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文章针对以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有所忽视的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分析对他们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发内在潜能、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以期有益于21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 自信机制
[作者简介]周东滨(1965- ),男,赤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49-02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近期,全国高校卫生保健研讨会证实了这样一个严重的事实,即心理疾病已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因病休退学的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已占首位。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6所高校的本科生抽样调查表明,近几年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和西南三所重点大学所做的相关研究数据也与上述情况基本类似。目前,我国虽有许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方向还是工作着眼点,都存在许多不足。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发其内在潜能,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注重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端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
要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首先摆正工作重心,抓好工作着力点。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呈常态分布,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以上者约占84%,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以下者约占16%,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者要远少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以上者,有严重心理疾病者更占少数。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大体如此。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近年的研究表明,以预防为主、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开发潜能的教育工作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这就意味着,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预防、发展、挖掘和兼顾的“四位一体”原则,即以主动预防为主、发展积极品质、挖掘内在潜能和兼顾心理问题矫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教育模式,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和本质规律。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置于提高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基础上,明确高水平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这一“标干”,使这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较高水平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较高水平心理健康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正确地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自我反省能力,能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面对现实。
2.开朗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甩掉思想包袱,保持愉快、乐观、自信的心情。
3.健全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在正确的人生观支配下形成高尚的理想,能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相一致。
4.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以尊敬、信任、友爱和宽容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分享、给予和接受爱与友谊,归属于一定的集体之中,乐于牺牲自己去为集体和他人谋求幸福。
5.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周围社会能密切接触,正确认识,良好适应,勇于探索,思想和行动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主动预防和积极开发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1.主动做好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测查心理素质。这是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要求教育心理专家、教师通过问卷等方式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做好建档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其心理工作。(2)举办应用心理学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这是为使新生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心理状态而开展的工作。(3)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为什么不少学生不愿意去听呢?主要是因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做法是把这门课程与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起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配备有经验的班主任。中学时代每天有班主任引导学生,而大学时代突然开始自我管理,对大学生来讲,需要一个缓冲和适应过程。实践证明,需要继续加强大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
2.积极搞好健康教育工作。(1)定期举办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心理学讲座。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性意识的发展。他们渴望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异性。为此,应该经常举办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心理学讲座,请富有经验的专职教师任教,大学生通过学习系统的生理心理知识,就会避免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情感。(2)普及营养教育。由饮食不良所引起的大学生营养状况将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因月经损耗及挑食所引起的女大学生营养性贫血将减弱机体免疫力,也会导致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加强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3)加强吸烟危害和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当今大学生吸烟比例直线上升,肝炎等传染病在大学生中发病率也很高。这两种不良状况直接损害了他们的自身健康,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荷。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重视抓好理想教育工作。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想教育搞好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必然会大有提高,进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1)教育者本人必须首先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正好揭示了理想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榜样自身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2)内容要能联系实际。教育者必须改变空洞的说教,充实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以适应21世纪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需要。(3)典型树立要多样化。要用有个性特色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形象来教育大学生。(4)方法要因人而异。既要强化正面教育,又要让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4.积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心理需求。人能否满足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直接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状况,这已为许多科学实验所证明。大学生的合理心理需要,一方面指他们渴望追求学业成功,另一方面指他们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这些基本的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严重抑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辩证思维,同时学校各级领导者既要尽可能利用好现实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好舞台,又要尽量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辟认识社会的第二课堂,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5.努力塑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内部所形成的为师生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共同理想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一种由校园精神、人际环境和集体舆论所构成的健康心理环境。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应提倡具有崇高理想、科学态度、创造能力的校园精神,建设团结、民主、友好、合作的和谐人际环境,形成客观、公正、理解、弃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
