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现实教学中,思想政治的矛盾在于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机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基于学科理性,寻找出能够促進学生深度思考并积极反思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构建更为有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 学科理性 有效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似乎一直在讲授与启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冲突,似乎没有哪个学科在面对这些矛盾的时候,能够体现得如此充分。这也难怪,面对高中阶段的学生,纯粹的灌输肯定是不行的,但即使是面对今天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不讲似乎又是不行的,毕竟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纯粹依赖于学生的思考,在时间上不允许,在效率上不显著。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究竟何去何从呢?笔者以为,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事实表明,高中学生是擅长且喜欢理性思考的,如果从理性角度设计思想政治的教学,那是有探究的价值的。笔者试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思想政治的学科理性探究
思想政治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似乎与理性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因为后者毕竟更属于理科范畴。但显然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误读,因为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作为社会领域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实正是人类实践理性的产物。试想,没有前辈先贤以及当下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对社会的真知灼见,思想政治是无法形成今天的课程系统的。
就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具体阐述。这部分内容一共有两目:第一目向学生阐述实践的含义,進而引出实践所具有的特征;第二目从对实践的四个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实只要教师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论述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对前人论述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发现认识确实是源自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认识产生的唯一重要土壤。而要形成这样的认识,所需要的恰恰就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需要的正是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对理性思维结果的更高水平的综合,这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就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天然所具有的理性特征。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本学科的理性特征,那教学就很容易陷入到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情境当中去,这对于学生建构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以及对本课程的认识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在上面的分析中,应当已经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学生构建思想政治知识的过程,与思想政治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背后,体现出的也是本学科的理性特征。
二、基于学科理性的思政教学
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上面的思考,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并在实际课堂上进行了实践。
首先,给学生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让学生基于原有认识去进行判断。这些材料分别是:某著名快餐公司用的是长有六只翅膀的鸡来炸鸡翅的;某著名报刊上说科学家在月球上做实验,证实了羽毛和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时是同时落到月球表面的;牛顿是因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北京的交通拥堵是自行车太多引起的;食物中的添加剂太多,这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高中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些说法,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家认同的一些说法。对于这些说法进行一种审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这自然是学科理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分析这些说法风靡背后的原因。分析以上事例,可以发现人的认识容易受他人或舆论引导;容易受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引导;容易受口口相传的故事尤其是权威人物说出的故事引导;容易受专家的观点引导等。在课堂上,这样的分析过程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都是认同上述的一些说法的。
再次,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的认识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就认同了上面的这些说法?又怎样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两个问题中,前者是对上面分析的进一步思考,后者是对认识源自于实践的引导。事实证明,高中学生凭着理性思考与基本的逻辑推理,是可以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就是由于自身的经验不够,以及缺乏必要的推理意识形成的。而要丰富自己的经验,就必须经历更多的实践,就必须对自己所经历的实践进行更多更深刻的思考,以让经验能够转化成认识。在这里“认识”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一种智慧,只有经由理性分析,才能真正实现“转识成智”。
三、从学科理性走向社会科学
笔者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就是高中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当知识来教,不能只想着教学生去考试。其实学生也都知道,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面对未来的高考之外,更面对着自己人生的成长,他们也希望在高中阶段收获更多的认识。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通过学科理性这条道路,引导学生在事例分析、个人实践、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下足功夫,这样形成的认识才是真正的实践理性的产物,才是真正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刘丙胜. 试论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理性精神[J]. 中小学德育,2016(7).
[2] 郭扬. 带着理性的思考学政治——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J]. 中学政史地:高中政治,2006(9).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 学科理性 有效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似乎一直在讲授与启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冲突,似乎没有哪个学科在面对这些矛盾的时候,能够体现得如此充分。这也难怪,面对高中阶段的学生,纯粹的灌输肯定是不行的,但即使是面对今天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不讲似乎又是不行的,毕竟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纯粹依赖于学生的思考,在时间上不允许,在效率上不显著。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究竟何去何从呢?笔者以为,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从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事实表明,高中学生是擅长且喜欢理性思考的,如果从理性角度设计思想政治的教学,那是有探究的价值的。笔者试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思想政治的学科理性探究
思想政治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似乎与理性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因为后者毕竟更属于理科范畴。但显然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误读,因为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内容,作为社会领域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实正是人类实践理性的产物。试想,没有前辈先贤以及当下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对社会的真知灼见,思想政治是无法形成今天的课程系统的。
就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其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具体阐述。这部分内容一共有两目:第一目向学生阐述实践的含义,進而引出实践所具有的特征;第二目从对实践的四个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实只要教师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论述绝对不能只停留在对前人论述的层面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发现认识确实是源自于实践,而实践就是认识产生的唯一重要土壤。而要形成这样的认识,所需要的恰恰就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需要的正是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对理性思维结果的更高水平的综合,这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在笔者看来,就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天然所具有的理性特征。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本学科的理性特征,那教学就很容易陷入到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情境当中去,这对于学生建构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以及对本课程的认识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在上面的分析中,应当已经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学生构建思想政治知识的过程,与思想政治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背后,体现出的也是本学科的理性特征。
二、基于学科理性的思政教学
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上面的思考,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并在实际课堂上进行了实践。
首先,给学生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材料,让学生基于原有认识去进行判断。这些材料分别是:某著名快餐公司用的是长有六只翅膀的鸡来炸鸡翅的;某著名报刊上说科学家在月球上做实验,证实了羽毛和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时是同时落到月球表面的;牛顿是因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北京的交通拥堵是自行车太多引起的;食物中的添加剂太多,这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高中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些说法,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家认同的一些说法。对于这些说法进行一种审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这自然是学科理性的一种体现。
其次,分析这些说法风靡背后的原因。分析以上事例,可以发现人的认识容易受他人或舆论引导;容易受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引导;容易受口口相传的故事尤其是权威人物说出的故事引导;容易受专家的观点引导等。在课堂上,这样的分析过程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都是认同上述的一些说法的。
再次,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的认识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就认同了上面的这些说法?又怎样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两个问题中,前者是对上面分析的进一步思考,后者是对认识源自于实践的引导。事实证明,高中学生凭着理性思考与基本的逻辑推理,是可以发现自己认识的不足,就是由于自身的经验不够,以及缺乏必要的推理意识形成的。而要丰富自己的经验,就必须经历更多的实践,就必须对自己所经历的实践进行更多更深刻的思考,以让经验能够转化成认识。在这里“认识”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一种智慧,只有经由理性分析,才能真正实现“转识成智”。
三、从学科理性走向社会科学
笔者始终存在着一个认识,就是高中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不能只当知识来教,不能只想着教学生去考试。其实学生也都知道,高中阶段的学习除了面对未来的高考之外,更面对着自己人生的成长,他们也希望在高中阶段收获更多的认识。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通过学科理性这条道路,引导学生在事例分析、个人实践、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下足功夫,这样形成的认识才是真正的实践理性的产物,才是真正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刘丙胜. 试论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的理性精神[J]. 中小学德育,2016(7).
[2] 郭扬. 带着理性的思考学政治——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J]. 中学政史地:高中政治,2006(9).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