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新疆,就是肉食达人的天堂!
烤全羊,抓饭,大盘鸡,羊肉串,拉条子,馕包肉,羊杂碎,过油肉拌面,伊犁马肠子,熏马肉……好吃的无不与肉结缘。
新疆美食,特色浓郁。滋啦冒油的烤肉、色泽鲜亮的抓饭、香气四溢的拉条子、酥嫩的烤全羊以及那个叫“皮辣红”的小菜,会让你直咽口水。
民族美食,荟萃新疆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这里长期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锡伯、蒙古族等民族。在这样的地方,就有了丰富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蒙古族的特色面食奶子面条独具特色,以牛奶、羊奶做汤,配擀好的面条,另外还要放一些羊肉、洋葱、盐和辣椒面做调料。牛奶面条味道醇香,并略带酸辣,十分可口,其营养价值也很高。
回族的粉汤配油香,热辣喷香,味道浓郁。特色小店每天都会人山人海,美味实惠也是新疆人豪爽和热情的待客之道。
新疆的俄罗斯族几乎是家家都有烤炉,俄罗斯族妇女非常善于做各种糕点,而且味道可口。俄罗斯的一首童谣中说:“明天是星期天,家中会把点心添。”她们制做点心的花色品种很多,有饼干、奶油蛋糕、夹心面包等。其中每种糕点的做工都极为讲究,形状有方有圆,看上去十分吸引人。
新疆的维吾尔族、回族妇女大多是做馓子的能手,每逢节日,她们都要做许多的馓子用来待客。制做好的馓子色泽诱人,吃在嘴里酥香,味美。
锡伯族的美味锡伯大饼,又酥软又香脆,加蘸锡伯辣子酱,让你吃下一口之后再也无法忘却新疆人火辣辣的热情。
肉食者,新疆人
在历史上,居住在新疆的民族很少吃蔬菜,因而菜肴也较少。在2000年前从汉朝嫁到乌孙国(今伊犁一带)的乌孙公主在一首诗中写道:“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到了新疆,就是肉食达人的天堂!
烤全羊,抓饭,大盘鸡,羊肉串,拉条子,馕包肉,羊杂碎,过油肉拌面,伊犁马肠子,熏马肉……好吃的无不与肉结缘。
新疆的饮食习惯是自然条件形成的。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这里干旱少雨,温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绿洲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4%以上。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蔬菜的品种少,数量少的现象,所以新疆形成了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文化。
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馔,其风味可以同北京烤鸭媲美,维吾尔语叫“吐努尔喀瓦甫”。
烤全羊是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其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熟。现在一些大宾馆里,烤全羊已不用馕坑,而是采用大型电烤箱,一次可烤2~3只,效果甚佳。
羊烤好后,放在餐车上,系上红色头结,嘴里含上芹菜或香菜,犹如一只活羊卧着吃草。那被烤得黄里透油的光泽,那扑鼻的香味诱惑,以及那动人的艺术造型,顿时会使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
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风味小吃,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放在长形的烤羊肉串炉上烤,然后撒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粉,数分钟即熟。其色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不腻不膻,鲜嫩可口。
最原始的羊肉串用的钎子是红柳、红柳是耐旱植物、多生长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并广泛分布。红柳枝细长而硬,粗细都差不多,通过炉火的烧烤会散发出一些特有的香味。一些老新疆饭馆一直使用红柳枝做钎子,这些饭馆分布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小地方,只有在这种地方才可以看到红柳钎子。在新疆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的饭馆,也可以看到,很受游人的喜爱。
烤包子,维吾尔语叫“沙木萨”,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种食品,类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顾客欢迎。有趣的是,当烤包子从馕坑取出那阵子,厨师常提高嗓门,拉着声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的名厨,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是当时一绝。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徕顾客的牌子。
