词到文章,写心中所想,一方书桌,贯通古今、上天入地,岂不畅快?
数千年来,有些问题在发展中不断进化,不倦更迭。从第一位盗取火种的先贤,到信息大爆炸时代众人的争论不休,问题的答案也许要一代又一代的哲人毕生求索,我的思考不过是洪流中一朵小小浪花?又或者,没有答案?毕竟,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根悬于深渊之上的绳索。
这大概是每个人在夜深人静、百无聊赖之时,脑中都曾闪现的疑问:“人这一生追求的什么?”
我思来想去,茫茫迷雾中众说纷纭,且捧起边沁的书作引。
《奏记大将军梁商》言:“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甚至于可以说是大多数生灵的天性。否则如何保护自己,在这茫茫红尘里生存?细菌会朝着有吸引作用的物质直线游动,为躲避有排斥作用的物质原地打转;草履虫在清水与肉汤中会选择后者;草食动物不会乐呵呵地往肉食动物身边凑。痛苦是负的快乐,快乐是正的幸福。那么,想来“人这一生追求快乐”此类说法的确是可信的。何况按边沁的观点,苦行僧一步一叩头的朝圣路是快乐,追逐功名者一朝树倒猢狲散也是快乐的一种,正负的区别罢了,倒是可广而盖之。
然而,人的所感、所求,真的可以以苦乐的正负而论吗?进一步说,我们的行为动机,真的需得由数学精密的计算来掌控?
你看,伦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电车问题,问题中“我”作为铁轨扳道员面对一辆失控的列车,是选择让它驶向绑有一个人的铁轨还是绑有五个人的铁轨?这无疑是一个过分犀利、过分残酷的问题,但它不能是简简单单的五大于一。你做不出答案,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无法衡量的。相应地,尽管痛苦意味着蜕变,我认为,不是说将其归为快乐的衍生就可以忽略它在每个孤独时刻给人带来的折磨。
既然说我们追求的是快乐,那我们的本质是什么?
或者說,边沁认为利他的举动出于利己的动机,这样的功利主义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却或多或少导向人性的本质——善还是恶?
功利主义既然把个人利益看作一切人类行为的动因,是否“快乐”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操纵之手?
理查德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基因机器”的说法:我们是基因创造出的传承机器,自私性镌刻其中。从这一点上来说,万事万物均是相等的。可我们毕竟是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这一点区别就在于阿奎拉口中“精神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越精神”。超越的方式便是在平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用快乐与幸福一次次赋予精神新的意义。
于是我可以看到,这世间有很多种快乐、很多种幸福:奋斗者憧憬有朝一日得以圆梦,垂暮者愿享天伦之乐四世同堂,平凡者渴求不平庸,流离的罪犯渴望平稳的幸福,懵懂的顽童向往精巧点心的甜蜜,轻狂的少年心系金榜题名的恣意……
这些快乐,是有质与量的区别的。有的背后是放纵、沉醉的低级趣味,有的却是超越人性尊严的高级快乐。孟、荀两位夫子,慨叹“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想来放的是“仁、义、礼、智”之端的四心,为的是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扩而充之”。是啊,我们之所以读书,行路,为的不就是筑一座精神高塔,以追求高级趣味么?
也许一切的背后推手是基因,抑或是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但是选择管束“本我”、秉持“自我”、追求“超我”,终其一生向前求索,还是从绳索上掉入万丈深渊,抑或不断后退——选择权在你,在我。
功利主义从来不是要人在利己、利他之间划上一道马里亚纳海沟,更不是想在人们的争论中将其变得水火不容。我倒是觉得二者更像是太极八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对立统一其实很常见,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比如鲨鱼无鳔须得不断游动才不会下沉,也因此游动自如、迅捷无比。故而追究起因动机,纠结善恶并无太大意义,何况其本身就侧重于结果而非动机手段。
蓦然回首,先哲的教义穿过连天烽火与千年岁月:若讲仁义,就是最大利益,正所谓“仁者无敌”。争论已久的性善、性恶,或者说利己、利他也不应流于表面,好比提出“人性本恶”论的荀子,我不大认同我们要揪住这四个字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争出个高下,判出个曲直。而要想:倘若如此,该当如何?这是功利主义的思想法,考虑结果、考虑对未来的影响而不拘于起因,追求个人幸福,实现最大幸福的原则。
“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我们只看到前四字多少有些“书皮学”的意味,其实后半句一个“伪”字诉说的是成人须得以道德熏陶、法制约束,后天不断地人为改变。是以,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骨血里是否有自私的基因,也不必呵斥最大幸福原则多数的立场——法律就是如此。
法律保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难免会因发展中不协调的矛盾而有不公平的时候,但若是否定,损害的只会是更多人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修正法案,定夺时会酌情,会寻找判例。最大幸福原则为了不落下余下的那部分人,也在不停地往前走……
