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沙一世界。平凡的沙子,在杨琪手中变换成嫦娥、地球、还有飞机……最终将时间与空间的巧妙转换传递给每一个欣赏她作品和观看表演的人,上演着一场关于飞行的梦想。
穿越时空的飞行梦想
为《私人飞机》杂志创作封面画作并不是杨琪第一次创作机械作品,之前汽车的元素也常常出现在他的画面中。“单纯画一个飞机太枯燥了,”杨琪说,“我觉得应该融入人的元素与感情在作品中。”
于是,一系列单纯沙画作品在杨琪手中变得不平凡起来。指间飞扬中,她以嫦娥作为开篇,利用一个很柔美的形象暗示着在远古时代人类对飞行的憧憬;接下来的画面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嫦娥的身影慢慢消失,一架飞机掠过地球。画面切换,变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城市、海边……我们乘坐着飞机,不断变换地点与空间。“我的主要用意是一个飞行的梦想,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开始期待飞行,如今飞机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很多地方可以非常快速地到达,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的愿望。”杨琪说。纵观整幅作品系列,不仅是一场空间的飞跃,也完成了一次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
贪玩的“小姑娘”
“我大约两年前把头发剪短了,因为那时候工作压力很大,也没有时间去打理,”她说,“现在,虽然工作没那么忙了,但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觉得短发也挺好的。”现在杨琪利落的短发与照片中的形象差别很大,仿佛比若干年前拍摄的照片还像一个“小姑娘”——简单、清纯。
杨琪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开封,从5岁开始师从当地绘画名师铁俊民先生。这样难得的机会却被杨琪说成:一切都是为了“好玩”,当时特别喜欢画美女。于是她拿着画笔涂涂抹抹一路“玩”到了大学的美术专业;又在大学时代刚刚有电脑的那个年代“玩”进了平面设计专业;之后不久,22岁的杨琪独自南下深圳进入印刷行业;之后又到上海,出人意料地改行“玩”到了公关和广告行业……“我不是一个设计师,”杨琪说,“做设计对我来说有点枯燥,年轻的时候更喜欢与人沟通交流的工作。”
在离开绘画大约6年后,2004年的上海,还在广告行业工作的杨琪一次跟朋友相聚,她偶然间看到了匈牙利沙画艺术家Ferenc CakoFerenc Cako的视频表演——《圣经的故事》,表演将《圣经》中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影效果和沙子的运用让杨琪“惊呆了”。当时,国内鲜有人看到过沙画表演,几乎所有人对沙画都没有概念。杨琪觉得这种在画面流动过程中演绎一段段动感故事,让艺术与观众交流了起来的艺术方式非常新鲜。凭着多年的美术学习经验,杨琪自信地对朋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画。”
凭着一股子热情,杨琪开启了自己沙画创作的生涯。“刚开始也不知道画什么,就是觉得好玩。” 她说,“可以让手指不停地游动,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给观众。”于是,她重新回到了艺术创作的领域,开始托朋友从海边寄沙子,寻找合适的玻璃材质,搭建发光台……偶然一次上网搜图的经历,让她对徐悲鸿画过的一匹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就在自己搭建的台面上画了起来。经过几次修饰后,用相机“咔嚓”一拍,成为了杨琪沙画的第一幅作品。
与舞台的缘分
沙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表演,一位沙画师对舞台的掌控,对沙画表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练习,2007年,杨琪终于破茧成蝶,站在了沙画表演的舞台上。她依稀记得,那是2007年元旦,一次与品牌合作的商业演出,即使在思想前卫、潮流中心的上海,人们也觉得这样的演出形式十分新颖,尤其是杨琪在绘画中加入了很多中国的新年元素,让演出和作品变得富有新意。“那是我第一次真人现场表演,可我并不紧张,相反既轻松又兴奋,大概这就是我与舞台天生的缘分吧。”杨琪说,“或许是公关行业的经验培养了我与人打交道、思想交流、应变问题的能力,这对一名沙画师来说非常重要。”
2008年,杨琪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她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了朋友,也让她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进步。为了更好地进行舞台表演,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杨琪开始跟身边的导演朋友和唱片公司的朋友学习。渐渐地,杨琪也变成了舞台和气氛营造方面的专家。但是,沙画表演是一种瞬间的艺术,舞台有时也是充满意外的。在一次电视台晚会的现场演出中,摄像机因为故障原因无法旋转,导致杨琪创作的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倒立的影像。“现场有观众在叽叽咕咕,当时我的心情也有些起伏,”杨琪说,“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沙画师,我必须克服在舞台上的一切影响和杂念。最终,我还是坚持将这次表演完成了。”
积累了无数次的舞台表演经验之后,杨琪对于舞台和创作的把控能力变得更强了,她致力于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流畅激情的现场演绎,将她对于事物的理解表达出来,与观众分享。
小沙画,大情怀
观看杨琪近期的作品,明显感觉到伟人风采和爱国情感的元素渐渐多了。汶川地震5.12一周年的《天佑中华》、2009阅兵式沙画、建国60周年沙画合集……都代表着杨琪从当年的“小姑娘”到一名成熟沙画师的蜕变。“5.12地震的时候,我曾经创作过一幅表达对灾区关怀的作品。”杨琪说,“时隔一年后,当我看到灾区重建后的样子时,我觉得非常震撼。尤其是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听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它们让我觉得艺术作品不仅是在传达我个人的情感,还应带有人性的、普世的情怀。”
