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就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作为生产投入的主要部分—劳动力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虽然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就队目前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我国在劳动力充裕的同时人口结构和劳动参与率却也在发生着一定的改变,较多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只有在失业率低、劳动参与率高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才能够更好地显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以1982年-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均GDP数据参考,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方法对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同时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通过劳动参与率发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也会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而劳动参与率比重的降低又会降低人口红利的作用力度。因此,需要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改变国民整体受教育情况,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升劳动参与率水平。
一、浅析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
所谓的劳动参与率就是指参与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人口参与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可知,2010年,我国年龄在16岁以上的劳动参与率为70.96%。如表1所示为我国部分年份劳动参与率表,而通过对六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参与率普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0左右,劳动参与率降低较为明显,下降率达到了五个百分点,但是这一劳动参与率远大于同期的美国、加南大、日本等国家。
另外,为了表现出不同年龄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异,研究者经常会使用劳动参与率年龄曲线,该曲线是根据劳动参与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绘制的,通过分析曲线变化情况可以更加明显的得出在人口生命周期内劳动就业变化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为我国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图。
例如从图1 中可以通过分析得出,从1982年-2010年,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曲线都呈现“U”型关系:15岁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20-25岁也处于上升状态,并在25岁达到顶峰,直至持续到45岁,而在45岁之后,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除此之外,从图1中还可以分析出,不同年份,其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是大致相同的,且其整体变化趋势也符合人的生命周期。
二、浅析经济增长变化趋势
通过对我国劳动参与率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以知道,劳动参与率变化比较明显的是低龄组和高龄组,同时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情况对整个社会劳动参与率曲线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用来评价经济增长的指标比较多,而为了让研究更方便,本文将以我国GDP作为衡量经济的研究指标。在下面的研究中,用各年的通货膨胀率将当年的GDP换算成1980年的不变价格,另外将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当作社会微单元经济增长,并以此为辅助变量进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多年以来,我国GDP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在1992年来看经济增长的是比较明显的,这是因为在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而在1992年之前,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现在来说是比较平缓的,甚至于在1988年和1989年经济还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人均收入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多年以来我国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一般为109.65元/年,而为了让研究更加的方便,本次对人均收入情况的分析也以1992年为主要转折点。在1992年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虽然如此,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平均增长率为37.38元/年,而在1992年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相对来说较大,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平均值为166.64元/年。1992年的转折对我的经济增长状况以及变化趋势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理是:若A是B发生的条件,那么A必然会在B之前出现,而在加入A滞后项的回归模型中,A滞后项系数应当统计显著,这样才能够提高建立模型的解释能力。本文利用Eviews软件,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辅助变量,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进行检验。其中R表示劳动参与率,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I表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下表2所示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通过对表2分析可以知道,R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但G是R的格兰杰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中和大学教育在这现象中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显著,从而造成了15-24岁年龄之间的劳动参与率比较低,进而对整个劳动参与率曲线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以先因后果这一假设前提下,利用格兰杰检验得出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是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否定了经济变化滞后于劳动参与率这一命题。这是因为R是I在10%显著水平下的原因,而I是R在5%显著水平下的原因,因此I与R互为因果关系。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旦劳动参与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那么人均收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人均收入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这一改变就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
通过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造成劳动参与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式发展,而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之后,市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同时在各种先进技术发明的作用支持下,劳动参与率有所降低;另外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出因果关系,其主要表现在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使得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后会反作用于劳动参与率,并导致其降低。
除此之外,在研究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过程中,还应当进行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平衡性检验。在多数情况下,经济数据属于典型的非平稳数据,因此在建立归回模型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使用,这是因为一大使用这种非平稳数据进行模式建立,极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问题,导致各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结果的不准确,不科学,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必须对这些非平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而在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各变量离差大小依次为劳动参与率、城镇热均可支配收入,且两者之间的数据关系与偏度和峰度关系也是基本一致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切实的发挥我国“人口红利“这一优势是当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对我国劳动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劳动力政策,例如可以通过缩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职业化教育等方式来提高低年龄段的就业率,以用来满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求。另外在今后工作过程中还应当建立梯度较近的制度来推迟退休的年龄,以保证整个社会劳动供给的稳定性,避免由此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作者单位为国药控股苏州康民医药有限公司)
