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英语就像做人一样,太过谨慎,会丢掉很多乐趣!在学习英语的漫漫长路上,很多人都会发现,学的越多,越难以开口。为什么呢?因为学的越多,就越怕疏漏。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学术,害怕犯错,不敢犯错!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关键词:英语;学习;沟通;提高
学习英语就像做人一样,太过谨慎,会丢掉很多乐趣!在学习英语的漫漫长路上,很多人都会发现,学的越多,越难以开口。为什么呢?因为学的越多,就越怕疏漏。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学术,害怕犯错,不敢犯错!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这里我想借用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为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朋友去美国留学,刚到那里的时候基本不能沟通,他告诉我,他每天出门点菜,都是拿出菜单,然后指着图片对服务员说:“This,this,this and this,OK?”“OK!”这种情况说出来挺可笑,可是很多英语初学者应该都遇到过,我们并不是称赞这样的做法有多好,只是想以此表达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因为单从结果来看,填饱肚子的目的达到了,不论使用什么方式,至少比羞于启齿的胆怯强太多。
当然,语言的使用需要分情况,分时间,分地点,各方面因素不同,对于我们使用语言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在此,我想从两个方面浅谈。
第一,书面英语要严谨,学术需要不可缺。
一些场合下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所说所写负责,我们必须使语言足够的严谨才得以应对适当的需求。比如书籍文件翻译时,我们需要查阅资料,反复推敲,检查校对以保证所翻译语言的准确性;比如同声传译,翻译者必须做好及时且精准的记录,并同第二翻译甚至第三翻译比较核对,来确保输出语言的规范精确;在比如,写英语文章,或进行英语发言演讲,我们也必须合时宜的保证自己语言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当然,学术类或较正式场合中,我们必须尊重语言本身,细心谨慎,灵活应变。下面,我想着重谈论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
第二,日常交际较轻松,沟通需张弛有度。相对于较书面教正式的英语,口语交际中我们可适当降低沟通的学术气息。首先,在与人交流沟通之前,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论我们是否可以流利的表达,是否能够用规范的语法来组织自己的语言,我们都应该把勇于张口看作我们表达的第一步。其实,对于外国人来说,不论我们是出口成章或是只字片语,只要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都不会特别在意。其次,用好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抓住每一次出国旅游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学会在英语使用大环境里学会聆听与观察。在此想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今年夏天,我和朋友去美国旅行,早先接触过很多美國友人,但是到了美利坚才发现原来可以在语言上有如此这样的收获。美国人喜欢用更口语的啊“yeah”代替“yes”,在美国这么应答我感觉与对话人很亲近,但是,如果在英国,这么说可能稍显不礼貌。另外,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会有小摊贩为了推销商品夸我们漂亮,他们用的词并不是“beautiful,pretty”之类的,他们使用更多的是“nice”,类似,在美国表达自己意愿时,说“very nice”会比“very good”要应景的多。通过我的观察,我还发现美国人在生活口语中偏好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比如,我们租住民宿的房东会在我们回到房间时问“What are you guys doing tomorrow?”其实有很多词我们在书面学习中遇到的机会比较少,比如一些工具,食物或者动物,这就需要我们在出国旅游的时候多留意一些商品的名牌和一些广告标语,我们必须秉着不放过一切未知的精神来感悟语言的真谛,所有入眼的入耳的语言只要是没接触过的就应该好奇好学。通过生活中的聆听与观察,我们可以学到更接地气更容易掌握的语言,当然,有这些感悟一定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再次,学会利用及时的一手的“学习资源”。这里所谓的“学习资源”其实是指外国人,他们是与我们正面交流的第一方,也是我们语言输出的接受着,我们语言精确与否,能不能表达我们相同的思路,完全是依靠他们的反馈。因此,我们为何不放下戒备,丢掉面子,大方,坦荡,直接的询问他们呢?“Can you understand?”“Am I clear?”“Do I make sense?”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询问对方是否明白我们所说,可以咨询他们,如果表达不合适,那么究竟如果表达才更好?如果有些人实在害羞,那么,我们可以选择询问的对象,很多外国人都比较幽默,喜欢开玩笑,我们可以选择这类随和且易于接近的聆听者进行沟通。
最后想以一个小插曲结束本次分享:有一次旅游,在洗手间门口偶遇一个白人跟我搭讪,我俩的对话如下。他:“Hi!You stay here?”我“No,travel and meet my friends!”“Do you need me to show you around?”我“No,thanks!”他“How do I meet you Again?Facebook?”我“Sorry,I can,t speak English.”于是乎他知趣的走开了。想借此论证一点:敢说会说乐于说英语固然好,但是,有些时候把握好尺度的保持沉默才是万全之策!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英语;学习;沟通;提高