时值建国60周年的2009年,杨琪决定创作一系列与国庆相关的作品。他拜访了经历过建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的前辈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同时期祖国的状况,让自己的作品更能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特色,也融合了各个时期的变化。
然而在她为作品构想开篇时,却遭遇了困惑。波澜壮阔的时代,她该怎样用柔弱的沙去开启这段历史呢?“当时我一位非常好的导演朋友对我说,何不尝试一下用《开国大典》这幅作品作为整个系列的起笔?”杨琪说,“我非常惊讶,因为当时心里觉得,那怎么可能完成呢?这是一幅被国内外人们熟知的作品,而且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态都非常复杂,脸部的细节我的小指还要小,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和坚持下,杨琪答应试一试。太多经典的、富有情感的东西需要融合在一起,这让杨琪在接下来的练习与修改中做了很多次尝试。她反复研究油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将人物的表情与内心相互结合。“我觉得我还是挺擅长画人物的,”杨琪说,“这也得益于我小时候画了很多人物作品。”于是,杨琪用沙子代替画笔,将人物的神态勾勒出来,最终形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沙画版的《开国大典》。
不争沙画“第一人”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杨琪逐渐成为了沙画行业在中国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沙画师”,也是唯一一位被国外收录作品的中国沙画师。然而杨琪却说,“现在沙画这个行业在中国还很不成熟,有很多人都自称是中国沙画第一人。其实,这些也根本无从考证。有人说我是这个行业的第一人,其实我真的不愿意去争抢这个名头,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个负责任的沙画师,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随着演出的成功,杨琪的公司也逐渐步入了正轨,稍稍闲下来的她正在计划带几个学生,让沙画艺术在中国真正变成一门有理论基础和系统学习的科目。“不过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系统地规划,因为沙画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早一批的沙画从业者,我们必须负起这样的责任。”杨琪说。
杨琪
中国第一位女沙画师,也是唯一一位被国外收录作品的中国沙画师。其作品均为原创,刚性大气,富有中国特色古风神韵,同时兼顾女性细腻。她在表演上不断创新,大胆追求音乐、表演、舞台灯光的整体效果,观赏性极强,为世界各地沙画爱好者模仿与学习。
穿越时空的飞行梦想
为《私人飞机》杂志创作封面画作并不是杨琪第一次创作机械作品,之前汽车的元素也常常出现在他的画面中。“单纯画一个飞机太枯燥了,”杨琪说,“我觉得应该融入人的元素与感情在作品中。”
于是,一系列单纯沙画作品在杨琪手中变得不平凡起来。指间飞扬中,她以嫦娥作为开篇,利用一个很柔美的形象暗示着在远古时代人类对飞行的憧憬;接下来的画面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嫦娥的身影慢慢消失,一架飞机掠过地球。画面切换,变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城市、海边……我们乘坐着飞机,不断变换地点与空间。“我的主要用意是一个飞行的梦想,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开始期待飞行,如今飞机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很多地方可以非常快速地到达,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的愿望。”杨琪说。纵观整幅作品系列,不仅是一场空间的飞跃,也完成了一次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
贪玩的“小姑娘”
“我大约两年前把头发剪短了,因为那时候工作压力很大,也没有时间去打理,”她说,“现在,虽然工作没那么忙了,但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觉得短发也挺好的。”现在杨琪利落的短发与照片中的形象差别很大,仿佛比若干年前拍摄的照片还像一个“小姑娘”——简单、清纯。
杨琪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开封,从5岁开始师从当地绘画名师铁俊民先生。这样难得的机会却被杨琪说成:一切都是为了“好玩”,当时特别喜欢画美女。于是她拿着画笔涂涂抹抹一路“玩”到了大学的美术专业;又在大学时代刚刚有电脑的那个年代“玩”进了平面设计专业;之后不久,22岁的杨琪独自南下深圳进入印刷行业;之后又到上海,出人意料地改行“玩”到了公关和广告行业……“我不是一个设计师,”杨琪说,“做设计对我来说有点枯燥,年轻的时候更喜欢与人沟通交流的工作。”
在离开绘画大约6年后,2004年的上海,还在广告行业工作的杨琪一次跟朋友相聚,她偶然间看到了匈牙利沙画艺术家Ferenc CakoFerenc Cako的视频表演——《圣经的故事》,表演将《圣经》中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影效果和沙子的运用让杨琪“惊呆了”。当时,国内鲜有人看到过沙画表演,几乎所有人对沙画都没有概念。杨琪觉得这种在画面流动过程中演绎一段段动感故事,让艺术与观众交流了起来的艺术方式非常新鲜。凭着多年的美术学习经验,杨琪自信地对朋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画。”