我不禁喟叹,以边沁、穆勒为起点,我听到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墨翟、荀子、孟子一众先贤的声音,看到茫茫西洋外黑格尔、尼采、阿奎那等哲人,他们在一片黑暗之中身先士卒,以血肉之躯为烛火追溯人类本质,探寻我们未来的走向。好比是“圆圈正义”,世界上存在圆这个概念,但我们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世上必然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无法将其具象化,却不能因未曾见过而否定,而放弃找寻。
生而为人,我们别无选择,注定要在深渊之上以毅然决然的姿态向着光明前进,以撰写人类灵魂的尊严——你在接近完美的圆,你在绳索上起舞。这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的快乐,高级的幸福。
(指导老师:汪 琳)
创作感言:
某一日的网课上,评论区的同学们就“利己”“利他”“功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思维去辨析这个问题,却觉得它就像一团黏稠的胶状物,利落地切开是断不可能也断然没必要的。于是当时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开始回忆自己之前看过的相关理论。
接着,老师在课上谈及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论,就“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深入剖析,一度改变了我之前对这些理论狭隘的认识。既然欲望无穷尽,趋利自然是本性,这与化性起伪并不冲突,那先前争论不休的利己利他也找到了“点”。
至此,我还差那临门一脚,上B站学习的时候方才豁然开朗。通过学习罗翔老师极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圆圈正义”论、虐待动物中的罪与罚等一系列看法,我终于意识到功利主义背后的“化性起伪”,先祖的智慧与今哲的思辨碰撞的火花,点燃了我的灵感,遂作此文,谨记自己的小小思考。
边沁是英国十九世纪功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就是“最大幸福原则”。但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在边沁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做出利他的举动来,也不过是出于利己的动机,是利己心理理性博弈的结果。
穆勒是边沁的学生,也是他观点的反对者。穆勒反问道:“比自己的个人幸福更有价值的东西,难道不就是别人的幸福或幸福的一些必要条件吗?”强调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中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相关人员、社会大众的幸福。穆勒认为,利他的、全社会的幸福是功利主义唯一欲求的最高目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幸福或功利主义有什么想法与感悟?请你依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命题人:陈尚彬)
【评委解题】
可以自由发挥,放胆不必追求“政治正确”,挥洒己见即可。写作时,就文题中的观点展开即可,不需要过于阐释专业背景知识。如果要联系现实,可以谈谈最近新闻中的“义捐与逼捐”“女护士断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取材现实,一定不要满足于简单重复新闻或他人观点,须多角度深入思考。如谈到老人义捐这个话题,老人们选择以义捐的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却被“好心人”以“你们需要养老”为由拒收,是否恰当呢?我们是否只看到了老人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等。
(明 灯)
作者自画
我是理科生。不过,我也热爱文学。平日里,我喜欢翻阅家里的藏书,数千本泛黄的书卷每一个年龄都比我大,它们是老一辈往昔岁月里对知识渴求的缩影。输入是我的兴趣,输出亦然。从诗词到文章,写心中所想,一方书桌,贯通古今、上天入地,岂不畅快?
数千年来,有些问题在发展中不断进化,不倦更迭。从第一位盗取火种的先贤,到信息大爆炸时代众人的争论不休,问题的答案也许要一代又一代的哲人毕生求索,我的思考不过是洪流中一朵小小浪花?又或者,没有答案?毕竟,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根悬于深渊之上的绳索。
这大概是每个人在夜深人静、百无聊赖之时,脑中都曾闪现的疑问:“人这一生追求的什么?”
我思来想去,茫茫迷雾中众说纷纭,且捧起边沁的书作引。
《奏记大将军梁商》言:“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趋利避害乃人之本性,甚至于可以说是大多数生灵的天性。否则如何保护自己,在这茫茫红尘里生存?细菌会朝着有吸引作用的物质直线游动,为躲避有排斥作用的物质原地打转;草履虫在清水与肉汤中会选择后者;草食动物不会乐呵呵地往肉食动物身边凑。痛苦是负的快乐,快乐是正的幸福。那么,想来“人这一生追求快乐”此类说法的确是可信的。何况按边沁的观点,苦行僧一步一叩头的朝圣路是快乐,追逐功名者一朝树倒猢狲散也是快乐的一种,正负的区别罢了,倒是可广而盖之。
然而,人的所感、所求,真的可以以苦乐的正负而论吗?进一步说,我们的行为动机,真的需得由数学精密的计算来掌控?
