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枯木又逢新春,高考也将悄然而至。在为数不多的时光里,以教室为家,以课桌为床的学子似乎也感受到了高考之风来袭,于是从冬眠中苏醒,某些平日里只知逞口舌之勇,唾沫如悬河的同学们一改往日懈怠的形象,手不释卷,奋笔疾书,望能抓住临考前最后一根稻草。而那些早已成竹在胸,企盼已久的学子则希望在将来的高考中能金榜题名,在做着最后的冲刺,在此仅就个人一家之言,奉上若根稻草,望有效用。
第一根,“小别胜新婚”。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子一直在陪伴着我们,起初与我们相濡以沫的课本,已非本来面目,臃肿的身体是我们详实笔记的结晶,她未曾责怪我们在她身上刻下深深的印痕,而今随着模拟考试的增多,她早已被我们冷落而躲藏在课桌的某个角落,默默的哭泣,何以别人“小别”后能更加甜蜜,而自己却落得如此地步?
至课改起考生一出考场都会发出如此感慨,高中三年寒窗苦读,日思夜背的历史知识似乎在试卷上未曾出现其身影,如此结果让很多考生对教师之前的说教心生厌恶。其实这不是我们授业者的罪过,只是考生对试卷与教材的联系上有一定的误区,两者乃有种若即若离之情,众所周知文综的历史试题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评价、分析、运用的能力。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7题: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看似是完全对材料的理解,但如果能结合课本必修三中关于智者学派的理解,判断起来就更加有依据了。因些考生一定要夯实历史基础,在考试过程中灵活运用。
第二根,无形胜有形。在众多武林高手中,修为最高的莫过于武当的张真人,其过人之处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招式,却能击败任何自诩为高手的武林中人。高考我们并不能预测到底会出现什么题目,毕竟命题组的心思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猜测的,不过有点可以肯定的是,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近些年考察的新题型,第41题论述题成为了一个新面孔,12分的分值虽说有点不起眼,但却是学生分数贫富分化的一个焦点,而许多学生对此题型已然产生畏惧心理,屡次考试都是以零分收场。其实如果能掌握好正确的方法,这类题目还是比较容易拿分的,一般材料会罗列几种对于历史史实的评价,我们一般可选其一观点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所学知识,做到史论结合。只有掌握了方法,那任何材料我们也可化其为无形。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首先就要归纳材料中的观点,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做出评论,做到史论结合。
第三根,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我们还在鄙视别人何以如此懈怠的心态迎接考试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距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作为高三学子,有句口头禅常挂嘴边,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事实也是如此,繁重的作业,堆积如喜马拉雅山难以逾越,频繁的训练让学生已经身心俱疲,加之家长亲友的谆谆教导更之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压力网,部分学生早已出现失眠的现象,把瞌睡的同学叫醒,一双双惺忪的眼睛让人于心不忍,这般学习不知道還能否坚持到最后的收官之战,即使可以估计也是疲态尽显,心余而力不足。故我觉得与其苦苦挣扎,每天茶不思饭不咽,还不如调整好心态顺其自然,或许还会更有效用。
高考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短暂的人生旅途如果缺少了这一阶段总该是个缺憾,如何实践他,或许这仅剩的一点时间会给我们增加不少的机遇。三根稻草只是冰山一角,该如何取舍还是得根据自身实际去做决断和规划。
作者简介:姓名 :游敏,出生年月:1985,9 ,性别:女,民族:汉,学历:本科 ,职称:中二 ,单位: 龙南中学.
第一根,“小别胜新婚”。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有个貌美如花的女子一直在陪伴着我们,起初与我们相濡以沫的课本,已非本来面目,臃肿的身体是我们详实笔记的结晶,她未曾责怪我们在她身上刻下深深的印痕,而今随着模拟考试的增多,她早已被我们冷落而躲藏在课桌的某个角落,默默的哭泣,何以别人“小别”后能更加甜蜜,而自己却落得如此地步?
至课改起考生一出考场都会发出如此感慨,高中三年寒窗苦读,日思夜背的历史知识似乎在试卷上未曾出现其身影,如此结果让很多考生对教师之前的说教心生厌恶。其实这不是我们授业者的罪过,只是考生对试卷与教材的联系上有一定的误区,两者乃有种若即若离之情,众所周知文综的历史试题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评价、分析、运用的能力。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7题: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看似是完全对材料的理解,但如果能结合课本必修三中关于智者学派的理解,判断起来就更加有依据了。因些考生一定要夯实历史基础,在考试过程中灵活运用。
第二根,无形胜有形。在众多武林高手中,修为最高的莫过于武当的张真人,其过人之处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招式,却能击败任何自诩为高手的武林中人。高考我们并不能预测到底会出现什么题目,毕竟命题组的心思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猜测的,不过有点可以肯定的是,万变不离其宗。
作为近些年考察的新题型,第41题论述题成为了一个新面孔,12分的分值虽说有点不起眼,但却是学生分数贫富分化的一个焦点,而许多学生对此题型已然产生畏惧心理,屡次考试都是以零分收场。其实如果能掌握好正确的方法,这类题目还是比较容易拿分的,一般材料会罗列几种对于历史史实的评价,我们一般可选其一观点进行论述,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所学知识,做到史论结合。只有掌握了方法,那任何材料我们也可化其为无形。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首先就要归纳材料中的观点,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做出评论,做到史论结合。
第三根,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我们还在鄙视别人何以如此懈怠的心态迎接考试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距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作为高三学子,有句口头禅常挂嘴边,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事实也是如此,繁重的作业,堆积如喜马拉雅山难以逾越,频繁的训练让学生已经身心俱疲,加之家长亲友的谆谆教导更之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压力网,部分学生早已出现失眠的现象,把瞌睡的同学叫醒,一双双惺忪的眼睛让人于心不忍,这般学习不知道還能否坚持到最后的收官之战,即使可以估计也是疲态尽显,心余而力不足。故我觉得与其苦苦挣扎,每天茶不思饭不咽,还不如调整好心态顺其自然,或许还会更有效用。
高考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短暂的人生旅途如果缺少了这一阶段总该是个缺憾,如何实践他,或许这仅剩的一点时间会给我们增加不少的机遇。三根稻草只是冰山一角,该如何取舍还是得根据自身实际去做决断和规划。
作者简介:姓名 :游敏,出生年月:1985,9 ,性别:女,民族:汉,学历:本科 ,职称:中二 ,单位: 龙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