6.建立心理咨询系统网络。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骤然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荷、克服心理压力的系统网络。实践证明,高校可以在校医院设立由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和医务人员三方面组成的心理咨询门诊,主动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要把心理健康知识以报刊、广播和文艺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中传播和普及,并把它们同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理想高度,还需要大学生在主观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能动性,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心理学界近年肯定了下面一种思维理论,即存在事实(A)……信念(B)……个人反应(C)。通常人们认为外界或身体内部感觉(A)是导致心理压力增大(C)的原因。其实是对存在事实的看法(B)导致了(C)的产生。这种理论说明,增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压力的首要前提是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克服自己对事物评价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思维方式尤以“非此即彼”型危害最深。这种思维方式用简单的线性纬度来考虑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是他们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努力献身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他们才会逐渐克服这类思维方式。
2.注意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活动,注意保持用脑心理卫生对他们有特殊的意义。用脑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要稍做休息。要注意用脑节奏,动静相宜,学习、休息交替进行。还要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巧干,提高学习效率。
3.积极发展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对成就事业和增进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靠后天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思想上提高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才会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渴求发展这种素质的动力趋向。(2)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自我评价,明确其优缺点,以根据这些特点制订培养这种素质的计划和措施。(3)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自身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就会不断发展起来。
4.构筑起强大的自信机制。自信机制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状况的全面体察所产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动态组合,它能促使人坚定、踏实、乐观地迈向新生活。要树立合理的有关自己成就目标的抱负水准,这样,在达到目标之后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我悦纳心理,抱负水准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要勇于战胜困难,升华感情。没有困难的大学生活是不存在的,每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学会把困难变成动力。
5.丰富生活内容。大学生正值金色年华,本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及主观认识不够,他们大都过着紧张、单调、乏味的生活。不少大学生只知埋头于书本之中,只徘徊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上。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生活习惯,力争使他们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和净化心灵的目标。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应该做到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和谐统一。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迅速发展的社会实际;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增长从事科研活动的才干;培养对琴、棋、书、画和各种体育活动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发展体能和缓解心理紧张。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克服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N].中国体育报,1998-07-27.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李德伟,金盛华.心理学应用[M].宋合义,译.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5](美)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 自信机制
[作者简介]周东滨(1965- ),男,赤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49-02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近期,全国高校卫生保健研讨会证实了这样一个严重的事实,即心理疾病已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因病休退学的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已占首位。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6所高校的本科生抽样调查表明,近几年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和西南三所重点大学所做的相关研究数据也与上述情况基本类似。目前,我国虽有许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方向还是工作着眼点,都存在许多不足。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发其内在潜能,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注重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端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
要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首先摆正工作重心,抓好工作着力点。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呈常态分布,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以上者约占84%,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以下者约占16%,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者要远少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以上者,有严重心理疾病者更占少数。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大体如此。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近年的研究表明,以预防为主、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开发潜能的教育工作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这就意味着,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预防、发展、挖掘和兼顾的“四位一体”原则,即以主动预防为主、发展积极品质、挖掘内在潜能和兼顾心理问题矫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教育模式,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和本质规律。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置于提高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基础上,明确高水平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这一“标干”,使这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较高水平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众多研究表明,大学生较高水平心理健康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正确地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自我反省能力,能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面对现实。
2.开朗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甩掉思想包袱,保持愉快、乐观、自信的心情。
3.健全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在正确的人生观支配下形成高尚的理想,能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相一致。
4.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能以尊敬、信任、友爱和宽容的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分享、给予和接受爱与友谊,归属于一定的集体之中,乐于牺牲自己去为集体和他人谋求幸福。
