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使在现代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运用于课堂的条件下,教师语言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用怎样的课堂语言来拨动学生心灵上的“琴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该认真琢磨的。
一、规范化是课堂语言立起来的根本要求
规范化是教学语言的本质特点,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规范化的标准就是普通话。学校是为祖国语言纯洁健康而斗争的主阵地。语音、语调、句调等,都必须准确流畅,并力争做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显示出普通话的美感力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用词、造句、组织语段等,都必须符合语法规范,不允许有方言土语的掺杂混用。有些教师认为方言土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释上,适当运用方言俗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方言,会让学生因听不明白或听不完整教授内容而兴趣大减,甚至处于好玩刻意模仿,“南腔北调”为荣,字正腔圆为耻,这当然不利于学生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养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规范化要求不能文白相杂、不伦不类。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满口“之乎者也”,或者不断夹杂外语词汇。根本不考虑这样做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教师洋洋得意,而学生却不明就里,只会觉得晦涩难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洁净化是课堂语言立起来的基本前提
课堂语言的洁净化首先是不能有刺激性或者侮辱性的语言,这往往出现在评价时。这样的语言一旦出现,不仅会刺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自我矮化。所以,课堂语言要能立得起站得住,很要紧的就是不能有一语十寒类的语言。课堂语言洁净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摒弃口头禅。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口头禅就好像是课堂语言的脂肪,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课堂语言洁净化的第三个重要表现是课堂语言表达的有效度。课堂语言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语言交流的质量。教师必须练就精选语言、准确而流利地表达的功夫。教师课堂教学应该惜话如金、言必有用,不说与本题无关的多余话和废话,即使举例,也要以证明问题、讲清事理为度,特别要控制语言表达的重复。只要静下心来想想,当我们的课堂语言被剔除各种多余脂肪,瘦身到“一清二白”的境界时,它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涤荡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让他们在美的感召中走向收获和体悟。
三、诗意化是课堂语言立起来的必要手段
有人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标准虽然高了些,但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则是必要和迫切的。说它必要,是因为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媒介。语文课要上得有文化品位,教师的语言就需要讲美感、有底蕴,能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从中既领略中华文字的优美,又受到人文雨露的滋润,最终促使审美情趣的生成;说它迫切,是因为现实中,有很多语文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丰富。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却因模式化的解构、程序化的解读、纯知识性的传授,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学生求知的情绪非但没有被调动起来,反而因此滋生出厌烦乃至拒绝等心理反应。可见,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设计,提高教师说话艺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首先要赢在语言上。用自己具有感染性、号召力和鼓动性的诗化语言,让孩子们如沐春风,在心灵的震颤与共鸣中,达到闻声寻道、追随其师的艺术效果。
四、丰富化让课堂语言立起来成为可能
这里的“丰富化”主要是指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除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外,得体适时的体态语言不仅可以激扬学生的情绪、传递丰富的信息、表达细腻的感情,还可以化繁琐为简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传统的爱国名篇。韩麦尔的忧伤、愤然,让那令人心碎的告别场面更富悲壮色彩。仅靠文本解读是难以将这一画面和情感诠释完整的,于是我想到了体态语言。整个课堂,我就是韩麦尔,韩麦尔就是我。动作上、情态上、语言中,我都努力地让他在我的举手投足间复活、再现。特别在讲到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时,教室里只能听见我手中的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末了,我把头痛苦地靠在黑板上,背对着孩子们做出了挥手的动作……“老师,我现在还记得当年你讲《最后一课》的情景,痛苦不堪,欲言又止却又无可奈何,作别时的动作太经典了……你让我记住了韩麦尔,韩麦尔让我记住了你……”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我时这样说。一次对体态语言的简单尝试,却收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位资深语文教育专家曾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而恰当、自然的体态语言,无疑是这一良好氛围得以形成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贴切的体态语言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把学生的情感体悟引领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
总之,教师一定要坚持锻炼讲话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书本上的东西精要地表达出来,有发挥,有删节,有声色,有含蓄,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姿态、眼神的变化中领会文中真意,并看到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变化着的信息生命体。这样的课堂语言不仅对学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参考资料:
1.于漪《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
2.燕国材、马家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贺雄飞、阿尔泰、刘新华主编《世界教育大观 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睛》,远方出版社。
