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喜欢看课外书、热衷交往的学生,语文成绩一般不错,倒是那些死捧着课本,不爱活动的学生,语文成绩不见得很好。究其原因,与学生的课外功夫不无关系。看来,语文学习的阵地不只在课堂之中,更在于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如果我们死守着课堂,死抱着课本,那么只能陷入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引导学生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拓展视野,广收博取,不经意地从生活中汲取语言的养料,并在生活中放飞语文的色彩。
一、在生活中汲取语言的养料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但学生课外广泛的涉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尤为重要。为让学生不失兴趣积幂语言,我曾教学生从生活中找经典,收益颇丰。
1.“走马场”里走马观花
青春少年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他们喜欢走走、看看、玩玩。为让他们玩中有获,乐中有得,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积累题,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留心一下店名、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把“怦然心动”的摘下来,不失为积累语言的一个好方法。例如,“桃花源”酒家的名字让人感受到酒店内陶渊明理想社会的那份宁静;‘鱼得水’游泳池、“根根计较”理发店的名字让人领略比喻,夸张等修辞带来的语言形象美。
“把你的不满告诉我们,把你的快乐告诉大家”,这幅标语以工整的形式、对比的手法、谦和的口气表明了业主以顾客为上的宗旨。“一分钟车祸,一辈子痛苦”则以触目惊心的对比提醒世人要遵守交通规则。
游江南第一庙,了解曹娥碑文“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绝妙之处(杨修解: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舌辛也,于字为“辞”。);览书法圣地,感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淌,映带左右,引以为淹殇曲水”的兰亭书法节盛况;看人间天堂,领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风光;登五岳之首,亲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生活中蕴藏着许多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走马场里,走马观花,不亦乐乎。
2.“新视听”中赏心悦目
年轻人的世界是音乐的世界,在他们并不精彩的生活中,听流行歌曲,唱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时髦、非常亮丽的一道风景,他们走路的时候唱,吃饭的时候听,开心的时候唱,沮丧的时候听,可谓是“爱你没商量”。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能够把意象优美,韵味无穷的歌词引入语文学习中,据此我大胆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把课外收集的好歌好词唱出来,写出来,评出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浅是深我都过;人生是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我都喝;人生是辆五彩的车,是风是雨我都走。”等歌词运用了反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暗示了人生真谛,既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教益,如果巧妙地把它们引到文章里来,无疑会给稚嫩的文章增添不少理性的色彩。表达朋友间的真诚,可用“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离开我;如果你正享受不幸,请你告诉我”;表达自己的壮志雄心,可用“路上再多风雨,我有壮志雄心,就算跌到也不在意”;表达祝福,可用“我送你365个祝福”;表达伤心,可用“深深太平洋的深深伤心”……
在歌唱中积累语言,通过欣赏电影、电视里也可以积累语言。许多学生平时最怕做作文,而给文章取个好题目又是难上加难,假如把电影、电视的名活用过来,那会出现怎样的惊喜呢!《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暖冬》,《亲情树》,《邂逅》,《心雨》,《小鬼当家》,这些片名竟都成了学生作文的题目!
古人说: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拟得醒目、显眼,一篇好文章可能就在向你招手了。
歌词也好,电影、电视也罢,说到底,都与文学有关,引导学生在新视听里畅游,就是在文学的天地里畅游,在此畅游,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当然,生活中能学到绝妙好辞的地方还有很多,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广告语等等,都不失是语言积累的好材料,教学者如果能遵循学生求知的规律,熟知他们的喜好,适时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摘录题,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在生活的土壤里汲取营养,语言的迁移能力必将越来越强。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的组成部分,把积累语言的教学行为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学生自由自觉的生活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生活意识,学习效果水到渠成。
二、在生活中放飞语文的色彩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想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需要教学者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把作文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活化语言,放飞色彩。为此,我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喜好,设计过这样有趣的语文课外练笔活动。
1.节日系列活动
一年四季,节日纷呈,除了自己的生日,学生们最开心的莫过于这些节日了,抓住节日这个良好的契机,让他们用文字来表达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就有可能使写作变成“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
学期伊始,“元宵”来临,我们开展灯谜竞猜,品味汉语的奇趣;“三八节”,我们给妈妈,给女教师,给女同学,甚至给自己(女生)写信,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五四节”,我们学着用小诗来表达青年人的情怀(一句也是诗);“母亲节”,我们学写最经典的小句来表达自己对“母爱”或“母亲”的真切感受;“六一节”,我们采一篇《那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回味自己的童年;“教师节”,我们可以跟老师说悄悄话:《老师,我想对你说》;“国庆节”,我们开展“庆国庆”小报比赛;“圣诞、元旦”,我们自写贺词,自制卡片,互相交流;新年到了,我们组织春联评比,并把获奖春联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分赠给每一个班级和教师办公室。
