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方杂志》是中国发行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而又完全民办的综合性杂志,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生长点。若想研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传入,发展过程等问题,它能够提供很好的素材,还原1920年代布尔什维克走进中国知识分子视野的缘由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进程。布尔什维克作为外来文化,并没有一开始就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很多处于观望状态,更有甚者认为没有推崇的必要。但《东方杂志》作为当时的主流报刊,很多知识分子在上面传播布尔什维克,一定程度上使布尔什维克走进了更多知识分子的视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于中国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开始于清末1904年3月,以“啟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是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东方杂志》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紧跟时代脉搏,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轨迹,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因《东方杂志》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化,那它也一定见证了布尔什维克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布尔什维克何时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如何活跃在思想家的文章中,是否从布尔什维克进入知识分子视野时就受到青睐?
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虽然影响深远,却没有第一时间传入中国,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才逐渐觉醒反思,吸收周边国家的先进思潮,渐渐引进布尔什维克这一概念。
从上图表中可看出,关于介绍俄国的文章确实在十月革命后就出现了,但大多为现实状况的反应,真正开始将布尔什维克主义引入中国知识界是从1919年开始的,从五四运动前后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开始增多,在1920年达到了三十多篇。可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布尔什维克主义就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吸引他们纷纷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进行探索研究。无论是赞扬还是否定,都表现出知识分子对于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思想的模式或者主义的关注,也从侧面表现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寻求救国之道。
从1919—1926年,这一时期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翻译俄国、日本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另一类是关于布尔什维克的原创性文章,多为评论性文章。而这些文章面对的读者主体,多为知识分子群体,主要《东方杂志》面向的群体就多为先进知识分子,同时这些文章多为政论性、评论性文章,知识层面要求较高,普通人就算接触到,因其可读性差,政论性强而放弃。因此早期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多来自知识分子笔下,也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群体。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关于布尔什维克的传播、探讨、论战等都在知识分子群体里展开的,涉及的其他阶层不多。
整体来说,《东方杂志》的作者在政治上爱国,他们或是积极地思想家,或是坚定的革命斗士,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发表的很多文章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这些都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尽管很多东方派知识分子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存有异议,对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制度认识稍显片面,介绍布尔什维克也不成系统,但还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基本概况。这说明《东方杂志》不再把布尔什维克主义当作猛兽,而是作为一种新学加以介绍、讨论,而这些讨论更加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分辨、接受,直到认可布尔什维克。不能否认,通过《东方杂志》介绍宣传俄国情况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影响了中国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使他们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就这一时期讨论布尔什维克的文章而言,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褒贬不一,有些作者认为布尔什维克是可取之道,中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寻求中国的新发展;当然还有一些认为布尔什维克与近代民主是不相容的,不适合在中国实践。但无论褒贬都说明在这一时期,布尔什维克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喜爱,纷纷作为讨论热点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有利于让更多的中国青年了解和认识布尔什维克政党、布尔什维克主义等。《东方杂志》为布尔什维克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也应看到《东方杂志》在宣传布尔什维克的消极方面,作为杂志,它更多的主张中西方文化的调和,新旧文化思想的折衷调和。而刚好这些理念和主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格格不入,这种思想倾向在无形中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障碍。
总之,《东方杂志》让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从1920年前后开始接触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开始了解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和政治主张,开始反思中国政治面临的困境,开始选择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虽《东方杂志》自身理念保守,也出现诋毁性文章,不利于青年知识分子准确的把握布尔什维克的精髓。但不可忽视通过《东方杂志》在中国的传播布尔什维克,为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简介:
臧玉燕(1989.10—),女,山东人,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东方杂志》
《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开始于清末1904年3月,以“啟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是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其主编。《东方杂志》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紧跟时代脉搏,真实地记录了我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轨迹,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因《东方杂志》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化,那它也一定见证了布尔什维克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布尔什维克何时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如何活跃在思想家的文章中,是否从布尔什维克进入知识分子视野时就受到青睐?
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虽然影响深远,却没有第一时间传入中国,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知识分子才逐渐觉醒反思,吸收周边国家的先进思潮,渐渐引进布尔什维克这一概念。
从上图表中可看出,关于介绍俄国的文章确实在十月革命后就出现了,但大多为现实状况的反应,真正开始将布尔什维克主义引入中国知识界是从1919年开始的,从五四运动前后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开始增多,在1920年达到了三十多篇。可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布尔什维克主义就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吸引他们纷纷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进行探索研究。无论是赞扬还是否定,都表现出知识分子对于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思想的模式或者主义的关注,也从侧面表现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寻求救国之道。
从1919—1926年,这一时期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翻译俄国、日本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另一类是关于布尔什维克的原创性文章,多为评论性文章。而这些文章面对的读者主体,多为知识分子群体,主要《东方杂志》面向的群体就多为先进知识分子,同时这些文章多为政论性、评论性文章,知识层面要求较高,普通人就算接触到,因其可读性差,政论性强而放弃。因此早期关于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多来自知识分子笔下,也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群体。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关于布尔什维克的传播、探讨、论战等都在知识分子群体里展开的,涉及的其他阶层不多。
整体来说,《东方杂志》的作者在政治上爱国,他们或是积极地思想家,或是坚定的革命斗士,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发表的很多文章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这些都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尽管很多东方派知识分子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存有异议,对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制度认识稍显片面,介绍布尔什维克也不成系统,但还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基本概况。这说明《东方杂志》不再把布尔什维克主义当作猛兽,而是作为一种新学加以介绍、讨论,而这些讨论更加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分辨、接受,直到认可布尔什维克。不能否认,通过《东方杂志》介绍宣传俄国情况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影响了中国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使他们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就这一时期讨论布尔什维克的文章而言,对布尔什维克主义褒贬不一,有些作者认为布尔什维克是可取之道,中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寻求中国的新发展;当然还有一些认为布尔什维克与近代民主是不相容的,不适合在中国实践。但无论褒贬都说明在这一时期,布尔什维克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喜爱,纷纷作为讨论热点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有利于让更多的中国青年了解和认识布尔什维克政党、布尔什维克主义等。《东方杂志》为布尔什维克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也应看到《东方杂志》在宣传布尔什维克的消极方面,作为杂志,它更多的主张中西方文化的调和,新旧文化思想的折衷调和。而刚好这些理念和主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格格不入,这种思想倾向在无形中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障碍。
总之,《东方杂志》让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从1920年前后开始接触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开始了解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和政治主张,开始反思中国政治面临的困境,开始选择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虽《东方杂志》自身理念保守,也出现诋毁性文章,不利于青年知识分子准确的把握布尔什维克的精髓。但不可忽视通过《东方杂志》在中国的传播布尔什维克,为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简介:
臧玉燕(1989.10—),女,山东人,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