关于羊肉抓饭,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有个叫阿不都艾里的医生,他晚年时候身体虚弱,吃了不少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这种饭色、香、味俱佳,很能激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得以康复。周围的人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这个“药方”就是羊肉抓饭。传说可另当别论,但抓饭确实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羊肉、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特别是胡萝卜被人们称为“小人参”,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对身体有颇多裨益。
从哈密瓜到哈密瓜宴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在民间流传着一首优美的“顺口溜”,对新疆不同地区的不同瓜果加以概括。
吐鲁番葡萄哈密的瓜, 叶城的石榴人人夸,
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 伊犁苹果顶呱呱,
阿图什的无花果名声大, 下野地的西瓜甜又沙,
喀什樱桃赛珍珠, 伽师甜瓜甜掉牙,
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 库车白杏味最佳。
一年四季有瓜果, 来到新疆不想家。
“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新疆哈密瓜得名很早,有“瓜中之王”、“天下第一瓜”的美称,含糖量在15%左右。哈密瓜形态各异,风味独特,有的带奶油味、有的含柠檬香,但都味甘如蜜,奇香袭人。在诸多哈密瓜品种中,以“红心脆”、“黄金龙”品质最佳。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哈密瓜有180多个品种及类型,又有早熟夏瓜和晚熟冬瓜之分。冬瓜耐贮存,可以放到来年春天,味道仍然新鲜。
康熙37年(公元1698年),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塞到哈密编旗入籍,哈密王额贝都拉热情款待。布尔塞对席间一种甜瓜赞不绝口。当年冬天,额贝都拉把这种甜瓜作为贡品送到了北京。康熙帝品尝后,问此瓜从何而出,额贝都拉答曰此瓜为哈密臣民所贡。康熙帝大悦,将其定名为“哈密瓜”。自此,哈密瓜名扬四海。 新疆栽培哈密瓜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甜瓜种质资源基地之一。今天哈密瓜已引种国内许多地方,并引种到其他国家。
外地有人来到哈密,必然要尝一尝哈密瓜,甜蜜爽口的哈密瓜让游客赞不绝口。而更让外地人称奇的是,哈密瓜在瓜乡厨师的手下,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美食——哈密瓜宴。
任政杰是哈密市加格达宾馆清真餐厅的一名厨师,他做瓜膳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除了继承了师傅们的手艺外,他还结合现代烹调手法,自创了“乡间蜜瓜酪”、“瓜汁羊排”等几道瓜膳菜肴。只见他把切好的哈密瓜丁在淀粉里
滚一下,然后放在油锅里一炸,就成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乡间蜜瓜酪”。旅游季节,引得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天下第一大盘”鸡
新疆大盘鸡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是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大盘鸡色泽可与印象派绘画大师的用色相媲美,如此灿烂,如此热烈,如此在含蓄中透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奔放。香气自然是绕梁三日不绝,直扑鼻而来,钻入五脏六腑,然后顺着全身各个毛细血管从头到脚做着环游运动。味道呢,鸡鲜嫩爽滑绝不腻口,带着淡淡的啤酒香,又有着够劲的辣椒香,土豆外皮焦脆,入唇即化,绵而甜润。汤汁更是鲜美难抵,尤其是皮带面,饱蘸了所有的美味,吃在口中,大快朵颐。
沙湾以大盘鸡而闻名于新疆。据了解,在2011年举行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品牌总评榜”颁奖盛典上,塔城地区沙湾县被授予“中国大盘美食名县”荣誉称号。近年来,沙湾县巧借大盘鸡发源地的优势资源,深挖沙湾大盘鸡产生、发展过程的人文因素和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沙湾大盘饮食文化。大盘鸡、大盘肚、大盘鱼等各类美食在疆内外享有盛名。
近几年,新疆各地相继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文化系列活动,而大盘系列是新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美食产品,当初是沙湾县的李士林创办了“满朋阁饭店”为代表,把辣子鸡发展到炒整鸡,也就是原创大盘鸡。到上世纪90年代初,沙湾县张坤林老人就在大盘鸡原创菜式的基础上改进,将鲜嫩肥美的整鸡切成大块,和鲜辣椒、红辣皮子及葱、姜、蒜等各种配料炒在一起,因其量大盘大,人们开始叫它“大盘鸡”,后来逐渐在新疆流传起来。