节日系列兴趣活动在增添节日情趣的同时,也为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附学生创作的优秀贺词]
你的歌声与微笑,给我们带来了七彩阳光,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每一时每一刻。(给音乐老师)
愿你的生活每天都是黄色,因为它代表轻松,代表灿烂,让它伴你走过新的春、夏、秋、冬。(给美术老师)
很愿意乘着英国皇家马车,与你一起领略外国风光,去获取外语秘诀。(给英语老师)
如果有一个最大的有理数,那么这就是我们对你的最大祝福。(给数学老师)
2.校园生活词典编写
生活中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尊重个体差异,珍视独特感受,是个性化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则。校园生活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会有不同的样式,如果用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编一本反映学生生活的小词典,每一个学生都是编撰者,那实在是一桩痛快的事情,也是学生运用语言的一次好机会。
看,下面就是学生们的独特创意:
[家长会] 有人欢喜有人忧。
[考场] 老师带上了双重眼镜,因为考场上有许多“长颈鹿”。
[大扫除] 一个给教室洗澡的日子。
[暑假] 在蝉声中溜走,在烈日下烘干。
[寒假] 由于人过于怕冷而躲在家里“冬眠”。
[阅览室] 书呆子聚会的地方。
[黑扳] 粉笔英勇献身的地方。
[提问] 老师没事找事,明知故问。
“言为心声,文为心学”,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不是我们提供这次“奇思妙想”的好机会,这些奇言妙语,恐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是不可能产出的。
给课文写写导语,给自己的文章编编目录,给校园的一桥一水、一屋一路取取名字,给本地的风景设计设计导游词,等等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外锤炼语言的兴趣活动。
在真格儿的生活中,真格儿地使用语言,表达真格儿的思想情感,满足真格儿的生活需要,自然能真格儿地学好语言。
新课标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是语文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语文意识的增强,语文能力的培养将带来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虽然这里谈的是语文学习资源,但它何尝又不是学生生活的本身呢?看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不假,语文学习的天地也就是广阔的生活天地!
林语堂云:“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说得真是妙!读书,读语文书,原来竟是把生活当语文来读。把生活当语文,把语文当生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难怪那些只会捧课本的人读不好语文了,因为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是语文的天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的新天地吧!
(田小珍,浙江上虞华维外国语学校)
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引导学生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拓展视野,广收博取,不经意地从生活中汲取语言的养料,并在生活中放飞语文的色彩。
一、在生活中汲取语言的养料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但学生课外广泛的涉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尤为重要。为让学生不失兴趣积幂语言,我曾教学生从生活中找经典,收益颇丰。
1.“走马场”里走马观花
青春少年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他们喜欢走走、看看、玩玩。为让他们玩中有获,乐中有得,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积累题,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留心一下店名、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把“怦然心动”的摘下来,不失为积累语言的一个好方法。例如,“桃花源”酒家的名字让人感受到酒店内陶渊明理想社会的那份宁静;‘鱼得水’游泳池、“根根计较”理发店的名字让人领略比喻,夸张等修辞带来的语言形象美。
“把你的不满告诉我们,把你的快乐告诉大家”,这幅标语以工整的形式、对比的手法、谦和的口气表明了业主以顾客为上的宗旨。“一分钟车祸,一辈子痛苦”则以触目惊心的对比提醒世人要遵守交通规则。
游江南第一庙,了解曹娥碑文“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绝妙之处(杨修解: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舌辛也,于字为“辞”。);览书法圣地,感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淌,映带左右,引以为淹殇曲水”的兰亭书法节盛况;看人间天堂,领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风光;登五岳之首,亲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生活中蕴藏着许多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走马场里,走马观花,不亦乐乎。
2.“新视听”中赏心悦目
年轻人的世界是音乐的世界,在他们并不精彩的生活中,听流行歌曲,唱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时髦、非常亮丽的一道风景,他们走路的时候唱,吃饭的时候听,开心的时候唱,沮丧的时候听,可谓是“爱你没商量”。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能够把意象优美,韵味无穷的歌词引入语文学习中,据此我大胆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让学生把课外收集的好歌好词唱出来,写出来,评出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浅是深我都过;人生是杯无色的酒,是苦是甜我都喝;人生是辆五彩的车,是风是雨我都走。”等歌词运用了反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暗示了人生真谛,既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教益,如果巧妙地把它们引到文章里来,无疑会给稚嫩的文章增添不少理性的色彩。表达朋友间的真诚,可用“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离开我;如果你正享受不幸,请你告诉我”;表达自己的壮志雄心,可用“路上再多风雨,我有壮志雄心,就算跌到也不在意”;表达祝福,可用“我送你365个祝福”;表达伤心,可用“深深太平洋的深深伤心”……
在歌唱中积累语言,通过欣赏电影、电视里也可以积累语言。许多学生平时最怕做作文,而给文章取个好题目又是难上加难,假如把电影、电视的名活用过来,那会出现怎样的惊喜呢!《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暖冬》,《亲情树》,《邂逅》,《心雨》,《小鬼当家》,这些片名竟都成了学生作文的题目!