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同时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通过劳动参与率发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也会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而劳动参与率比重的降低又会降低人口红利的作用力度。因此,需要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改变国民整体受教育情况,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升劳动参与率水平。
一、浅析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
所谓的劳动参与率就是指参与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人口参与经济活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分析可知,2010年,我国年龄在16岁以上的劳动参与率为70.96%。如表1所示为我国部分年份劳动参与率表,而通过对六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参与率普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00左右,劳动参与率降低较为明显,下降率达到了五个百分点,但是这一劳动参与率远大于同期的美国、加南大、日本等国家。
另外,为了表现出不同年龄劳动参与率之间的差异,研究者经常会使用劳动参与率年龄曲线,该曲线是根据劳动参与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绘制的,通过分析曲线变化情况可以更加明显的得出在人口生命周期内劳动就业变化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为我国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图。
例如从图1 中可以通过分析得出,从1982年-2010年,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参与率曲线都呈现“U”型关系:15岁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20-25岁也处于上升状态,并在25岁达到顶峰,直至持续到45岁,而在45岁之后,劳动参与率逐渐下降。除此之外,从图1中还可以分析出,不同年份,其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变化情况是大致相同的,且其整体变化趋势也符合人的生命周期。
二、浅析经济增长变化趋势
通过对我国劳动参与率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以知道,劳动参与率变化比较明显的是低龄组和高龄组,同时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情况对整个社会劳动参与率曲线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用来评价经济增长的指标比较多,而为了让研究更方便,本文将以我国GDP作为衡量经济的研究指标。在下面的研究中,用各年的通货膨胀率将当年的GDP换算成1980年的不变价格,另外将城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当作社会微单元经济增长,并以此为辅助变量进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多年以来,我国GDP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在1992年来看经济增长的是比较明显的,这是因为在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而在1992年之前,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现在来说是比较平缓的,甚至于在1988年和1989年经济还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人均收入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多年以来我国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长率一般为109.65元/年,而为了让研究更加的方便,本次对人均收入情况的分析也以1992年为主要转折点。在1992年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虽然如此,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平均增长率为37.38元/年,而在1992年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相对来说较大,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平均值为166.64元/年。1992年的转折对我的经济增长状况以及变化趋势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理是:若A是B发生的条件,那么A必然会在B之前出现,而在加入A滞后项的回归模型中,A滞后项系数应当统计显著,这样才能够提高建立模型的解释能力。本文利用Eviews软件,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辅助变量,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进行检验。其中R表示劳动参与率,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I表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如下表2所示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通过对表2分析可以知道,R不是G的格兰杰原因,但G是R的格兰杰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中和大学教育在这现象中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显著,从而造成了15-24岁年龄之间的劳动参与率比较低,进而对整个劳动参与率曲线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以先因后果这一假设前提下,利用格兰杰检验得出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是经济增长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否定了经济变化滞后于劳动参与率这一命题。这是因为R是I在10%显著水平下的原因,而I是R在5%显著水平下的原因,因此I与R互为因果关系。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旦劳动参与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那么人均收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人均收入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这一改变就会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
通过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造成劳动参与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式发展,而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之后,市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同时在各种先进技术发明的作用支持下,劳动参与率有所降低;另外劳动参与率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出因果关系,其主要表现在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使得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后会反作用于劳动参与率,并导致其降低。
除此之外,在研究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影响过程中,还应当进行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增长的平衡性检验。在多数情况下,经济数据属于典型的非平稳数据,因此在建立归回模型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使用,这是因为一大使用这种非平稳数据进行模式建立,极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问题,导致各变量之间关系研究结果的不准确,不科学,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必须对这些非平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而在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增长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各变量离差大小依次为劳动参与率、城镇热均可支配收入,且两者之间的数据关系与偏度和峰度关系也是基本一致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切实的发挥我国“人口红利“这一优势是当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对我国劳动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劳动力政策,例如可以通过缩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职业化教育等方式来提高低年龄段的就业率,以用来满足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求。另外在今后工作过程中还应当建立梯度较近的制度来推迟退休的年龄,以保证整个社会劳动供给的稳定性,避免由此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作者单位为国药控股苏州康民医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