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外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几点思考,总结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鞠全勇(1964-),男,山东龙口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周扩建(1957-),男,安徽来安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金陵科技学院2009年校级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Y092002)、金陵科技学院第一批特色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TSJG-04-2)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11-03
创新与创造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与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与创造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当前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即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志气的“三创型”人才。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创新型人才视为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甚至视为立国之本,纷纷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各自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着力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创造型人才,是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校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志气的“三创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但是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有许许多多艰难的事情要做。与传统教育中以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为目标有很大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由继承型转向开拓型。实施创新教育不能只是方法、招式的增减,而必须是教育目标价值、教育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1]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只注重固定的知识传授
课堂知识传授仍是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仍是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在教学教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实施知识灌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不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提出不同见解。注入式教学法对大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
2.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
“各自为政”的教学内容。各个课程集中力量“深挖洞”,讲究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每门课程各自成体系,教材的编写也是追求体系完整,而对最新科技动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授课对象却不够重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是陪衬,大多数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在问题解答上,多是要求死记硬背定理、定律。恪守固定范式,标准答案唯一。这种远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学生缺少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的枯燥感和对学习的厌倦,销蚀学生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3.按部就班,采用过于理性的教学方式
即重理性、轻感受,重逻辑、轻直覺。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一概拿来条理分析、公式推导,实施“标准化”处理。教师在上逻辑演绎,学生在下亦步亦趋,从绪论开始到最后一章结束。理性和逻辑有时对提高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理性的片面强化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直觉思维和灵感的压制,显然对开发培育创新思维不利。
4.实行苛严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式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表现为以管制为主导、约束为常规,强调步调一致,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教师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习惯于指正错误却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老师和学生之间通常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教育气氛经常显得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被严格地管束起来。他们的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引导性或强制性的“苦学”、“考证”所占领。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方面,多年来评价内容以机械记忆性知识为主,“吃透”书本则无忧;评价形式为“一张考卷定成败”。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自主学习、思考和自我发展的余地,离创新只会越来越远。
二、美国、英国等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1.中国、美国机械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比较
从机械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美国的本科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比较低,有128学分即可。而中国的同类专业毕业学分通常要175学分以上,其中理论课至少在135个学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更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创新能力。相对而言,美国大学专业基础课程较为宽泛,中国相对偏窄。同一门课程,美国大学教授的内容也更宽泛一些。美国大学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设计类课程较多,分量较重,如工程设计基础、高级工程设计、机械设计等共计14学分,而且这部分内容大多与企业实践项目相结合,学习过程能与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强调设计与制造并举,制造工艺方面的内容分量较重,而且课堂授课的理论课时较多。由于当前中国制造业中引进技术、贴牌生产、外来品加工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强调制造与工艺并非错误,但是要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开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要加强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且不只是课堂理论授课上多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此外,美国大学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更多地强调科技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教育,中间环节的教学涉及较少。美国大学机械类课程中花较多时数通过网络课程、实训辅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工程应用软件,开设有工程编程课程、工程设计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掌握MatLAB、Labview、Catia、Pro/Engineer、Eplan等工具软件,掌握这些功能强大的工具软件,使得本科生一出校门即可和企业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完成设计、制造任务。中国传统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这方面课程往往从基础理论入手,过于强调工程软件原理的介绍,而对软件应用方面的训练和实践不够。美国大学工程类专业的企业生产实践内容丰富。通常,要取得工科学士学位需花一年左右的时间独立完成高级工程设计项目。英国大学亦鼓励学生学习中途去企业锻炼一年再回来完成学业,即所谓“三明治”模式。此外美国、英国大学中相当多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在企业进行,团队内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通过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学习与交流、进行项目管理及商业实现。这种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铺平了道路。相对而言,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比较严重,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近年来社会、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也越来越被弱化,虽投入较多时间也没有取得相应效果,这值得人们严重关注。
2.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作为创业教育先行国家之一,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英国高校通常将学校拥有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以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主要做法归纳如下。
(1)英国大学开设了突出创新思维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名称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创业类课程、创新类课程、创新管理类课程和技术转移管理类课程等。创业与创新两类课程在英国大学中开设得最为普遍。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创业课程来说,有实践导向型课程与理论导向型课程两种类型。有别于采用课堂讲授、固定教材的传统理论导向型课程,所开设的实践导向型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密切联系创业与生产活动,通过商业计划制订、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团队协作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贴近社会实际,获得较为真实的创业经验,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的创业、创新活动。
(2)英国的大学和社会组织每年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学在学生创业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给予全程指导,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英国许多大学通过建立学生科技创业、创新园区,接纳与大学科研密切关联的知识密集型或者高科技企业。为学生提供廉价的创业场所,并提供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在有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使事业起步,从而有效保证创立企业的长久生存。这种科技园区很好地起到科技成果与产业孵化器的功能,为创业的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4)英国大学通过设立多功能的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者企业中心等机构担负起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责任。