作为“中国大盘美食名县”、“天下第一大盘”吉尼斯之最也同时揭幕。沙湾特制的 “天下第一盘”直径2.4米,表达了沙湾县24个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大盘盘沿刻有新疆13个主体民族舞蹈造型,意为沙湾县各族人民期盼新疆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大盘中央为沙湾大盘美食标识。标识以一只昂首阔步的雄鸡为创作原型,点明了品牌属性。
在大盘鸡风靡全疆后,沙湾又开发出“沙湾特色八大盘”。这8道菜都是新疆各地人们爱吃的特色品种,沙湾人根据南来北往人的口味加以改良,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现有的优质材质,烹饪出具有沙湾特色的8种大盘美食,主要有大盘鸡、大盘鹅、大盘草鱼、大盘肚片、大盘羊排、大盘风干肉、大盘牛排、大盘胡辣羊蹄等,这其中的各种肉质都是沙湾当地就有的优质品种。
大盘鸡,给我们新疆的菜品名称贡献了一个新的词汇。
天马之乡,马肉飘香
伊犁天马外貌俊秀,体格魁伟,抗病力强,是我国培育的优良马种之一,伊犁也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汉武帝曾作《西极天马歌》云:“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千古传为佳话。
新疆有首民歌中唱道:“骑马要骑伊犁马。”伊犁马外表清秀灵活,眼大眸明,头颈高昂,耳小而灵敏,四肢强健有力,步履稳健,并且全身披着闪光的枣骝色的细毛。人骑在这种高头大马上,真是神气十足。
伊犁马不仅有惹人喜爱的外表,而且还是泌乳产肉的良马,其成年牝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日尚可挤乳六七公斤。马肉味美,还可加工制成熏马肠。
熏马肠、熏马肉是新疆地方特产,产自美丽的伊犁大草原,是哈萨克族风味食品,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们在这个时候,要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牛、马、羊宰杀后供过冬食用。为了使这些肉能较长时间地保存,他们采用了多年积累的方法——熏。熏肉时,先将肉剁成块,撒上盐,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块墙或是用其他东西遮挡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烟来熏,直到熏干,即成熏肉。哈萨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数做马肠子了。他们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马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撤上盐、胡椒粉等作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除用肋骨肉灌肠外,还用碎肉和块肉来灌肠,也有用熏的方法来做马肠子。还有一种腊肉,是将牛羊肉上撤些盐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口,吊起来凉干即成。哈萨克族的马肠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隆冬季节来到牧区,正是哈萨克族牧民显示他们烹饪技巧的时候,这时若去牧区准叫你饱尝口福。熏马肠、熏马肉从原料的饲养、宰杀以及后期的加工制作都没采用任何现代化学物品,是纯马肉,不含防腐剂,实属绿色天然食品。
熏好的马肠子成黑褐色,马油是黄色的。黑黄相间的马肠子可蒸、可煮、可烹、可炒,那种奇妙的味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深冬,大雪封山的时候,人们围坐在毡房里就着大碗的白酒,吃着大块的熏马肉、熏马肠,啃着手抓肉,听着哈萨克歌手弹着冬不拉,唱着雄壮、苍凉的哈萨克民歌,真是其乐融融。
烤全羊,抓饭,大盘鸡,羊肉串,拉条子,馕包肉,羊杂碎,过油肉拌面,伊犁马肠子,熏马肉……好吃的无不与肉结缘。
新疆美食,特色浓郁。滋啦冒油的烤肉、色泽鲜亮的抓饭、香气四溢的拉条子、酥嫩的烤全羊以及那个叫“皮辣红”的小菜,会让你直咽口水。
民族美食,荟萃新疆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这里长期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锡伯、蒙古族等民族。在这样的地方,就有了丰富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蒙古族的特色面食奶子面条独具特色,以牛奶、羊奶做汤,配擀好的面条,另外还要放一些羊肉、洋葱、盐和辣椒面做调料。牛奶面条味道醇香,并略带酸辣,十分可口,其营养价值也很高。
回族的粉汤配油香,热辣喷香,味道浓郁。特色小店每天都会人山人海,美味实惠也是新疆人豪爽和热情的待客之道。
新疆的俄罗斯族几乎是家家都有烤炉,俄罗斯族妇女非常善于做各种糕点,而且味道可口。俄罗斯的一首童谣中说:“明天是星期天,家中会把点心添。”她们制做点心的花色品种很多,有饼干、奶油蛋糕、夹心面包等。其中每种糕点的做工都极为讲究,形状有方有圆,看上去十分吸引人。
新疆的维吾尔族、回族妇女大多是做馓子的能手,每逢节日,她们都要做许多的馓子用来待客。制做好的馓子色泽诱人,吃在嘴里酥香,味美。
锡伯族的美味锡伯大饼,又酥软又香脆,加蘸锡伯辣子酱,让你吃下一口之后再也无法忘却新疆人火辣辣的热情。
肉食者,新疆人
在历史上,居住在新疆的民族很少吃蔬菜,因而菜肴也较少。在2000年前从汉朝嫁到乌孙国(今伊犁一带)的乌孙公主在一首诗中写道:“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到了新疆,就是肉食达人的天堂!
