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经济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是推进和实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满意、福祉和安全感,为国家和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 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对于长期治理能力建设、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交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风险增加,基层社会治理错综复杂,形势严峻,存在许多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理新格局”,为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导根本遵循。要发挥党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坚强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努力构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关键词:创新;基层;治理
一、基层社会治理困境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发动群众、实现政策落地实施、激励党员干部重要动力,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应该在基层治理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但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仍然在泛滥。农村基层干部人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且组织力较弱。腐败仍然存在于一些党组织中,家族势力支配村“两委”,农村黑恶势力滋长蔓延有所抬头。在农村建设中,党组织脱离农村的发展实际,盲目招商引资,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浪费,还造成群众利益受损,干群关系矛盾激化。一些村庄缺乏基层治理的专业性人才。很多原因杂糅在一起导致基层治理效率低下。
(二) 社会治理观落后,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政府和村委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导者,对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趋势缺乏清晰认识,也不了解农村社会治理的内涵。当前,一些地区将其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用于经济建设上,而没有充分关注基层社会治理,甚至错误的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所有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形式主义、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没有正确的理解治理和管理的区别,将二者混为一谈,缺乏服务意识,导致社会治理在基层产生严重的虚化。一些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没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扶贫资金、资源分配、管理没有做到透明公开,扶贫资金没有用在真正的贫困户身上,贫困人口脱贫效果欠佳。
(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共治”局面未形成
基层人民群众治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层政府、村委和其他农村社会治理组织之间的平等、信任的多元治理格局还没有形成,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共赢”的治理局面,农村治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都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提高都有极为重大的负面影响。
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举措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创新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要推动乡村治理创新优化,就需要一个带头人,基层党组织就应当刚发挥这个关键作用,从党的建设这一方面入手,是乡村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建立健全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重大项目由党组织牵头讨论研究决定的体制机制,坚决杜绝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缺位、越位、混同,弱化、软化、边缘化,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作用,补齐乡村治理中的弱项、短板。乡村治理纷繁复杂,短板较多,若要创新乡村基层治理,必须解决好这些短板,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坚决把补齐短板、巩固优势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来抓,要防止党建工作和治理工作出现“两张皮”的问题,使二者脱节,把基层党建的优势转化为治理的效能,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加强理论武装,建立健全党课培训制度,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力度,学习研究党史、国史、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避免工作开展中没有方向,防止基层治理中出发点跑偏。上级政府应该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换届选举监督,防止家族势力干涉基层公共事务,妨碍工作推进。对于基层党组织松软,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上级应该派遣第一书记和党建专员、基层治理专员,发挥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党组织领导作用。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就是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要实施人才集聚计划,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农村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文化素养等,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治理决策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治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另一方面,发挥政策优势,吸引农村建设力量,创造留得住人才的环境。要强化本土人才培养,要对农业技术骨干进行专项培育,造就符合当地实际的、能带动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要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在资金、生活上创造良好环境。要鼓励人才担当作为,引导人才在基层治理中贡献智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人才振兴应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顽疾,鼓励人才利用政策优势创新创业,鼓励人才在村委会任职,共同努力建设村级平台。人才振兴对乡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乡村治理创新的可持续保障。
(三)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发挥人民群众治理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复杂工作,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就要求把群众团结起来共谋发展,群策群力,让群众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与者,要依靠人民聪明才智,调动基层人民治理主人翁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传统观念对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的影响仍然很明显,农民政治素养低,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较弱,治理主人翁意识不强,我们要唤醒农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建立村民组织,发挥组织力量。有秩序地组织妇女、老人和儿童,发展有助于建设村庄文化的组织,有效提高村民凝聚力,凝聚村民力量,为村庄建言献策,并增强村民的责任感。最后,畅通民意反映渠道,重视民意。利用村委会的作用,与广大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不仅要畅通村民利益反馈的渠道,还要给与提供建议的权利。在新时代,必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遵循“平等、信任和尊重”原则,促进和谐、有序的参与,形成基层“共治”,书写乡村治理优美答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5日.
[2]崔佳慧,王生章.困境與出路: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治理模式 新探索——基于地方新乡贤治理经验[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8(4):79-84.
[3]高飞,向德平.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策启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4):21-27.
[4]王志民 .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J]. 中国老区建设 ,2012(10).
