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李清照的这首词,网上、资料上,评论俯拾即是,教案不胜枚举。大家都把它当词来教,当然正确得很。但我更想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讲,是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倾诉自己的“愁”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讲述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故事。
  既是故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讲一个“什么”的故事。一个秋天的黄昏(姑且这么肯定),一个女子在院子里“寻寻觅觅”,就是不知道丢了什么东西(特意不告诉你,是不是有点悬念)?找啊找啊,结果发现家里“冷冷清清”,于是,忍不住了,心头涌出“凄凄惨惨戚戚”,生出一股孤独凄寒的“愁”来。因为天气“乍暖还寒”,所以喝上“三杯两盏”酒来抵御一下,可这酒很“淡”。说它“淡”,有不同的理解。一是好酒,与“浊酒”相对(“浊酒一杯家万里”“潦倒新停浊酒杯”就绝不是好酒了);二是天气冷,酒又不浓烈,感觉酒不能御寒,自然心生凉意,“敌不过晚来风急”,更不能驱“愁”。于是又徒增一股“愁”味!唉!待在室内,“愁”意满满;哦!踱出室外,看看怎样。抬头仰望星空,一只孤雁划空而过,细细一瞅,却是那只曾经为我们夫妻传过鱼书的大雁,可眼前呢,“已失我爱”!睹物伤情,更伤心的“愁绪”骤然又到!还是低首俯视大地吧,可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根据菊花的特性,不一定是凋零在地,更可能是在枝)枯萎的“黄花”。花的“憔悴”,花的无人“摘取”的寂寞(“有谁”,可以是有什么人,也可以是有什么),自然让作者想到自己青春年华的逝去,想起合家幸福快乐生活的消失,于是,可怕的“愁情”再次汩汩而来!你看,室内,愁绪骤然;室外,愁情难耐。还是返回室内吧。可是,室内空空,只有自己“守着窗儿”,却不知“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盼望着黑夜的速速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心理——渴望黑夜!众所周知,正常的人儿都渴望阳光,盼望天亮。可作者却宁愿身处黑暗,这是一种多么反常的心态!可是却恰恰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这愁绪着实让人窒息。因为看得见的一切都让人难以忍受,只得渴望在黑夜中不见一物,或许可以“消愁”。谁又料到,“黑夜给了她一双黑色的眼睛”,眼睛看不到一切,耳朵却能“寻到光明”——那蒙蒙的“细雨”!在“死一般的夜里”敲打着“梧桐”,一点点,一滴滴,传至作者的耳边,敲打在作者的心里。这“愁”啊,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消除”啊(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个“细”字,它修饰得极其精确,把人的内心的哀痛写到极致)!
  你看,一个看起来多么简单的故事,从头到尾,除了愁,结果还是愁!整个故事,就这样被这个“愁”字包裹着。但作者经过这么六层铺垫、渲染,最后才水到渠成,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呼喊,震撼得人心颤抖!你说,这不是一个“愁”到极致的故事又是什么?
