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且不论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他们由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目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因此,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正处于身心健康发育阶段的中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强烈。然而,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未必都是“乐学”,这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以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的乐趣?”于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我们现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挖掘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教法及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从而赋予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之处,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在美术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想象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學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
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三、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美术存在形式包括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学生对这些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该采用何种教学来完成?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不是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必须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美术课中学生既享受到美,又将知识巧妙融合。
1.把文学艺术引入课堂。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术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在上《春天的畅想》时,体会宋代画家马远的《梅花溪凫图》时,我一边用简洁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及意境: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活跃的生机。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所学过的文章哪些用了点睛之笔描绘春天的景象。
2.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上欣赏课时我常播放音乐,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让学生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私语般、叮咚的琴声;欣赏《梵高和他的作品》时,让学生一边倾听波澜壮阔的《蓝色多瑙河》,一边欣赏梵高作品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一生感叹不已。上技能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如彩色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然后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学生觉得形象而相通;而在尝试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创造时,我让学生一边欣赏米罗、达利有画作,一边欣赏爵士音乐或黑人强劲的鼓号声,学生通过音乐的陶冶,会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表现出来。总之,美术课应该尽可能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觉器官,从中体会艺术的魅力。
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从事美术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受美,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性会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可预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运动会标志、指示牌、运动服的标志。上课时,我先向学生讲清标志设计的要素,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然后将学生分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明确的分工,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发言的机会,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一定的责任。而教师在合作活动中,要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间的交流状况,了解他们是否相互配合,是否互通信息,是否通过争论形成统一意见,把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落到实处。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赋予美术课堂生命的活力。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且不论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他们由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目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因此,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正处于身心健康发育阶段的中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强烈。然而,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未必都是“乐学”,这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以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带动学生的学习的乐趣?”于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我们现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挖掘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教法及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从而赋予课堂生命的活力。
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之处,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在美术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想象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學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
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三、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美术存在形式包括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学生对这些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该采用何种教学来完成?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不是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必须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在美术课中学生既享受到美,又将知识巧妙融合。
1.把文学艺术引入课堂。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术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在上《春天的畅想》时,体会宋代画家马远的《梅花溪凫图》时,我一边用简洁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及意境: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鸭嬉戏,处处都洋溢着活跃的生机。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所学过的文章哪些用了点睛之笔描绘春天的景象。
2.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上欣赏课时我常播放音乐,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让学生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私语般、叮咚的琴声;欣赏《梵高和他的作品》时,让学生一边倾听波澜壮阔的《蓝色多瑙河》,一边欣赏梵高作品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一生感叹不已。上技能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如彩色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让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然后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学生觉得形象而相通;而在尝试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创造时,我让学生一边欣赏米罗、达利有画作,一边欣赏爵士音乐或黑人强劲的鼓号声,学生通过音乐的陶冶,会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表现出来。总之,美术课应该尽可能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全部感觉器官,从中体会艺术的魅力。
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从事美术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受美,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性会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可预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运动会标志、指示牌、运动服的标志。上课时,我先向学生讲清标志设计的要素,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然后将学生分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明确的分工,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发言的机会,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一定的责任。而教师在合作活动中,要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间的交流状况,了解他们是否相互配合,是否互通信息,是否通过争论形成统一意见,把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落到实处。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赋予美术课堂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