5.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周围社会能密切接触,正确认识,良好适应,勇于探索,思想和行动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主动预防和积极开发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1.主动做好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测查心理素质。这是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要求教育心理专家、教师通过问卷等方式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做好建档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其心理工作。(2)举办应用心理学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这是为使新生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心理状态而开展的工作。(3)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为什么不少学生不愿意去听呢?主要是因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做法是把这门课程与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起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配备有经验的班主任。中学时代每天有班主任引导学生,而大学时代突然开始自我管理,对大学生来讲,需要一个缓冲和适应过程。实践证明,需要继续加强大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
2.积极搞好健康教育工作。(1)定期举办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心理学讲座。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性意识的发展。他们渴望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了解异性。为此,应该经常举办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心理学讲座,请富有经验的专职教师任教,大学生通过学习系统的生理心理知识,就会避免产生许多消极的情绪情感。(2)普及营养教育。由饮食不良所引起的大学生营养状况将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因月经损耗及挑食所引起的女大学生营养性贫血将减弱机体免疫力,也会导致不良情绪情感的产生。加强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3)加强吸烟危害和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当今大学生吸烟比例直线上升,肝炎等传染病在大学生中发病率也很高。这两种不良状况直接损害了他们的自身健康,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荷。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重视抓好理想教育工作。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想教育搞好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必然会大有提高,进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1)教育者本人必须首先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正好揭示了理想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榜样自身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2)内容要能联系实际。教育者必须改变空洞的说教,充实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以适应21世纪塑造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需要。(3)典型树立要多样化。要用有个性特色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形象来教育大学生。(4)方法要因人而异。既要强化正面教育,又要让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4.积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心理需求。人能否满足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直接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状况,这已为许多科学实验所证明。大学生的合理心理需要,一方面指他们渴望追求学业成功,另一方面指他们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果这些基本的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严重抑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辩证思维,同时学校各级领导者既要尽可能利用好现实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好舞台,又要尽量创造条件为他们开辟认识社会的第二课堂,还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充实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5.努力塑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内部所形成的为师生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共同理想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一种由校园精神、人际环境和集体舆论所构成的健康心理环境。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应提倡具有崇高理想、科学态度、创造能力的校园精神,建设团结、民主、友好、合作的和谐人际环境,形成客观、公正、理解、弃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
6.建立心理咨询系统网络。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骤然增加。因此,有必要建立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荷、克服心理压力的系统网络。实践证明,高校可以在校医院设立由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和医务人员三方面组成的心理咨询门诊,主动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同时要把心理健康知识以报刊、广播和文艺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中传播和普及,并把它们同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理想高度,还需要大学生在主观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能动性,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心理学界近年肯定了下面一种思维理论,即存在事实(A)……信念(B)……个人反应(C)。通常人们认为外界或身体内部感觉(A)是导致心理压力增大(C)的原因。其实是对存在事实的看法(B)导致了(C)的产生。这种理论说明,增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压力的首要前提是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克服自己对事物评价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思维方式尤以“非此即彼”型危害最深。这种思维方式用简单的线性纬度来考虑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形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是他们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努力献身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他们才会逐渐克服这类思维方式。
2.注意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体活动,注意保持用脑心理卫生对他们有特殊的意义。用脑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要稍做休息。要注意用脑节奏,动静相宜,学习、休息交替进行。还要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巧干,提高学习效率。
3.积极发展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即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对成就事业和增进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人的非智力因素主要靠后天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思想上提高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才会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渴求发展这种素质的动力趋向。(2)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自我评价,明确其优缺点,以根据这些特点制订培养这种素质的计划和措施。(3)积极热情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大学生自身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就会不断发展起来。
4.构筑起强大的自信机制。自信机制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状况的全面体察所产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动态组合,它能促使人坚定、踏实、乐观地迈向新生活。要树立合理的有关自己成就目标的抱负水准,这样,在达到目标之后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我悦纳心理,抱负水准过高过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要勇于战胜困难,升华感情。没有困难的大学生活是不存在的,每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学会把困难变成动力。
5.丰富生活内容。大学生正值金色年华,本该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及主观认识不够,他们大都过着紧张、单调、乏味的生活。不少大学生只知埋头于书本之中,只徘徊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上。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生活习惯,力争使他们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和净化心灵的目标。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应该做到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和谐统一。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迅速发展的社会实际;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增长从事科研活动的才干;培养对琴、棋、书、画和各种体育活动的爱好,可以陶冶情操,发展体能和缓解心理紧张。
[参考文献]
[1]王惠民.克服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N].中国体育报,1998-07-27.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李德伟,金盛华.心理学应用[M].宋合义,译.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4]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
[5](美)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