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李清照的这首词,网上、资料上,评论俯拾即是,教案不胜枚举。大家都把它当词来教,当然正确得很。但我更想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讲,是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倾诉自己的“愁”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讲述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故事。
既是故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讲一个“什么”的故事。一个秋天的黄昏(姑且这么肯定),一个女子在院子里“寻寻觅觅”,就是不知道丢了什么东西(特意不告诉你,是不是有点悬念)?找啊找啊,结果发现家里“冷冷清清”,于是,忍不住了,心头涌出“凄凄惨惨戚戚”,生出一股孤独凄寒的“愁”来。因为天气“乍暖还寒”,所以喝上“三杯两盏”酒来抵御一下,可这酒很“淡”。说它“淡”,有不同的理解。一是好酒,与“浊酒”相对(“浊酒一杯家万里”“潦倒新停浊酒杯”就绝不是好酒了);二是天气冷,酒又不浓烈,感觉酒不能御寒,自然心生凉意,“敌不过晚来风急”,更不能驱“愁”。于是又徒增一股“愁”味!唉!待在室内,“愁”意满满;哦!踱出室外,看看怎样。抬头仰望星空,一只孤雁划空而过,细细一瞅,却是那只曾经为我们夫妻传过鱼书的大雁,可眼前呢,“已失我爱”!睹物伤情,更伤心的“愁绪”骤然又到!还是低首俯视大地吧,可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根据菊花的特性,不一定是凋零在地,更可能是在枝)枯萎的“黄花”。花的“憔悴”,花的无人“摘取”的寂寞(“有谁”,可以是有什么人,也可以是有什么),自然让作者想到自己青春年华的逝去,想起合家幸福快乐生活的消失,于是,可怕的“愁情”再次汩汩而来!你看,室内,愁绪骤然;室外,愁情难耐。还是返回室内吧。可是,室内空空,只有自己“守着窗儿”,却不知“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盼望着黑夜的速速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心理——渴望黑夜!众所周知,正常的人儿都渴望阳光,盼望天亮。可作者却宁愿身处黑暗,这是一种多么反常的心态!可是却恰恰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这愁绪着实让人窒息。因为看得见的一切都让人难以忍受,只得渴望在黑夜中不见一物,或许可以“消愁”。谁又料到,“黑夜给了她一双黑色的眼睛”,眼睛看不到一切,耳朵却能“寻到光明”——那蒙蒙的“细雨”!在“死一般的夜里”敲打着“梧桐”,一点点,一滴滴,传至作者的耳边,敲打在作者的心里。这“愁”啊,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消除”啊(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个“细”字,它修饰得极其精确,把人的内心的哀痛写到极致)!
你看,一个看起来多么简单的故事,从头到尾,除了愁,结果还是愁!整个故事,就这样被这个“愁”字包裹着。但作者经过这么六层铺垫、渲染,最后才水到渠成,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呼喊,震撼得人心颤抖!你说,这不是一个“愁”到极致的故事又是什么?
故事講完了。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自然就是作者“怎样”讲这个故事了。诗歌中,除了作者貌似平静的叙述和自然的描写之外,那就是“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堆累了。这些意象,多方位、多层次地渲染出作者的“愁”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所选意象—分析特点—古人诗句—得出结论”四个方面做细致而全面的展开,并且结合学生之前所学过的诗词以及掌握的课外名言名句进行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感悟。比如,所选意象“酒”——分析特点:往往与离情联系在一起,用以排解愁绪——古人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三杯两盏淡酒”“潦倒新停浊酒杯”等——得出结论:酒是“愁”的代名词。又如,所选意象“梧桐”——分析特点:用梧桐叶落写凄苦愁思——古人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得出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自然,我们又可以用此法继续分析词中意象“秋风,雁,黄花,细雨”。
最后,自然就是故事“讲得如何”的问题了。从作者个人来说,她的“愁”是什么?包含了哪些因素在内?她为什么要讲述这么一个“愁”的故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特征:国破,家亡,夫死,无后。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知人论世”,这是古诗词中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作者总是离不开历史,历史总会多多少少投射在作者的心里和文章中。说到对“愁”的理解,我有个想法,能不能以这个“愁”为内容,请学生们把他们搜集到的有关古代诗人写“愁”的诗句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老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的浅显一点的诗句(因为学生毕竟是刚跨入高中大门),让他们说说古人们都是怎样写“愁”的,顺势复习一下描写的方法等知识。然后,再进一步一起来探讨一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愁”的内涵是否一样。比如,同学们在学校都接触过的古代诗人中,李清照的“愁”,李白的“愁”,杜甫的“愁”,辛弃疾的“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同是情感的“愁”,在他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么一探讨,教学的内涵一定非常丰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等可能会大有裨益,整个课堂的境界或许能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江西吉安永新中学;江西吉安永新中学]
