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中德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中德两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通过对两国的课程理论及课程设置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德国学前教育课程上的优点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以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比较
德国学前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德国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中德学前教育的课程理论及实践,对我们了解中德学前教育课程的差异,借鉴德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比较
(一)德国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出现了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为代表的学前课程理论。1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学科论的宗旨是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情景教育论是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德国指导性的课程理论。情境论的主要特点是以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中心;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灵活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而在此理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并不占主导权,而是一个框架的提供者,使儿童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境教育模式如今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中国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以陈鹤琴、张雪门等老前辈为典型代表,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理论主要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个方面,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陈鹤琴先生指出“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
(一)德国
德国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尽早学习并促进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形成健全人格。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强调教师是幼儿的朋友,和幼儿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育目标上倡导课程应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2
(二)中国
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目标界定主要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规定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此外,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编班是按年龄编班,每班基本超过30人,有些甚至超过40人;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基本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关注比较活泼或表现优秀的幼儿,很少能够关注到全体幼儿。
三、德国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一切行为基本是出自教师的指示,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儿童。而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且每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我国幼儿园在采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应采用小组或个别活动,这样教师在小组或个别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所有儿童,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打破按龄编班的传统,适度进行混龄编班。目前,我国幼儿园大多实行的是按龄编班,混合编班较少。德国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应该进行适度的混龄编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贴近自然,引导幼儿自由健康发展。德国学前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注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我们要尝试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促进幼儿自由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德国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即“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进行什么活动,儿童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到户外玩”。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理应采取个别或小组活动,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儿童本位,在培养儿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儿童社会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周采. 学前比较教育[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富成,彭海蕾.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邵明雪.中德学前教育制度的差异分析[J].湖北第二学院报.2012
[4]史静寰,周采著.学前比较教育.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9页。
[5]马富成,彭海蕾著. 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12 月,第24卷,第12期.第44页。
作者简介;姓名:吴煜;出生年月:1993年9月;性别:女;籍贯:甘肃静宁;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比较
德国学前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德国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其他自由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中德学前教育的课程理论及实践,对我们了解中德学前教育课程的差异,借鉴德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指导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比较
(一)德国
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确定了初级教育改革的目标后,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各种模式研究方案在德国应运而生。在学前教育研究方面出现了功能论、学科论和情境论为代表的学前课程理论。1
功能论的目的在于运用所编制的程序或练习材料,使儿童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学科论的宗旨是以学科本身固有的结构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
情景教育论是德国学前课程改革的主流,成为德国指导性的课程理论。情境论的主要特点是以儿童的生活情境为中心;社会学习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组以取代传统的同龄组;家长、邻里和其他成人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幼儿园;灵活的教学安排;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生活环境。而在此理论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由于教师并不占主导权,而是一个框架的提供者,使儿童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境教育模式如今在德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中国
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 中国与国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相比, 虽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但同样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以陈鹤琴、张雪门等老前辈为典型代表,为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理论主要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个方面,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陈鹤琴先生指出“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2.张雪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教材是课程的支柱, 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如何编制幼稚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
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比较
(一)德国
德国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儿童尽早学习并促进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形成健全人格。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强调教师是幼儿的朋友,和幼儿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教育目标上倡导课程应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2
(二)中国
我国当前的幼儿园课程设置和目标界定主要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规定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此外,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编班是按年龄编班,每班基本超过30人,有些甚至超过40人;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教学主要采用集体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内容基本由教师自主决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关注比较活泼或表现优秀的幼儿,很少能够关注到全体幼儿。
三、德国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学形式应多样化。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比较单一,多采用集体教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儿童的一切行为基本是出自教师的指示,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儿童。而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且每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我国幼儿园在采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应采用小组或个别活动,这样教师在小组或个别活动中能够关注到所有儿童,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打破按龄编班的传统,适度进行混龄编班。目前,我国幼儿园大多实行的是按龄编班,混合编班较少。德国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能让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应该进行适度的混龄编班,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贴近自然,引导幼儿自由健康发展。德国学前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关注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我们要尝试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促进幼儿自由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德国幼儿园主要的教学形式即“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进行什么活动,儿童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到户外玩”。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在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在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理应采取个别或小组活动,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使教育回归儿童本位,在培养儿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儿童社会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周采. 学前比较教育[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马富成,彭海蕾.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3]邵明雪.中德学前教育制度的差异分析[J].湖北第二学院报.2012
[4]史静寰,周采著.学前比较教育.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69页。
[5]马富成,彭海蕾著. 中德学前教育机构与课程比较及启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年12 月,第24卷,第12期.第44页。
作者简介;姓名:吴煜;出生年月:1993年9月;性别:女;籍贯:甘肃静宁;最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