(5)网络平台建设。许多英国大学还积极地进行创业、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连接政产学研的网络资源平台,借助互联网这种有效且经济的手段,将校内外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大学、创业大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机制,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和引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1.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决定于个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最明确、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成为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应当把创新素质培育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2]应用型本科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认识工程规律、获取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并加以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发现意识、想象意识和对未知的渴求。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尽快地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方向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观”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立创新型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是由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出发点上就要紧密结合社会与行业对各类别工程师不同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按照不同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与人才特点而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合作态度与管理素质等方面有所强化,形成“特色+特长”、“专业+专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强调的知识面的“宽”与“全”,而是强调知识的创新、应用、转化、生产实践能力等。[3]培育创新素质必须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状态,避免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知识无穷尽,学习内容有取舍,不追求完整。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改革人手一本教材、课程讲授从第一章开始到最后一章结束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学科知识既高度分化,又在多学科领域交叉渗透,要想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野。[3]所以实行课程综合化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多模块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比重,鼓励学生依托一个专业,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得到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获得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源自他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努力,来源于不盲从书本和权威、约定俗成的束缚,敢于提出质疑的胆识和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又是课程教学的归宿。创新教育首先要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体现创新源于实践而始于问题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为主体的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话、探究、争论等互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的指导者演变为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大胆质疑,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开放式校内外实验基地,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建立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内容开放的“三维”开放机制。向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所需的设备、材料及场所等实验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试验研究和科技活动,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宽松、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构建有利于激励和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打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和环境。定期举办各级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论坛及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用科技创新活动充抵学分,鼓励学生中途休学创业,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4]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知识的质量观,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创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力人皆有之,创造力可以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增强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本领。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创建以发展能力、开发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新模式。努力营造适合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有利于激发和培育人才的创造精神,有利于开发人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应用型本科教育必将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输送出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0,(3).
[2]赵欢.试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
[3]陈小虎,邵波.以“用”为本 以“特”兴校[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4]徐锦康,等.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研究[R].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鞠全勇(1964-),男,山东龙口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周扩建(1957-),男,安徽来安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结合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金陵科技学院2009年校级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Y092002)、金陵科技学院第一批特色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0TSJG-04-2)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011-03
创新与创造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与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与创造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当前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即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志气的“三创型”人才。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创新型人才视为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甚至视为立国之本,纷纷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各自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中着力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创造型人才,是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一、高等校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志气的“三创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但是科学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有许许多多艰难的事情要做。与传统教育中以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为目标有很大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由继承型转向开拓型。实施创新教育不能只是方法、招式的增减,而必须是教育目标价值、教育内容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改革。[1]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只注重固定的知识传授
课堂知识传授仍是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仍是最为普遍的课堂教学状态。学生在教学教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实施知识灌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不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提出不同见解。注入式教学法对大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很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
2.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
“各自为政”的教学内容。各个课程集中力量“深挖洞”,讲究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每门课程各自成体系,教材的编写也是追求体系完整,而对最新科技动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授课对象却不够重视。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是陪衬,大多数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在问题解答上,多是要求死记硬背定理、定律。恪守固定范式,标准答案唯一。这种远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学生缺少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的枯燥感和对学习的厌倦,销蚀学生追求知识、勇于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3.按部就班,采用过于理性的教学方式
即重理性、轻感受,重逻辑、轻直覺。无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一概拿来条理分析、公式推导,实施“标准化”处理。教师在上逻辑演绎,学生在下亦步亦趋,从绪论开始到最后一章结束。理性和逻辑有时对提高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理性的片面强化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直觉思维和灵感的压制,显然对开发培育创新思维不利。
4.实行苛严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式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表现为以管制为主导、约束为常规,强调步调一致,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教师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习惯于指正错误却不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老师和学生之间通常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教育气氛经常显得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被严格地管束起来。他们的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引导性或强制性的“苦学”、“考证”所占领。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方面,多年来评价内容以机械记忆性知识为主,“吃透”书本则无忧;评价形式为“一张考卷定成败”。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自主学习、思考和自我发展的余地,离创新只会越来越远。
二、美国、英国等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1.中国、美国机械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比较