烤全羊,抓饭,大盘鸡,羊肉串,拉条子,馕包肉,羊杂碎,过油肉拌面,伊犁马肠子,熏马肉……好吃的无不与肉结缘。
新疆的饮食习惯是自然条件形成的。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这里干旱少雨,温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绿洲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4%以上。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蔬菜的品种少,数量少的现象,所以新疆形成了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文化。
烤全羊是新疆的一大名馔,其风味可以同北京烤鸭媲美,维吾尔语叫“吐努尔喀瓦甫”。
烤全羊是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其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熟。现在一些大宾馆里,烤全羊已不用馕坑,而是采用大型电烤箱,一次可烤2~3只,效果甚佳。
羊烤好后,放在餐车上,系上红色头结,嘴里含上芹菜或香菜,犹如一只活羊卧着吃草。那被烤得黄里透油的光泽,那扑鼻的香味诱惑,以及那动人的艺术造型,顿时会使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
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风味小吃,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做法是: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放在长形的烤羊肉串炉上烤,然后撒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粉,数分钟即熟。其色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不腻不膻,鲜嫩可口。
最原始的羊肉串用的钎子是红柳、红柳是耐旱植物、多生长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并广泛分布。红柳枝细长而硬,粗细都差不多,通过炉火的烧烤会散发出一些特有的香味。一些老新疆饭馆一直使用红柳枝做钎子,这些饭馆分布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小地方,只有在这种地方才可以看到红柳钎子。在新疆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的饭馆,也可以看到,很受游人的喜爱。
烤包子,维吾尔语叫“沙木萨”,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种食品,类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顾客欢迎。有趣的是,当烤包子从馕坑取出那阵子,厨师常提高嗓门,拉着声喊:“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包子哎……”据说这个依布拉音·艾利克斯拉木是几百年前的名厨,他做的烤包子、薄皮包子是当时一绝。于是后人就拿他的名字作为招徕顾客的牌子。
关于羊肉抓饭,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1000多年前,有个叫阿不都艾里的医生,他晚年时候身体虚弱,吃了不少药也无济于事。后来,他研究了一种饭,进行食疗。这种饭色、香、味俱佳,很能激起人们的食欲。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后,身体渐渐地得以康复。周围的人非常惊奇,以为他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后来,他把这种“药方”传给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这个“药方”就是羊肉抓饭。传说可另当别论,但抓饭确实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羊肉、洋葱、胡萝卜和大米都是含多种维生素的补品,特别是胡萝卜被人们称为“小人参”,用这样的原料做的饭,对身体有颇多裨益。
从哈密瓜到哈密瓜宴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在民间流传着一首优美的“顺口溜”,对新疆不同地区的不同瓜果加以概括。
吐鲁番葡萄哈密的瓜, 叶城的石榴人人夸,
库尔勒的香梨甲天下, 伊犁苹果顶呱呱,
阿图什的无花果名声大, 下野地的西瓜甜又沙,
喀什樱桃赛珍珠, 伽师甜瓜甜掉牙,
和田的薄皮核桃不用敲, 库车白杏味最佳。
一年四季有瓜果, 来到新疆不想家。
“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新疆哈密瓜得名很早,有“瓜中之王”、“天下第一瓜”的美称,含糖量在15%左右。哈密瓜形态各异,风味独特,有的带奶油味、有的含柠檬香,但都味甘如蜜,奇香袭人。在诸多哈密瓜品种中,以“红心脆”、“黄金龙”品质最佳。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哈密瓜有180多个品种及类型,又有早熟夏瓜和晚熟冬瓜之分。冬瓜耐贮存,可以放到来年春天,味道仍然新鲜。
康熙37年(公元1698年),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塞到哈密编旗入籍,哈密王额贝都拉热情款待。布尔塞对席间一种甜瓜赞不绝口。当年冬天,额贝都拉把这种甜瓜作为贡品送到了北京。康熙帝品尝后,问此瓜从何而出,额贝都拉答曰此瓜为哈密臣民所贡。康熙帝大悦,将其定名为“哈密瓜”。自此,哈密瓜名扬四海。 新疆栽培哈密瓜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甜瓜种质资源基地之一。今天哈密瓜已引种国内许多地方,并引种到其他国家。
外地有人来到哈密,必然要尝一尝哈密瓜,甜蜜爽口的哈密瓜让游客赞不绝口。而更让外地人称奇的是,哈密瓜在瓜乡厨师的手下,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美食——哈密瓜宴。
