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方法探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策略。结果表明,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唤醒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基于此,简要阐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策略:立足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引导,激活学生思维;总结交流,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培养其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借助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将生活实践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做”获取知识,这些均能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价值和必要性,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未重视这一点,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一、立足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1]。在笔者看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认知能力、数学水平等去设计活动主题并安排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想当然地去设计一套活动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和价值发挥。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上,笔者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圆柱体的玻璃杯,其中一个玻璃杯高度是15cm,杯底的直径是8cm,细而高,另一个玻璃杯高度是7cm,杯底的直径是12cm,粗而矮。然后,笔者拿出矿泉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将它们装满。结合这个生活情境,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个玻璃杯里面的水更多一些吗?”学生面面相觑,除了有个别胡乱猜测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摇了摇头。“那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吗?”“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学生们回答。“对,我们只要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这两个玻璃杯的体积,然后就能知道哪个杯子中的水最多。”在这个基础上,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二、加强引导,激活学生思维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加强引导,通过相关的措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方式,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同时自己也要发挥引导作用,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2]。
以上文的“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笔者让学生利用橡皮等材料展开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加强巡视,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以及实践情况给予他们适当的暗示,启发学生寻找突破点,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小组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如何着手去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笔者参与其中,有机渗透类比思维,让学生类比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笔者的提示下,这个小组的学生找到了突破点,即提出“几何体体积=底面积×高”这样的猜测,然后众人合力,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猜想,最终得到了“圆柱体体积=πr2h”这样的公式。在他们探讨出结果后,笔者又给他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即渗透极限思维,让他们根据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去推导圆柱体体积。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对圆柱体的橡皮进行切割,将其拼成近似长方体,然后运用极限思维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得到尊重,而笔者也发挥了自身的引導作用。
三、总结交流,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或者个人展示成果,要求在展示成果的同时阐述思路和见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并互相评价,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正[3]。最后,教师再综合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他们的不足,针对他们探讨的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数学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然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以及实践策略,很多教师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广大同行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亚.运用数学文化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J].西藏教育,2021(1):24-26.
[2]陆蓉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39.
[3]赖丽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分析:以高年段为例[J].黑河教育,2017(9):54-55.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培养其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借助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将生活实践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做”获取知识,这些均能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价值和必要性,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未重视这一点,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一、立足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标准[1]。在笔者看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认知能力、数学水平等去设计活动主题并安排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想当然地去设计一套活动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和价值发挥。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上,笔者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圆柱体的玻璃杯,其中一个玻璃杯高度是15cm,杯底的直径是8cm,细而高,另一个玻璃杯高度是7cm,杯底的直径是12cm,粗而矮。然后,笔者拿出矿泉水分别倒入两个玻璃杯中将它们装满。结合这个生活情境,笔者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个玻璃杯里面的水更多一些吗?”学生面面相觑,除了有个别胡乱猜测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摇了摇头。“那你们知道怎样去比较吗?”“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学生们回答。“对,我们只要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这两个玻璃杯的体积,然后就能知道哪个杯子中的水最多。”在这个基础上,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二、加强引导,激活学生思维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加强引导,通过相关的措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方式,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同时自己也要发挥引导作用,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2]。
以上文的“探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笔者让学生利用橡皮等材料展开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加强巡视,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以及实践情况给予他们适当的暗示,启发学生寻找突破点,从而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小组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知如何着手去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笔者参与其中,有机渗透类比思维,让学生类比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在笔者的提示下,这个小组的学生找到了突破点,即提出“几何体体积=底面积×高”这样的猜测,然后众人合力,用实验验证了这个猜想,最终得到了“圆柱体体积=πr2h”这样的公式。在他们探讨出结果后,笔者又给他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即渗透极限思维,让他们根据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去推导圆柱体体积。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对圆柱体的橡皮进行切割,将其拼成近似长方体,然后运用极限思维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在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得到尊重,而笔者也发挥了自身的引導作用。
三、总结交流,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或者个人展示成果,要求在展示成果的同时阐述思路和见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并互相评价,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正[3]。最后,教师再综合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他们的不足,针对他们探讨的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数学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然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以及实践策略,很多教师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广大同行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亚.运用数学文化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J].西藏教育,2021(1):24-26.
[2]陆蓉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39.
[3]赖丽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分析:以高年段为例[J].黑河教育,2017(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