既是故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讲一个“什么”的故事。一个秋天的黄昏(姑且这么肯定),一个女子在院子里“寻寻觅觅”,就是不知道丢了什么东西(特意不告诉你,是不是有点悬念)?找啊找啊,结果发现家里“冷冷清清”,于是,忍不住了,心头涌出“凄凄惨惨戚戚”,生出一股孤独凄寒的“愁”来。因为天气“乍暖还寒”,所以喝上“三杯两盏”酒来抵御一下,可这酒很“淡”。说它“淡”,有不同的理解。一是好酒,与“浊酒”相对(“浊酒一杯家万里”“潦倒新停浊酒杯”就绝不是好酒了);二是天气冷,酒又不浓烈,感觉酒不能御寒,自然心生凉意,“敌不过晚来风急”,更不能驱“愁”。于是又徒增一股“愁”味!唉!待在室内,“愁”意满满;哦!踱出室外,看看怎样。抬头仰望星空,一只孤雁划空而过,细细一瞅,却是那只曾经为我们夫妻传过鱼书的大雁,可眼前呢,“已失我爱”!睹物伤情,更伤心的“愁绪”骤然又到!还是低首俯视大地吧,可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根据菊花的特性,不一定是凋零在地,更可能是在枝)枯萎的“黄花”。花的“憔悴”,花的无人“摘取”的寂寞(“有谁”,可以是有什么人,也可以是有什么),自然让作者想到自己青春年华的逝去,想起合家幸福快乐生活的消失,于是,可怕的“愁情”再次汩汩而来!你看,室内,愁绪骤然;室外,愁情难耐。还是返回室内吧。可是,室内空空,只有自己“守着窗儿”,却不知“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盼望着黑夜的速速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心理——渴望黑夜!众所周知,正常的人儿都渴望阳光,盼望天亮。可作者却宁愿身处黑暗,这是一种多么反常的心态!可是却恰恰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这愁绪着实让人窒息。因为看得见的一切都让人难以忍受,只得渴望在黑夜中不见一物,或许可以“消愁”。谁又料到,“黑夜给了她一双黑色的眼睛”,眼睛看不到一切,耳朵却能“寻到光明”——那蒙蒙的“细雨”!在“死一般的夜里”敲打着“梧桐”,一点点,一滴滴,传至作者的耳边,敲打在作者的心里。这“愁”啊,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消除”啊(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个“细”字,它修饰得极其精确,把人的内心的哀痛写到极致)!
你看,一个看起来多么简单的故事,从头到尾,除了愁,结果还是愁!整个故事,就这样被这个“愁”字包裹着。但作者经过这么六层铺垫、渲染,最后才水到渠成,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呼喊,震撼得人心颤抖!你说,这不是一个“愁”到极致的故事又是什么?
故事講完了。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自然就是作者“怎样”讲这个故事了。诗歌中,除了作者貌似平静的叙述和自然的描写之外,那就是“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堆累了。这些意象,多方位、多层次地渲染出作者的“愁”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所选意象—分析特点—古人诗句—得出结论”四个方面做细致而全面的展开,并且结合学生之前所学过的诗词以及掌握的课外名言名句进行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感悟。比如,所选意象“酒”——分析特点:往往与离情联系在一起,用以排解愁绪——古人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三杯两盏淡酒”“潦倒新停浊酒杯”等——得出结论:酒是“愁”的代名词。又如,所选意象“梧桐”——分析特点:用梧桐叶落写凄苦愁思——古人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得出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自然,我们又可以用此法继续分析词中意象“秋风,雁,黄花,细雨”。
最后,自然就是故事“讲得如何”的问题了。从作者个人来说,她的“愁”是什么?包含了哪些因素在内?她为什么要讲述这么一个“愁”的故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特征:国破,家亡,夫死,无后。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知人论世”,这是古诗词中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作者总是离不开历史,历史总会多多少少投射在作者的心里和文章中。说到对“愁”的理解,我有个想法,能不能以这个“愁”为内容,请学生们把他们搜集到的有关古代诗人写“愁”的诗句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老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的浅显一点的诗句(因为学生毕竟是刚跨入高中大门),让他们说说古人们都是怎样写“愁”的,顺势复习一下描写的方法等知识。然后,再进一步一起来探讨一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愁”的内涵是否一样。比如,同学们在学校都接触过的古代诗人中,李清照的“愁”,李白的“愁”,杜甫的“愁”,辛弃疾的“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同是情感的“愁”,在他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么一探讨,教学的内涵一定非常丰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等可能会大有裨益,整个课堂的境界或许能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江西吉安永新中学;江西吉安永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