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語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指导,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不良现象 乱象根源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23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能够学习朗读、默读、略读、精读和浏览,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加阅读。”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课外阅读呢?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阅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模仿性强,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亦爱什么。所以,教师对读书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常用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率先阅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学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便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2、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在听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3、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一个好方法。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利·波特》,还有动画片《蓝精灵》、《西游记》、《那吒闹海》等,孩子们普遍特别喜爱。如果善加引导,看电视对培养阅读兴趣也会产生一定帮助,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爱读了,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还要会读。这就要教给学生实用的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这三读法。精读提倡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记忆内容,想象情境,感受意境美、文辞美,人物美,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就可以跳过去;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等。常常只需要看看标题,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决定是否要仔细阅读。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还可以采用摘注法: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随时记录值得采摘和储存的文句、观点。如是自己的读物,还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或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养成的行为倾向。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进课外阅读活动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主要包括:①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的习惯;②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的习惯;③按计划主动地阅读的习惯;④查字典(或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不耻下问的习惯;⑤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⑥圈点勾划,记笔记的习惯;⑦学以致用,交流运用的习惯;⑧爱书护书的习惯;⑨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⑩读写结合的习惯。
四、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
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1、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悟理,培养兴趣
有些学生,喜欢读书,但不知道方法,读起来常常是囫囵吞枣,毫无意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有位教师教古诗《早发白帝城》时,通过感情朗读,观察图画,理解诗意后,学生深深体会到古诗言简意赅、情景相融、情真意切,越读越有味,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趁热打铁,多提供几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自学古诗的能力渐渐提高了,也就渐渐喜欢上了课外阅读。
2、以写促读,熟能生巧,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学生踏实认真地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圈圈划划、把精彩的词句和文章片段摘录到自己的“采蜜本”里,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写读书笔记,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下来,同时又根据年级的特点,教会他们除了摘抄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等方法,鼓励学生把读到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语言、心理活动等标出来,加以欣赏,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采集的“花粉”越多,酿出的“蜜”也就越多。读写互相促进,写起作文来就能运用自如,不愁没有话说了。
3、以赛促读,寓教于乐,保持兴趣,持之以恒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读课外书,有的不一定能静下心来读。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每周的读书活动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进行创作诗歌朗诵、分类收集古诗、成语、歇后语的竞赛、故事会、演课本剧、编小报、交流读书名言、读书心得等等,比比谁知道得更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魅力,并以此评出班级的“阅读之星”。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长更多的知识,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阅读如蜜蜂博采百花之粉,酿造芳醇之蜜一样,学生博览群书破万卷,一定能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之蜜,终生受益。
[关键词]课外阅读 不良现象 乱象根源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7-023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能够学习朗读、默读、略读、精读和浏览,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加阅读。”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课外阅读呢?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阅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模仿性强,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亦爱什么。所以,教师对读书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常用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率先阅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学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便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2、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在听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制造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3、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一个好方法。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利·波特》,还有动画片《蓝精灵》、《西游记》、《那吒闹海》等,孩子们普遍特别喜爱。如果善加引导,看电视对培养阅读兴趣也会产生一定帮助,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爱读了,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还要会读。这就要教给学生实用的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这三读法。精读提倡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记忆内容,想象情境,感受意境美、文辞美,人物美,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意在了解大概内容,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就可以跳过去;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等。常常只需要看看标题,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决定是否要仔细阅读。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还可以采用摘注法: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做到随时记录值得采摘和储存的文句、观点。如是自己的读物,还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或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养成的行为倾向。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进课外阅读活动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主要包括:①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的习惯;②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的习惯;③按计划主动地阅读的习惯;④查字典(或其它工具书)的习惯,不耻下问的习惯;⑤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⑥圈点勾划,记笔记的习惯;⑦学以致用,交流运用的习惯;⑧爱书护书的习惯;⑨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⑩读写结合的习惯。
四、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
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1、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悟理,培养兴趣
有些学生,喜欢读书,但不知道方法,读起来常常是囫囵吞枣,毫无意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有位教师教古诗《早发白帝城》时,通过感情朗读,观察图画,理解诗意后,学生深深体会到古诗言简意赅、情景相融、情真意切,越读越有味,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趁热打铁,多提供几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自学古诗的能力渐渐提高了,也就渐渐喜欢上了课外阅读。
2、以写促读,熟能生巧,提高阅读能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学生踏实认真地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圈圈划划、把精彩的词句和文章片段摘录到自己的“采蜜本”里,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写读书笔记,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下来,同时又根据年级的特点,教会他们除了摘抄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内涵等方法,鼓励学生把读到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语言、心理活动等标出来,加以欣赏,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采集的“花粉”越多,酿出的“蜜”也就越多。读写互相促进,写起作文来就能运用自如,不愁没有话说了。
3、以赛促读,寓教于乐,保持兴趣,持之以恒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读课外书,有的不一定能静下心来读。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每周的读书活动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如:进行创作诗歌朗诵、分类收集古诗、成语、歇后语的竞赛、故事会、演课本剧、编小报、交流读书名言、读书心得等等,比比谁知道得更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魅力,并以此评出班级的“阅读之星”。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长更多的知识,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阅读如蜜蜂博采百花之粉,酿造芳醇之蜜一样,学生博览群书破万卷,一定能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之蜜,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