从机械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美国的本科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比较低,有128学分即可。而中国的同类专业毕业学分通常要175学分以上,其中理论课至少在135个学分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更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创新能力。相对而言,美国大学专业基础课程较为宽泛,中国相对偏窄。同一门课程,美国大学教授的内容也更宽泛一些。美国大学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设计类课程较多,分量较重,如工程设计基础、高级工程设计、机械设计等共计14学分,而且这部分内容大多与企业实践项目相结合,学习过程能与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强调设计与制造并举,制造工艺方面的内容分量较重,而且课堂授课的理论课时较多。由于当前中国制造业中引进技术、贴牌生产、外来品加工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强调制造与工艺并非错误,但是要使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必须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开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要加强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而且不只是课堂理论授课上多讲,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此外,美国大学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更多地强调科技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教育,中间环节的教学涉及较少。美国大学机械类课程中花较多时数通过网络课程、实训辅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工程应用软件,开设有工程编程课程、工程设计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掌握MatLAB、Labview、Catia、Pro/Engineer、Eplan等工具软件,掌握这些功能强大的工具软件,使得本科生一出校门即可和企业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完成设计、制造任务。中国传统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这方面课程往往从基础理论入手,过于强调工程软件原理的介绍,而对软件应用方面的训练和实践不够。美国大学工程类专业的企业生产实践内容丰富。通常,要取得工科学士学位需花一年左右的时间独立完成高级工程设计项目。英国大学亦鼓励学生学习中途去企业锻炼一年再回来完成学业,即所谓“三明治”模式。此外美国、英国大学中相当多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在企业进行,团队内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通过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学习与交流、进行项目管理及商业实现。这种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工程教育模式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铺平了道路。相对而言,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教育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比较严重,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近年来社会、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也越来越被弱化,虽投入较多时间也没有取得相应效果,这值得人们严重关注。
2.英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作为创业教育先行国家之一,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英国高校通常将学校拥有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各类社会资源整合起来以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教育。主要做法归纳如下。
(1)英国大学开设了突出创新思维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名称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创业类课程、创新类课程、创新管理类课程和技术转移管理类课程等。创业与创新两类课程在英国大学中开设得最为普遍。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的形式多种多样。就创业课程来说,有实践导向型课程与理论导向型课程两种类型。有别于采用课堂讲授、固定教材的传统理论导向型课程,所开设的实践导向型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密切联系创业与生产活动,通过商业计划制订、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团队协作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贴近社会实际,获得较为真实的创业经验,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的创业、创新活动。
(2)英国的大学和社会组织每年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学在学生创业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给予全程指导,通过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英国许多大学通过建立学生科技创业、创新园区,接纳与大学科研密切关联的知识密集型或者高科技企业。为学生提供廉价的创业场所,并提供咨询服务,使学生能在有关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使事业起步,从而有效保证创立企业的长久生存。这种科技园区很好地起到科技成果与产业孵化器的功能,为创业的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4)英国大学通过设立多功能的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者企业中心等机构担负起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习的责任。
(5)网络平台建设。许多英国大学还积极地进行创业、创新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连接政产学研的网络资源平台,借助互联网这种有效且经济的手段,将校内外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大学、创业大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机制,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和引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1.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决定于个体创新能力的高低。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最明确、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成为检验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应当把创新素质培育作为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2]应用型本科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认识工程规律、获取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并加以创造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发现意识、想象意识和对未知的渴求。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尽快地把教育的重心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方向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观”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立创新型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是由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出发点上就要紧密结合社会与行业对各类别工程师不同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按照不同的岗位、岗位群需求与人才特点而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合作态度与管理素质等方面有所强化,形成“特色+特长”、“专业+专长”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所强调的知识面的“宽”与“全”,而是强调知识的创新、应用、转化、生产实践能力等。[3]培育创新素质必须打破教育内容的封闭状态,避免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知识无穷尽,学习内容有取舍,不追求完整。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改革人手一本教材、课程讲授从第一章开始到最后一章结束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須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学科知识既高度分化,又在多学科领域交叉渗透,要想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野。[3]所以实行课程综合化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专业平台+专业方向”多模块化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比重,鼓励学生依托一个专业,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得到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获得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源自他们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探究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努力,来源于不盲从书本和权威、约定俗成的束缚,敢于提出质疑的胆识和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开端,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又是课程教学的归宿。创新教育首先要强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体现创新源于实践而始于问题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为主体的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话、探究、争论等互动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个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教学的指导者演变为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大胆质疑,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开放式校内外实验基地,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建立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内容开放的“三维”开放机制。向学生提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所需的设备、材料及场所等实验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试验研究和科技活动,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改进教学管理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宽松、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构建有利于激励和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打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和环境。定期举办各级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论坛及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用科技创新活动充抵学分,鼓励学生中途休学创业,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变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4]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知识的质量观,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创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力人皆有之,创造力可以开发。”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增强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业本领。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创建以发展能力、开发创造力为主的教学新模式。努力营造适合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有利于激发和培育人才的创造精神,有利于开发人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应用型本科教育必将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输送出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0,(3).
[2]赵欢.试论高校创新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
[3]陈小虎,邵波.以“用”为本 以“特”兴校[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4]徐锦康,等.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研究[R].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