学习英语就像做人一样,太过谨慎,会丢掉很多乐趣!在学习英语的漫漫长路上,很多人都会发现,学的越多,越难以开口。为什么呢?因为学的越多,就越怕疏漏。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学术,害怕犯错,不敢犯错!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这里我想借用我一个朋友的故事为这个问题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朋友去美国留学,刚到那里的时候基本不能沟通,他告诉我,他每天出门点菜,都是拿出菜单,然后指着图片对服务员说:“This,this,this and this,OK?”“OK!”这种情况说出来挺可笑,可是很多英语初学者应该都遇到过,我们并不是称赞这样的做法有多好,只是想以此表达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因为单从结果来看,填饱肚子的目的达到了,不论使用什么方式,至少比羞于启齿的胆怯强太多。
当然,语言的使用需要分情况,分时间,分地点,各方面因素不同,对于我们使用语言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在此,我想从两个方面浅谈。
第一,书面英语要严谨,学术需要不可缺。
一些场合下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所说所写负责,我们必须使语言足够的严谨才得以应对适当的需求。比如书籍文件翻译时,我们需要查阅资料,反复推敲,检查校对以保证所翻译语言的准确性;比如同声传译,翻译者必须做好及时且精准的记录,并同第二翻译甚至第三翻译比较核对,来确保输出语言的规范精确;在比如,写英语文章,或进行英语发言演讲,我们也必须合时宜的保证自己语言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当然,学术类或较正式场合中,我们必须尊重语言本身,细心谨慎,灵活应变。下面,我想着重谈论一下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
第二,日常交际较轻松,沟通需张弛有度。相对于较书面教正式的英语,口语交际中我们可适当降低沟通的学术气息。首先,在与人交流沟通之前,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论我们是否可以流利的表达,是否能够用规范的语法来组织自己的语言,我们都应该把勇于张口看作我们表达的第一步。其实,对于外国人来说,不论我们是出口成章或是只字片语,只要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都不会特别在意。其次,用好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抓住每一次出国旅游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学会在英语使用大环境里学会聆听与观察。在此想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今年夏天,我和朋友去美国旅行,早先接触过很多美國友人,但是到了美利坚才发现原来可以在语言上有如此这样的收获。美国人喜欢用更口语的啊“yeah”代替“yes”,在美国这么应答我感觉与对话人很亲近,但是,如果在英国,这么说可能稍显不礼貌。另外,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会有小摊贩为了推销商品夸我们漂亮,他们用的词并不是“beautiful,pretty”之类的,他们使用更多的是“nice”,类似,在美国表达自己意愿时,说“very nice”会比“very good”要应景的多。通过我的观察,我还发现美国人在生活口语中偏好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比如,我们租住民宿的房东会在我们回到房间时问“What are you guys doing tomorrow?”其实有很多词我们在书面学习中遇到的机会比较少,比如一些工具,食物或者动物,这就需要我们在出国旅游的时候多留意一些商品的名牌和一些广告标语,我们必须秉着不放过一切未知的精神来感悟语言的真谛,所有入眼的入耳的语言只要是没接触过的就应该好奇好学。通过生活中的聆听与观察,我们可以学到更接地气更容易掌握的语言,当然,有这些感悟一定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再次,学会利用及时的一手的“学习资源”。这里所谓的“学习资源”其实是指外国人,他们是与我们正面交流的第一方,也是我们语言输出的接受着,我们语言精确与否,能不能表达我们相同的思路,完全是依靠他们的反馈。因此,我们为何不放下戒备,丢掉面子,大方,坦荡,直接的询问他们呢?“Can you understand?”“Am I clear?”“Do I make sense?”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询问对方是否明白我们所说,可以咨询他们,如果表达不合适,那么究竟如果表达才更好?如果有些人实在害羞,那么,我们可以选择询问的对象,很多外国人都比较幽默,喜欢开玩笑,我们可以选择这类随和且易于接近的聆听者进行沟通。
最后想以一个小插曲结束本次分享:有一次旅游,在洗手间门口偶遇一个白人跟我搭讪,我俩的对话如下。他:“Hi!You stay here?”我“No,travel and meet my friends!”“Do you need me to show you around?”我“No,thanks!”他“How do I meet you Again?Facebook?”我“Sorry,I can,t speak English.”于是乎他知趣的走开了。想借此论证一点:敢说会说乐于说英语固然好,但是,有些时候把握好尺度的保持沉默才是万全之策!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