古人说: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拟得醒目、显眼,一篇好文章可能就在向你招手了。
歌词也好,电影、电视也罢,说到底,都与文学有关,引导学生在新视听里畅游,就是在文学的天地里畅游,在此畅游,赏心悦目,其乐无穷!
当然,生活中能学到绝妙好辞的地方还有很多,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广告语等等,都不失是语言积累的好材料,教学者如果能遵循学生求知的规律,熟知他们的喜好,适时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摘录题,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在生活的土壤里汲取营养,语言的迁移能力必将越来越强。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的组成部分,把积累语言的教学行为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学生自由自觉的生活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他们的主体意识、生活意识,学习效果水到渠成。
二、在生活中放飞语文的色彩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想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需要教学者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让学生把作文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活化语言,放飞色彩。为此,我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喜好,设计过这样有趣的语文课外练笔活动。
1.节日系列活动
一年四季,节日纷呈,除了自己的生日,学生们最开心的莫过于这些节日了,抓住节日这个良好的契机,让他们用文字来表达个人源于生活中的碰撞而产生的需要,就有可能使写作变成“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
学期伊始,“元宵”来临,我们开展灯谜竞猜,品味汉语的奇趣;“三八节”,我们给妈妈,给女教师,给女同学,甚至给自己(女生)写信,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五四节”,我们学着用小诗来表达青年人的情怀(一句也是诗);“母亲节”,我们学写最经典的小句来表达自己对“母爱”或“母亲”的真切感受;“六一节”,我们采一篇《那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回味自己的童年;“教师节”,我们可以跟老师说悄悄话:《老师,我想对你说》;“国庆节”,我们开展“庆国庆”小报比赛;“圣诞、元旦”,我们自写贺词,自制卡片,互相交流;新年到了,我们组织春联评比,并把获奖春联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分赠给每一个班级和教师办公室。
节日系列兴趣活动在增添节日情趣的同时,也为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附学生创作的优秀贺词]
你的歌声与微笑,给我们带来了七彩阳光,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每一时每一刻。(给音乐老师)
愿你的生活每天都是黄色,因为它代表轻松,代表灿烂,让它伴你走过新的春、夏、秋、冬。(给美术老师)
很愿意乘着英国皇家马车,与你一起领略外国风光,去获取外语秘诀。(给英语老师)
如果有一个最大的有理数,那么这就是我们对你的最大祝福。(给数学老师)
2.校园生活词典编写
生活中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个相同的人,尊重个体差异,珍视独特感受,是个性化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则。校园生活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会有不同的样式,如果用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编一本反映学生生活的小词典,每一个学生都是编撰者,那实在是一桩痛快的事情,也是学生运用语言的一次好机会。
看,下面就是学生们的独特创意:
[家长会] 有人欢喜有人忧。
[考场] 老师带上了双重眼镜,因为考场上有许多“长颈鹿”。
[大扫除] 一个给教室洗澡的日子。
[暑假] 在蝉声中溜走,在烈日下烘干。
[寒假] 由于人过于怕冷而躲在家里“冬眠”。
[阅览室] 书呆子聚会的地方。
[黑扳] 粉笔英勇献身的地方。
[提问] 老师没事找事,明知故问。
“言为心声,文为心学”,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不是我们提供这次“奇思妙想”的好机会,这些奇言妙语,恐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是不可能产出的。
给课文写写导语,给自己的文章编编目录,给校园的一桥一水、一屋一路取取名字,给本地的风景设计设计导游词,等等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外锤炼语言的兴趣活动。
在真格儿的生活中,真格儿地使用语言,表达真格儿的思想情感,满足真格儿的生活需要,自然能真格儿地学好语言。
新课标提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是语文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语文意识的增强,语文能力的培养将带来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虽然这里谈的是语文学习资源,但它何尝又不是学生生活的本身呢?看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不假,语文学习的天地也就是广阔的生活天地!
林语堂云:“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说得真是妙!读书,读语文书,原来竟是把生活当语文来读。把生活当语文,把语文当生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难怪那些只会捧课本的人读不好语文了,因为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是语文的天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的新天地吧!
(田小珍,浙江上虞华维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