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应用写作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教材建设出发,探讨了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提出突出专业性,要因“需”设置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应灵活设计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切合学生在应用写作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强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应用写作;专业性;教学
一、加强理论研究是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的当务之急
社会的广泛开放与急剧变革为应用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应用文利用率迅速提升,新文种层出不穷。与应用文写作社会实践的繁荣景象相比,应用写作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体系不够独立、内容不够系统、观点不够权威。近年来,尽管从事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深入,但由于起步较晚,真正体现出应用文自身体系性和规律性的权威著述还不多见。理论的软弱,直接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是学科独立地位的缺失。目前除武汉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成立了写作学硕士授予点外,其他院校的写作学一直不能单独成立硕士点,要“挤”到其他学科专业中招收研究生。一些有志于从事应用写作研究的学生求学无门。在各类各层次大学课程设置里,大多数学校应用写作课程地位无足轻重,或不开,或设为选修课,或只在文科类专业中开设一点。有限的学时与应用文内容的先天丰富性和后天扩展性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只能触及应用写作的“冰山一角”,难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写作能力。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化。很多人认为应用写作没啥可讲,导致教学过程近乎千篇一律:由文体特点切入,接着介绍结构格式、写作方法,中间穿插例文分析,最后布置点作业训练。课堂上,教师味同嚼蜡,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令人尴尬。三是理论知识与能力训练分离。理论脱离了写作训练的实际,没有做到理论的高层次与基本训练的科学化相结合,往往是老师一讲就明白,学生一写就糊涂,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在“曲高和寡”中逐渐消退。
二、推进教材建设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学内容的文本化,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得心应手的好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应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以下几类教材:
一是标准类教材。应用文的工具性要求应用文必须按照一定的体例格式来规范写作。目前应用写作教材文种分类不统一,格式不统一,除行政公文、党的机关公文、军队机关公文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有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外,其它众多的应用文种没有可参照的评价标准。教学中学生对此提出很多疑问,教师也难以界定孰是孰非。应将现有的涉及到应用写作规范方面的具体条例、规定编成教材,推广使用。有了明确的标准,自然能够明辨是非对错,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了。
二是范例类教材。包括规范例文和问题例文两类。规范例文类教材已经出版了很多,但有些教材“范文”不规范,错误显而易见。这样的教材不但不能有效指导写作实践,反而会形成误导,陷患无穷。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目时,一定要谨慎选择。问题例文即“病文”类教材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大有裨益,通过对“病文”的诊断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三是模具类教材。应用文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如公文体模式、书信体模式、契约体模式、报告体模式等,每一个具体文种也有不同的模式。可以把这些模式列举出来,设计成母版,现用现套,供那些在工作中急需应用写作又没有学习过应用写作的人使用,以解燃眉之急。当然,这是迫于社会广泛需要的权益之计,要想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规律,形成应用写作能力,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已有此类教材问世,但还不多见,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电子类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应用文的写作、传输、处理、查阅、存储走向电子化,同时,也使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课堂。电子化教材取代纸制教材已经成为未来教材变革的必然趋势。应加快开发制作应用写作教学光盘,把声音和影像带进课堂,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突出专业性,因“需”设置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为“用”而写,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以后是否“用得着”,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也是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一刀切,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精心编排。二要有体系性。文种的选择不能单纯考虑横向的广阔性,还要根据学生今后工作需要,体现纵向的系统性。要抓住学生必须学习的文种上下延伸,使学生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各个文种的写法。三要有代表性。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囊括太多的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应知应会的文种中,选取最核心的部分精讲,其余可略讲,或作为“相关链接”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老师作点拨性辅导。
(二)突出应用性,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法。即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习”。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部分文体,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到本专业对口单位见习、实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收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迅速将一般写作能力“改造”为社会具体写作能力,强化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2)情境教学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特定的写作场景,把自己和学生“设计”成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从接受写作任务、收集写作材料到文稿的起草、修改、送审,在具体而“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获得写作体验。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写作知识、形成了一定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精心策划,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写作“现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应该这样写”或“不应该这样写”的非写作技巧方面的原因,明确写作“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减少“书卷气”,增加实用性。