作者简介:赵洪(1996-),男 ,汉族 ,云南镇雄, 在读研究生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关键词:创新;基层;治理
一、基层社会治理困境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发动群众、实现政策落地实施、激励党员干部重要动力,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应该在基层治理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但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仍然在泛滥。农村基层干部人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且组织力较弱。腐败仍然存在于一些党组织中,家族势力支配村“两委”,农村黑恶势力滋长蔓延有所抬头。在农村建设中,党组织脱离农村的发展实际,盲目招商引资,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浪费,还造成群众利益受损,干群关系矛盾激化。一些村庄缺乏基层治理的专业性人才。很多原因杂糅在一起导致基层治理效率低下。
(二) 社会治理观落后,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政府和村委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导者,对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趋势缺乏清晰认识,也不了解农村社会治理的内涵。当前,一些地区将其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用于经济建设上,而没有充分关注基层社会治理,甚至错误的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所有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形式主义、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没有正确的理解治理和管理的区别,将二者混为一谈,缺乏服务意识,导致社会治理在基层产生严重的虚化。一些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没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扶贫资金、资源分配、管理没有做到透明公开,扶贫资金没有用在真正的贫困户身上,贫困人口脱贫效果欠佳。
(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共治”局面未形成
基层人民群众治理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层政府、村委和其他农村社会治理组织之间的平等、信任的多元治理格局还没有形成,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共赢”的治理局面,农村治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都对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提高都有极为重大的负面影响。
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举措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创新基层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要推动乡村治理创新优化,就需要一个带头人,基层党组织就应当刚发挥这个关键作用,从党的建设这一方面入手,是乡村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建立健全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重大项目由党组织牵头讨论研究决定的体制机制,坚决杜绝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缺位、越位、混同,弱化、软化、边缘化,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作用,补齐乡村治理中的弱项、短板。乡村治理纷繁复杂,短板较多,若要创新乡村基层治理,必须解决好这些短板,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坚决把补齐短板、巩固优势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方面来抓,要防止党建工作和治理工作出现“两张皮”的问题,使二者脱节,把基层党建的优势转化为治理的效能,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加强理论武装,建立健全党课培训制度,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力度,学习研究党史、国史、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避免工作开展中没有方向,防止基层治理中出发点跑偏。上级政府应该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换届选举监督,防止家族势力干涉基层公共事务,妨碍工作推进。对于基层党组织松软,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上级应该派遣第一书记和党建专员、基层治理专员,发挥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党组织领导作用。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就是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要实施人才集聚计划,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农村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文化素养等,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的积极性,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在乡村治理决策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提高治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另一方面,发挥政策优势,吸引农村建设力量,创造留得住人才的环境。要强化本土人才培养,要对农业技术骨干进行专项培育,造就符合当地实际的、能带动群众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要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在资金、生活上创造良好环境。要鼓励人才担当作为,引导人才在基层治理中贡献智慧,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人才振兴应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顽疾,鼓励人才利用政策优势创新创业,鼓励人才在村委会任职,共同努力建设村级平台。人才振兴对乡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乡村治理创新的可持续保障。
(三)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发挥人民群众治理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乡村治理面临着很多复杂工作,要把这些工作做好,就要求把群众团结起来共谋发展,群策群力,让群众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与者,要依靠人民聪明才智,调动基层人民治理主人翁意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传统观念对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的影响仍然很明显,农民政治素养低,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较弱,治理主人翁意识不强,我们要唤醒农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建立村民组织,发挥组织力量。有秩序地组织妇女、老人和儿童,发展有助于建设村庄文化的组织,有效提高村民凝聚力,凝聚村民力量,为村庄建言献策,并增强村民的责任感。最后,畅通民意反映渠道,重视民意。利用村委会的作用,与广大群众保持紧密联系,不仅要畅通村民利益反馈的渠道,还要给与提供建议的权利。在新时代,必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各方遵循“平等、信任和尊重”原则,促进和谐、有序的参与,形成基层“共治”,书写乡村治理优美答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5日.
[2]崔佳慧,王生章.困境與出路: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治理模式 新探索——基于地方新乡贤治理经验[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8(4):79-84.
[3]高飞,向德平.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策启示[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4):21-27.
[4]王志民 .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J]. 中国老区建设 ,2012(10).
作者简介:赵洪(1996-),男 ,汉族 ,云南镇雄, 在读研究生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