凭着一股子热情,杨琪开启了自己沙画创作的生涯。“刚开始也不知道画什么,就是觉得好玩。” 她说,“可以让手指不停地游动,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给观众。”于是,她重新回到了艺术创作的领域,开始托朋友从海边寄沙子,寻找合适的玻璃材质,搭建发光台……偶然一次上网搜图的经历,让她对徐悲鸿画过的一匹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就在自己搭建的台面上画了起来。经过几次修饰后,用相机“咔嚓”一拍,成为了杨琪沙画的第一幅作品。
与舞台的缘分
沙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表演,一位沙画师对舞台的掌控,对沙画表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练习,2007年,杨琪终于破茧成蝶,站在了沙画表演的舞台上。她依稀记得,那是2007年元旦,一次与品牌合作的商业演出,即使在思想前卫、潮流中心的上海,人们也觉得这样的演出形式十分新颖,尤其是杨琪在绘画中加入了很多中国的新年元素,让演出和作品变得富有新意。“那是我第一次真人现场表演,可我并不紧张,相反既轻松又兴奋,大概这就是我与舞台天生的缘分吧。”杨琪说,“或许是公关行业的经验培养了我与人打交道、思想交流、应变问题的能力,这对一名沙画师来说非常重要。”
2008年,杨琪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她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了朋友,也让她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进步。为了更好地进行舞台表演,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杨琪开始跟身边的导演朋友和唱片公司的朋友学习。渐渐地,杨琪也变成了舞台和气氛营造方面的专家。但是,沙画表演是一种瞬间的艺术,舞台有时也是充满意外的。在一次电视台晚会的现场演出中,摄像机因为故障原因无法旋转,导致杨琪创作的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倒立的影像。“现场有观众在叽叽咕咕,当时我的心情也有些起伏,”杨琪说,“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沙画师,我必须克服在舞台上的一切影响和杂念。最终,我还是坚持将这次表演完成了。”
积累了无数次的舞台表演经验之后,杨琪对于舞台和创作的把控能力变得更强了,她致力于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流畅激情的现场演绎,将她对于事物的理解表达出来,与观众分享。
小沙画,大情怀
观看杨琪近期的作品,明显感觉到伟人风采和爱国情感的元素渐渐多了。汶川地震5.12一周年的《天佑中华》、2009阅兵式沙画、建国60周年沙画合集……都代表着杨琪从当年的“小姑娘”到一名成熟沙画师的蜕变。“5.12地震的时候,我曾经创作过一幅表达对灾区关怀的作品。”杨琪说,“时隔一年后,当我看到灾区重建后的样子时,我觉得非常震撼。尤其是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听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它们让我觉得艺术作品不仅是在传达我个人的情感,还应带有人性的、普世的情怀。”
时值建国60周年的2009年,杨琪决定创作一系列与国庆相关的作品。他拜访了经历过建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的前辈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同时期祖国的状况,让自己的作品更能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特色,也融合了各个时期的变化。
然而在她为作品构想开篇时,却遭遇了困惑。波澜壮阔的时代,她该怎样用柔弱的沙去开启这段历史呢?“当时我一位非常好的导演朋友对我说,何不尝试一下用《开国大典》这幅作品作为整个系列的起笔?”杨琪说,“我非常惊讶,因为当时心里觉得,那怎么可能完成呢?这是一幅被国内外人们熟知的作品,而且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态都非常复杂,脸部的细节我的小指还要小,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和坚持下,杨琪答应试一试。太多经典的、富有情感的东西需要融合在一起,这让杨琪在接下来的练习与修改中做了很多次尝试。她反复研究油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将人物的表情与内心相互结合。“我觉得我还是挺擅长画人物的,”杨琪说,“这也得益于我小时候画了很多人物作品。”于是,杨琪用沙子代替画笔,将人物的神态勾勒出来,最终形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沙画版的《开国大典》。
不争沙画“第一人”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杨琪逐渐成为了沙画行业在中国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沙画师”,也是唯一一位被国外收录作品的中国沙画师。然而杨琪却说,“现在沙画这个行业在中国还很不成熟,有很多人都自称是中国沙画第一人。其实,这些也根本无从考证。有人说我是这个行业的第一人,其实我真的不愿意去争抢这个名头,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个负责任的沙画师,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随着演出的成功,杨琪的公司也逐渐步入了正轨,稍稍闲下来的她正在计划带几个学生,让沙画艺术在中国真正变成一门有理论基础和系统学习的科目。“不过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系统地规划,因为沙画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早一批的沙画从业者,我们必须负起这样的责任。”杨琪说。
杨琪
中国第一位女沙画师,也是唯一一位被国外收录作品的中国沙画师。其作品均为原创,刚性大气,富有中国特色古风神韵,同时兼顾女性细腻。她在表演上不断创新,大胆追求音乐、表演、舞台灯光的整体效果,观赏性极强,为世界各地沙画爱好者模仿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