任政杰是哈密市加格达宾馆清真餐厅的一名厨师,他做瓜膳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除了继承了师傅们的手艺外,他还结合现代烹调手法,自创了“乡间蜜瓜酪”、“瓜汁羊排”等几道瓜膳菜肴。只见他把切好的哈密瓜丁在淀粉里
滚一下,然后放在油锅里一炸,就成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乡间蜜瓜酪”。旅游季节,引得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天下第一大盘”鸡
新疆大盘鸡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是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大盘鸡色泽可与印象派绘画大师的用色相媲美,如此灿烂,如此热烈,如此在含蓄中透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奔放。香气自然是绕梁三日不绝,直扑鼻而来,钻入五脏六腑,然后顺着全身各个毛细血管从头到脚做着环游运动。味道呢,鸡鲜嫩爽滑绝不腻口,带着淡淡的啤酒香,又有着够劲的辣椒香,土豆外皮焦脆,入唇即化,绵而甜润。汤汁更是鲜美难抵,尤其是皮带面,饱蘸了所有的美味,吃在口中,大快朵颐。
沙湾以大盘鸡而闻名于新疆。据了解,在2011年举行的“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品牌总评榜”颁奖盛典上,塔城地区沙湾县被授予“中国大盘美食名县”荣誉称号。近年来,沙湾县巧借大盘鸡发源地的优势资源,深挖沙湾大盘鸡产生、发展过程的人文因素和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沙湾大盘饮食文化。大盘鸡、大盘肚、大盘鱼等各类美食在疆内外享有盛名。
近几年,新疆各地相继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文化系列活动,而大盘系列是新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美食产品,当初是沙湾县的李士林创办了“满朋阁饭店”为代表,把辣子鸡发展到炒整鸡,也就是原创大盘鸡。到上世纪90年代初,沙湾县张坤林老人就在大盘鸡原创菜式的基础上改进,将鲜嫩肥美的整鸡切成大块,和鲜辣椒、红辣皮子及葱、姜、蒜等各种配料炒在一起,因其量大盘大,人们开始叫它“大盘鸡”,后来逐渐在新疆流传起来。
作为“中国大盘美食名县”、“天下第一大盘”吉尼斯之最也同时揭幕。沙湾特制的 “天下第一盘”直径2.4米,表达了沙湾县24个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大盘盘沿刻有新疆13个主体民族舞蹈造型,意为沙湾县各族人民期盼新疆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大盘中央为沙湾大盘美食标识。标识以一只昂首阔步的雄鸡为创作原型,点明了品牌属性。
在大盘鸡风靡全疆后,沙湾又开发出“沙湾特色八大盘”。这8道菜都是新疆各地人们爱吃的特色品种,沙湾人根据南来北往人的口味加以改良,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现有的优质材质,烹饪出具有沙湾特色的8种大盘美食,主要有大盘鸡、大盘鹅、大盘草鱼、大盘肚片、大盘羊排、大盘风干肉、大盘牛排、大盘胡辣羊蹄等,这其中的各种肉质都是沙湾当地就有的优质品种。
大盘鸡,给我们新疆的菜品名称贡献了一个新的词汇。
天马之乡,马肉飘香
伊犁天马外貌俊秀,体格魁伟,抗病力强,是我国培育的优良马种之一,伊犁也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汉武帝曾作《西极天马歌》云:“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千古传为佳话。
新疆有首民歌中唱道:“骑马要骑伊犁马。”伊犁马外表清秀灵活,眼大眸明,头颈高昂,耳小而灵敏,四肢强健有力,步履稳健,并且全身披着闪光的枣骝色的细毛。人骑在这种高头大马上,真是神气十足。
伊犁马不仅有惹人喜爱的外表,而且还是泌乳产肉的良马,其成年牝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日尚可挤乳六七公斤。马肉味美,还可加工制成熏马肠。
熏马肠、熏马肉是新疆地方特产,产自美丽的伊犁大草原,是哈萨克族风味食品,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们在这个时候,要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牛、马、羊宰杀后供过冬食用。为了使这些肉能较长时间地保存,他们采用了多年积累的方法——熏。熏肉时,先将肉剁成块,撒上盐,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块墙或是用其他东西遮挡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烟来熏,直到熏干,即成熏肉。哈萨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数做马肠子了。他们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马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撤上盐、胡椒粉等作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除用肋骨肉灌肠外,还用碎肉和块肉来灌肠,也有用熏的方法来做马肠子。还有一种腊肉,是将牛羊肉上撤些盐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口,吊起来凉干即成。哈萨克族的马肠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隆冬季节来到牧区,正是哈萨克族牧民显示他们烹饪技巧的时候,这时若去牧区准叫你饱尝口福。熏马肠、熏马肉从原料的饲养、宰杀以及后期的加工制作都没采用任何现代化学物品,是纯马肉,不含防腐剂,实属绿色天然食品。
熏好的马肠子成黑褐色,马油是黄色的。黑黄相间的马肠子可蒸、可煮、可烹、可炒,那种奇妙的味道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深冬,大雪封山的时候,人们围坐在毡房里就着大碗的白酒,吃着大块的熏马肉、熏马肠,啃着手抓肉,听着哈萨克歌手弹着冬不拉,唱着雄壮、苍凉的哈萨克民歌,真是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