5.〔前苏联〕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6.柳斌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一、规范化是课堂语言立起来的根本要求
规范化是教学语言的本质特点,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规范化的标准就是普通话。学校是为祖国语言纯洁健康而斗争的主阵地。语音、语调、句调等,都必须准确流畅,并力争做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显示出普通话的美感力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用词、造句、组织语段等,都必须符合语法规范,不允许有方言土语的掺杂混用。有些教师认为方言土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否认,在某些具体问题的阐释上,适当运用方言俗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方言,会让学生因听不明白或听不完整教授内容而兴趣大减,甚至处于好玩刻意模仿,“南腔北调”为荣,字正腔圆为耻,这当然不利于学生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养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规范化要求不能文白相杂、不伦不类。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满口“之乎者也”,或者不断夹杂外语词汇。根本不考虑这样做是否适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教师洋洋得意,而学生却不明就里,只会觉得晦涩难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洁净化是课堂语言立起来的基本前提
课堂语言的洁净化首先是不能有刺激性或者侮辱性的语言,这往往出现在评价时。这样的语言一旦出现,不仅会刺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自我矮化。所以,课堂语言要能立得起站得住,很要紧的就是不能有一语十寒类的语言。课堂语言洁净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摒弃口头禅。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口头禅就好像是课堂语言的脂肪,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课堂语言洁净化的第三个重要表现是课堂语言表达的有效度。课堂语言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语言交流的质量。教师必须练就精选语言、准确而流利地表达的功夫。教师课堂教学应该惜话如金、言必有用,不说与本题无关的多余话和废话,即使举例,也要以证明问题、讲清事理为度,特别要控制语言表达的重复。只要静下心来想想,当我们的课堂语言被剔除各种多余脂肪,瘦身到“一清二白”的境界时,它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涤荡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让他们在美的感召中走向收获和体悟。
三、诗意化是课堂语言立起来的必要手段
有人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标准虽然高了些,但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则是必要和迫切的。说它必要,是因为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媒介。语文课要上得有文化品位,教师的语言就需要讲美感、有底蕴,能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从中既领略中华文字的优美,又受到人文雨露的滋润,最终促使审美情趣的生成;说它迫切,是因为现实中,有很多语文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丰富。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却因模式化的解构、程序化的解读、纯知识性的传授,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学生求知的情绪非但没有被调动起来,反而因此滋生出厌烦乃至拒绝等心理反应。可见,研究课堂教学语言设计,提高教师说话艺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首先要赢在语言上。用自己具有感染性、号召力和鼓动性的诗化语言,让孩子们如沐春风,在心灵的震颤与共鸣中,达到闻声寻道、追随其师的艺术效果。
四、丰富化让课堂语言立起来成为可能
这里的“丰富化”主要是指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体态语言。除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外,得体适时的体态语言不仅可以激扬学生的情绪、传递丰富的信息、表达细腻的感情,还可以化繁琐为简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传统的爱国名篇。韩麦尔的忧伤、愤然,让那令人心碎的告别场面更富悲壮色彩。仅靠文本解读是难以将这一画面和情感诠释完整的,于是我想到了体态语言。整个课堂,我就是韩麦尔,韩麦尔就是我。动作上、情态上、语言中,我都努力地让他在我的举手投足间复活、再现。特别在讲到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时,教室里只能听见我手中的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末了,我把头痛苦地靠在黑板上,背对着孩子们做出了挥手的动作……“老师,我现在还记得当年你讲《最后一课》的情景,痛苦不堪,欲言又止却又无可奈何,作别时的动作太经典了……你让我记住了韩麦尔,韩麦尔让我记住了你……”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我时这样说。一次对体态语言的简单尝试,却收到了这样的教学效果,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位资深语文教育专家曾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而恰当、自然的体态语言,无疑是这一良好氛围得以形成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贴切的体态语言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把学生的情感体悟引领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
总之,教师一定要坚持锻炼讲话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书本上的东西精要地表达出来,有发挥,有删节,有声色,有含蓄,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姿态、眼神的变化中领会文中真意,并看到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变化着的信息生命体。这样的课堂语言不仅对学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参考资料:
1.于漪《岁月如歌》,上海教育出版社。
2.燕国材、马家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贺雄飞、阿尔泰、刘新华主编《世界教育大观 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睛》,远方出版社。
5.〔前苏联〕JI.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6.柳斌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