应用写作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尽管目前应用写作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学科理论的建立,教材建设的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用写作教学一定能够走出误区,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写作;专业性;教学
一、加强理论研究是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的当务之急
社会的广泛开放与急剧变革为应用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应用文利用率迅速提升,新文种层出不穷。与应用文写作社会实践的繁荣景象相比,应用写作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理论体系不够独立、内容不够系统、观点不够权威。近年来,尽管从事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深入,但由于起步较晚,真正体现出应用文自身体系性和规律性的权威著述还不多见。理论的软弱,直接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是学科独立地位的缺失。目前除武汉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成立了写作学硕士授予点外,其他院校的写作学一直不能单独成立硕士点,要“挤”到其他学科专业中招收研究生。一些有志于从事应用写作研究的学生求学无门。在各类各层次大学课程设置里,大多数学校应用写作课程地位无足轻重,或不开,或设为选修课,或只在文科类专业中开设一点。有限的学时与应用文内容的先天丰富性和后天扩展性形成强烈的反差,学生只能触及应用写作的“冰山一角”,难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写作能力。二是课堂教学模式化。很多人认为应用写作没啥可讲,导致教学过程近乎千篇一律:由文体特点切入,接着介绍结构格式、写作方法,中间穿插例文分析,最后布置点作业训练。课堂上,教师味同嚼蜡,学生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令人尴尬。三是理论知识与能力训练分离。理论脱离了写作训练的实际,没有做到理论的高层次与基本训练的科学化相结合,往往是老师一讲就明白,学生一写就糊涂,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在“曲高和寡”中逐渐消退。
二、推进教材建设是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有力保证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学内容的文本化,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有得心应手的好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应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以下几类教材:
一是标准类教材。应用文的工具性要求应用文必须按照一定的体例格式来规范写作。目前应用写作教材文种分类不统一,格式不统一,除行政公文、党的机关公文、军队机关公文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有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外,其它众多的应用文种没有可参照的评价标准。教学中学生对此提出很多疑问,教师也难以界定孰是孰非。应将现有的涉及到应用写作规范方面的具体条例、规定编成教材,推广使用。有了明确的标准,自然能够明辨是非对错,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了。
二是范例类教材。包括规范例文和问题例文两类。规范例文类教材已经出版了很多,但有些教材“范文”不规范,错误显而易见。这样的教材不但不能有效指导写作实践,反而会形成误导,陷患无穷。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书目时,一定要谨慎选择。问题例文即“病文”类教材对应用文写作教学大有裨益,通过对“病文”的诊断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三是模具类教材。应用文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如公文体模式、书信体模式、契约体模式、报告体模式等,每一个具体文种也有不同的模式。可以把这些模式列举出来,设计成母版,现用现套,供那些在工作中急需应用写作又没有学习过应用写作的人使用,以解燃眉之急。当然,这是迫于社会广泛需要的权益之计,要想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规律,形成应用写作能力,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目前已有此类教材问世,但还不多见,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电子类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应用文的写作、传输、处理、查阅、存储走向电子化,同时,也使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课堂。电子化教材取代纸制教材已经成为未来教材变革的必然趋势。应加快开发制作应用写作教学光盘,把声音和影像带进课堂,增强应用写作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突出专业性,因“需”设置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为“用”而写,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有针对性。学生毕业后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以后是否“用得着”,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也是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一刀切,必须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精心编排。二要有体系性。文种的选择不能单纯考虑横向的广阔性,还要根据学生今后工作需要,体现纵向的系统性。要抓住学生必须学习的文种上下延伸,使学生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各个文种的写法。三要有代表性。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囊括太多的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应知应会的文种中,选取最核心的部分精讲,其余可略讲,或作为“相关链接”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老师作点拨性辅导。
(二)突出应用性,灵活设计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法。即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习”。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选取部分文体,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到本专业对口单位见习、实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收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能够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迅速将一般写作能力“改造”为社会具体写作能力,强化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2)情境教学法。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特定的写作场景,把自己和学生“设计”成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从接受写作任务、收集写作材料到文稿的起草、修改、送审,在具体而“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获得写作体验。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写作知识、形成了一定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教师精心策划,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写作“现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应该这样写”或“不应该这样写”的非写作技巧方面的原因,明确写作“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减少“书卷气”,增加实用性。
应用写作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尽管目前应用写作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学科理论的建立,教材建设的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用写作教学一定能够走出误区,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