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很自觉地创设情境来教学。如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操作情境探究新知,创设游戏情境强化练习,创设别样情境形成高潮等等。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途径,与同行们商榷。
一、展现生活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带到操场上走一圈,现场体验400米的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二、实物演示情境
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基本上都要出现几何模型,通过实物演示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三、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用得较多的有线段图、统计图、分析图等等。无需多言,相信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数学中“和差问题”、“和倍问题”以及“差倍问题”等等就是天生需要线段图来解答的。
四、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表演体会情境,数学课堂怎么办呢?其实数学课堂也可以进行表演。比如设置一个答案不惟一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再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尽量说服对方,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这就是一个优化过程。在这个“辩论”过程中,双方可以说不仅要沉浸在自己的思考情境之中,体会自己方法的优越之处,还要去关注别人的思考情境,发现别人的思维缺陷,因为只有这样知彼知己,才有可能说服对方。学生的这番表演就达到了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
五、实验推导情境
数学教学往往需要借助实验来证明某些数学定理和公式。如在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要求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让学生们自己实践。结果学生就会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即“a+b>c,b+c>a,c+a>b”的数学表达式。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三角形中线段不等关系的重要依据,应使学生确实掌握。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结论,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无疑是有价值的。
六、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追根寻底,释疑求真。好奇、质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所探索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根据实际需要去创设情境。情境教学不应仅仅限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情感,提供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让学生根据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截体呈现课堂现象,构建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广大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一、展现生活情境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带到操场上走一圈,现场体验400米的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二、实物演示情境
在教学立体几何时,基本上都要出现几何模型,通过实物演示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三、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用得较多的有线段图、统计图、分析图等等。无需多言,相信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数学中“和差问题”、“和倍问题”以及“差倍问题”等等就是天生需要线段图来解答的。
四、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表演体会情境,数学课堂怎么办呢?其实数学课堂也可以进行表演。比如设置一个答案不惟一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答案。再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尽量说服对方,使之接受自己的观点,其实这就是一个优化过程。在这个“辩论”过程中,双方可以说不仅要沉浸在自己的思考情境之中,体会自己方法的优越之处,还要去关注别人的思考情境,发现别人的思维缺陷,因为只有这样知彼知己,才有可能说服对方。学生的这番表演就达到了教师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
五、实验推导情境
数学教学往往需要借助实验来证明某些数学定理和公式。如在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副一端相连但能转动的两根木棒,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30厘米。另外,这里还有三根长度不同的木棒,黄棒长15厘米,白棒长10厘米,黑棒长60厘米。要求钉一个三角架,使端点相互连结,让学生们自己实践。结果学生就会发现,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适,只有黄棒合适。由此,学生首先建立一个印象,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则三个边的长度之间有某种制约关系,某一边过长或过短都不行,那么这个制约关系是什么呢?从而正式引入课题,获得“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即“a+b>c,b+c>a,c+a>b”的数学表达式。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三角形中线段不等关系的重要依据,应使学生确实掌握。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结论,从而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无疑是有价值的。
六、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由疑而思,追根寻底,释疑求真。好奇、质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所探索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根据实际需要去创设情境。情境教学不应仅仅限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情感,提供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让学生根据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截体呈现课堂现象,构建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广大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