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铁军》杂志有感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rgdgd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订阅《铁军》杂志已经两年有余了。最早接触这本杂志,是在江苏海安参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时,一位当地的老同志推荐给我的。虽然忘记了那位老同志的名字,但他当时向我推荐这本杂志时的一句话我还记得,“这是一本宣传中国军队,尤其是新四军的权威杂志,不仅传播着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更是一本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杂志。”
  2016年4月的《鐵军》里面有两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一篇是章熙建的《枫林的凤凰》,一篇是贾永的《相信他已化作了山脉》。两篇文章里一位是用鲜血和身躯捍卫神圣国土的吹号少年,一位是忍受分居相思之苦,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漫漫边境线的边防军官。其实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本也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
  做个假设,如果吹号少年没有参加新四军,四年后的他也可以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也可以享受和平与安宁。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吹号少年是一名战士,面对日寇投降前的最后疯狂,他用热血予以回击。虽然我们无法考证出在那个烽火岁月里的吹号少年姓甚名谁,但是我知道那个年代里有着无数个“吹号少年”。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年仅31岁的边防连长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离开了我们。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在没读这篇文章前都不知道杜宏是谁,也不知道额尔古纳河在哪里。虽然我不曾体会过零下46摄氏度是何种感受。但是我知道在和平年代里,为了提高部队官兵的作战能力不惜以身涉险的伟大。我们已经远离战争很多年了,但是很多和杜宏连长一样的职业军人们始终做好下一分钟就投入战斗的准备。我也时常告诫儿孙们,我们能在这样美好的年代里生活,要感谢成千上万的军人们。正是在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担当与付出中才会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今年75岁了,比起因为战争失去生命、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我是幸福的。现在我负责着街道的关工委工作,协助街道的年轻干部们做居民纠纷的调解工作。我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尽量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就像铁军中描述的英雄人物一样。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1日,启东市老促会对合作、海复两镇三个扶贫项目的扶贫情况进行了验收,他们按照年初确定的扶贫对象,随机抽查了11个被扶持的贫困户。每到一户,老促会的同志看猪圈羊舍、查鸡窝鸭棚,对每个家庭年终收入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调查。耳闻目睹这十多家的前后变化,老促会的同志开心得笑了,从这几户的验收情况看,无论是贫困对象的选择,还是扶贫措施的制订,都非常到位,精准扶贫落实得比较好。  张袁是老促会
期刊
仿佛变魔术一般,一向沉寂的村庄里,一到了腊月,冷不丁冒出这么多年经貌美的男人女人,停靠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挂了外省牌照的小车。  在灰褐色的天幕下,沉睡在山坳里的小村庄,在平常的日子里,显得有些寂寞,有些冷清,守望村庄的是“99(老人)”“61(儿童)”队伍。放眼四顾,田地里有几个老人在耕作,路上有几个蹦蹦跳跳的孩子,当然还有几只鸡,几只鸭,几条小土狗,在村庄里转悠。  终于到了腊月,那些穿着时尚、
期刊
2016年12月6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镇江市茅山风景区内的新四军纪念馆,与事先约好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志军见面。孙馆长精神头足,谈论实事观点犀利、跳跃性强,讲起话来语速很快,让人想起李渔的诗:“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担任馆长深孚众望  1985年9月2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为保存历史记忆,缅怀革命英烈,教育激励后人,经江苏省委批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建成。老馆长史建和受命建设茅山
期刊
15年来,地处茅山革命老区的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胡明从下岗、创业到成为知名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她凭着女性的执著,对生活的憧憬,对事业的追求,对社会的爱心,打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1年2月,35岁的胡明从江苏正昌集团公司下岗后,经过市场调研,决心从事禽类养殖。在克服资金和技术等困难后,胡明将原竹箦农场已经停产闲置的养猪场地改建成养鸡场,于2003年初创办了溧阳市兴竹
期刊
史学家白寿彝老先生曾经写到:“新四军的历史首先是一部政治史,其次才是军事史”,从新四军组建开始,内部的政治博弈与外部的政治斗争始终伴随其发展。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于盐城重建军部,在刘少奇、陈毅等人的努力下,开始向组织上强固、政治上坚定的“铁一般党军”转变。这一时期,华中局、新四军遵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状况,努力解决、消除存在的独立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自由主义等土地革命时期和皖南军部时期的种种积弊
期刊
“一生为农终不悔”的信念,让他选择坚定;  “敢为人先创大业”的力量,让他选择勇往直前;  “公道正派写忠诚”的风范,让他选择奉献。  这就是荣获海安县十佳农村支书、“双带”富民标兵、市扶贫先进个人、年届50岁的南莫镇邓庄村支书周文忠的生动写照。  不过,想从他嘴里掏出笔者所需要的“材料”,却颇费周折。为了完成组织上交办的采写任务,笔者只好另辟蹊径。  乡邻口中的“周爱农”  第一个接受采访的是他
期刊
在欢庆鸡年新春佳节之际,《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葆将军,饱蘸深情,挥毫泼墨,书写了多幅书法巨作,赠送给今年杂志发行征订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新增订杂志达100份以上的,赠送四尺整张(138×70CM)作品一幅;新增500份以上的,赠送六尺整张(180×90CM)作品一幅;新增1000份以上的單位,赠送八尺整张(240×120CM)的作品一幅;征订杂志达5000份以上的单位,赠送丈二整张
期刊
本刊讯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苏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八届常委韩培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15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  韩培信同志出生于1921年10月,江苏响水人,193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地下党交通员,苏北东北行署2区财经股股长、行署总务科科长,阜东县八滩区区长、振东区
期刊
南昌,古称豫章、洪都,自古是南方繁盛之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这里爆发过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亦曾作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被称为英雄之城。一辈辈人的不懈努力,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源源动力,不仅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南昌人,也让中国、让世界更加了解南昌,让英雄之城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军旗在这里升起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面对白色恐怖,中共临时
期刊
2016年12月26日,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合肥召开《云岭》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领导、特邀嘉宾、作者、《云岭》杂志编辑部及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云岭》杂志编辑部主编田式祖作了《〈云岭〉》的历史回顾》,副主编刘以顺作了《〈云岭〉对毛泽东新闻报刊思想的坚持和运用》,副会长聂皖辉作了《拥抱〈云岭〉》的发言。之后,《铁军》杂志社总编辑李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