你看,伦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电车问题,问题中“我”作为铁轨扳道员面对一辆失控的列车,是选择让它驶向绑有一个人的铁轨还是绑有五个人的铁轨?这无疑是一个过分犀利、过分残酷的问题,但它不能是简简单单的五大于一。你做不出答案,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无法衡量的。相应地,尽管痛苦意味着蜕变,我认为,不是说将其归为快乐的衍生就可以忽略它在每个孤独时刻给人带来的折磨。
既然说我们追求的是快乐,那我们的本质是什么?
或者說,边沁认为利他的举动出于利己的动机,这样的功利主义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却或多或少导向人性的本质——善还是恶?
功利主义既然把个人利益看作一切人类行为的动因,是否“快乐”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操纵之手?
理查德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基因机器”的说法:我们是基因创造出的传承机器,自私性镌刻其中。从这一点上来说,万事万物均是相等的。可我们毕竟是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这一点区别就在于阿奎拉口中“精神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越精神”。超越的方式便是在平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用快乐与幸福一次次赋予精神新的意义。
于是我可以看到,这世间有很多种快乐、很多种幸福:奋斗者憧憬有朝一日得以圆梦,垂暮者愿享天伦之乐四世同堂,平凡者渴求不平庸,流离的罪犯渴望平稳的幸福,懵懂的顽童向往精巧点心的甜蜜,轻狂的少年心系金榜题名的恣意……
这些快乐,是有质与量的区别的。有的背后是放纵、沉醉的低级趣味,有的却是超越人性尊严的高级快乐。孟、荀两位夫子,慨叹“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想来放的是“仁、义、礼、智”之端的四心,为的是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扩而充之”。是啊,我们之所以读书,行路,为的不就是筑一座精神高塔,以追求高级趣味么?
也许一切的背后推手是基因,抑或是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但是选择管束“本我”、秉持“自我”、追求“超我”,终其一生向前求索,还是从绳索上掉入万丈深渊,抑或不断后退——选择权在你,在我。
功利主义从来不是要人在利己、利他之间划上一道马里亚纳海沟,更不是想在人们的争论中将其变得水火不容。我倒是觉得二者更像是太极八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对立统一其实很常见,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物理学中的相对运动,比如鲨鱼无鳔须得不断游动才不会下沉,也因此游动自如、迅捷无比。故而追究起因动机,纠结善恶并无太大意义,何况其本身就侧重于结果而非动机手段。
蓦然回首,先哲的教义穿过连天烽火与千年岁月:若讲仁义,就是最大利益,正所谓“仁者无敌”。争论已久的性善、性恶,或者说利己、利他也不应流于表面,好比提出“人性本恶”论的荀子,我不大认同我们要揪住这四个字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争出个高下,判出个曲直。而要想:倘若如此,该当如何?这是功利主义的思想法,考虑结果、考虑对未来的影响而不拘于起因,追求个人幸福,实现最大幸福的原则。
“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我们只看到前四字多少有些“书皮学”的意味,其实后半句一个“伪”字诉说的是成人须得以道德熏陶、法制约束,后天不断地人为改变。是以,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骨血里是否有自私的基因,也不必呵斥最大幸福原则多数的立场——法律就是如此。
法律保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难免会因发展中不协调的矛盾而有不公平的时候,但若是否定,损害的只会是更多人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修正法案,定夺时会酌情,会寻找判例。最大幸福原则为了不落下余下的那部分人,也在不停地往前走……
我不禁喟叹,以边沁、穆勒为起点,我听到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墨翟、荀子、孟子一众先贤的声音,看到茫茫西洋外黑格尔、尼采、阿奎那等哲人,他们在一片黑暗之中身先士卒,以血肉之躯为烛火追溯人类本质,探寻我们未来的走向。好比是“圆圈正义”,世界上存在圆这个概念,但我们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世上必然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无法将其具象化,却不能因未曾见过而否定,而放弃找寻。
生而为人,我们别无选择,注定要在深渊之上以毅然决然的姿态向着光明前进,以撰写人类灵魂的尊严——你在接近完美的圆,你在绳索上起舞。这本身就是一种优质的快乐,高级的幸福。
(指导老师:汪 琳)
创作感言:
某一日的网课上,评论区的同学们就“利己”“利他”“功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思维去辨析这个问题,却觉得它就像一团黏稠的胶状物,利落地切开是断不可能也断然没必要的。于是当时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开始回忆自己之前看过的相关理论。
接着,老师在课上谈及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论,就“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深入剖析,一度改变了我之前对这些理论狭隘的认识。既然欲望无穷尽,趋利自然是本性,这与化性起伪并不冲突,那先前争论不休的利己利他也找到了“点”。
至此,我还差那临门一脚,上B站学习的时候方才豁然开朗。通过学习罗翔老师极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圆圈正义”论、虐待动物中的罪与罚等一系列看法,我终于意识到功利主义背后的“化性起伪”,先祖的智慧与今哲的思辨碰撞的火花,点燃了我的灵感,遂作此文,谨记自己的小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