  故事講完了。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自然就是作者“怎样”讲这个故事了。诗歌中,除了作者貌似平静的叙述和自然的描写之外,那就是“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堆累了。这些意象,多方位、多层次地渲染出作者的“愁”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所选意象—分析特点—古人诗句—得出结论”四个方面做细致而全面的展开,并且结合学生之前所学过的诗词以及掌握的课外名言名句进行拓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感悟。比如,所选意象“酒”——分析特点:往往与离情联系在一起,用以排解愁绪——古人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醉不成欢惨将别”“三杯两盏淡酒”“潦倒新停浊酒杯”等——得出结论:酒是“愁”的代名词。又如,所选意象“梧桐”——分析特点:用梧桐叶落写凄苦愁思——古人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得出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自然,我们又可以用此法继续分析词中意象“秋风,雁,黄花,细雨”。
  最后,自然就是故事“讲得如何”的问题了。从作者个人来说,她的“愁”是什么?包含了哪些因素在内?她为什么要讲述这么一个“愁”的故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特征:国破,家亡,夫死,无后。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知人论世”,这是古诗词中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作者总是离不开历史,历史总会多多少少投射在作者的心里和文章中。说到对“愁”的理解,我有个想法,能不能以这个“愁”为内容,请学生们把他们搜集到的有关古代诗人写“愁”的诗句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老师再补充一些相关的浅显一点的诗句(因为学生毕竟是刚跨入高中大门),让他们说说古人们都是怎样写“愁”的,顺势复习一下描写的方法等知识。然后,再进一步一起来探讨一下,他们表现出来的“愁”的内涵是否一样。比如,同学们在学校都接触过的古代诗人中,李清照的“愁”,李白的“愁”,杜甫的“愁”,辛弃疾的“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同是情感的“愁”,在他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么一探讨,教学的内涵一定非常丰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等可能会大有裨益,整个课堂的境界或许能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江西吉安永新中学;江西吉安永新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批判思维的形成则是创新意识的基础。与之对应的高考考查试题必然也会体现批判思维的考查,这就意味着运用批判思维将有助于我们解析高考试题。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语言,进而对思维进行反思与修正的思维方式。运用批判性思维要具有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考所读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他人的观点。  在诗歌鉴赏的客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言:“紧凑是美学价值的第一条件,一切其他优点都由它表现出来。”回目语、俗语这些紧凑“炼话”大多是短小简练、语精意宏的精粹语言。笔者所谈的“精粹语言”,主要指蕴含着民族文化精髓的汉语精品语言,不限古汉语的雅言,也包括广义的俗语等(和洪镇涛老师的同一概念稍有不同)。这种精粹语言,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呈现出命题立意的范围广阔,写作指向明晰,审题难度下降的趋势。学生动笔不难,但写作容易陷入流俗,无法且无力展示文章和思想的深刻度与新颖度。笔者认为如果能多方有效地运用矛盾法,则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刻度,凸显个体的新颖度,造就出众的华章。  矛盾技术植根于唯物主義哲学辩证法,强调矛与盾的对立和统一,如:大与小、多与少、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等。矛盾双方彼此对立,或大相迥异,不可交融;或
摘 要 《杜甫传》是作者冯至先生以诗人的视角观照历史,以诗心体悟诗心,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精心结撰之作。本文试从叙事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三个角度,寻求引导学生探究《杜甫传》的美学价值的指导策略。这对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类整本书,提高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冯至;《杜甫传》;美学价值;指导策略  《杜甫传》是作者冯至先生以诗人的视角观照历史,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齐声朗读、逐句讲解”这种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一、举行朗读比赛,鉴赏古典诗词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十分鲜明的韵律美。但是在传统“齐声朗读”的教学模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关键,通过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利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开展教学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契机,还可以有效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本文以《阿Q正传》为例,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
摘 要 群文教学高效整合点在于整合角度的选择。“思辨性文本的阅读与表达”根据单元学习任务确定课堂学习任务,设置教学情境,使教材、生活、考场三层联动,将单元学习任务放置于立体空间,从预设走向生成,再到运用实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课堂活动中学生思维活动层次性的体现是思辨性文本阅读的高阶任务,这得益于教师引领方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思辨性文本;阅读教学;整合;情境;思维  在2020年河北
摘 要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是其中重要的任务群之一。它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拓展阅读思维,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整本书阅读,设计一定的阅读活动,系统构建整体的阅读思维。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老人与海》为例,对主题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主题情境;整本书阅读;阅读
教师专业素养是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人才只能由人才来培养”,因此教师要培养出人才,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存不断扩容。而对于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更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但教师專业化发展绝不能等同于将教师标准化,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教
基于议论文写作训练长期“无序”“低效”的状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我区多个学校从2015年起至今在初三进行了议论文写作序列化的尝试。  即从八年级开始,根据学情,有意识地将初中议论文写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议论文写作专项训练。具体操作程序如下:训练一,学会读材料,提炼、概括论点;训练二,学会甄选论据与表达;训练三,学会写点分析,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架起一座桥;训练四,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