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沙的飞扬世界

来源 :私人飞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pl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沙一世界。平凡的沙子,在杨琪手中变换成嫦娥、地球、还有飞机……最终将时间与空间的巧妙转换传递给每一个欣赏她作品和观看表演的人,上演着一场关于飞行的梦想。
  穿越时空的飞行梦想
  为《私人飞机》杂志创作封面画作并不是杨琪第一次创作机械作品,之前汽车的元素也常常出现在他的画面中。“单纯画一个飞机太枯燥了,”杨琪说,“我觉得应该融入人的元素与感情在作品中。”
  于是,一系列单纯沙画作品在杨琪手中变得不平凡起来。指间飞扬中,她以嫦娥作为开篇,利用一个很柔美的形象暗示着在远古时代人类对飞行的憧憬;接下来的画面是我们生存的地球,嫦娥的身影慢慢消失,一架飞机掠过地球。画面切换,变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城市、海边……我们乘坐着飞机,不断变换地点与空间。“我的主要用意是一个飞行的梦想,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开始期待飞行,如今飞机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很多地方可以非常快速地到达,实现了人们几千年来的愿望。”杨琪说。纵观整幅作品系列,不仅是一场空间的飞跃,也完成了一次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
  贪玩的“小姑娘”
  “我大约两年前把头发剪短了,因为那时候工作压力很大,也没有时间去打理,”她说,“现在,虽然工作没那么忙了,但久而久之就习惯了,觉得短发也挺好的。”现在杨琪利落的短发与照片中的形象差别很大,仿佛比若干年前拍摄的照片还像一个“小姑娘”——简单、清纯。
  杨琪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开封,从5岁开始师从当地绘画名师铁俊民先生。这样难得的机会却被杨琪说成:一切都是为了“好玩”,当时特别喜欢画美女。于是她拿着画笔涂涂抹抹一路“玩”到了大学的美术专业;又在大学时代刚刚有电脑的那个年代“玩”进了平面设计专业;之后不久,22岁的杨琪独自南下深圳进入印刷行业;之后又到上海,出人意料地改行“玩”到了公关和广告行业……“我不是一个设计师,”杨琪说,“做设计对我来说有点枯燥,年轻的时候更喜欢与人沟通交流的工作。”
  在离开绘画大约6年后,2004年的上海,还在广告行业工作的杨琪一次跟朋友相聚,她偶然间看到了匈牙利沙画艺术家Ferenc CakoFerenc Cako的视频表演——《圣经的故事》,表演将《圣经》中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光影效果和沙子的运用让杨琪“惊呆了”。当时,国内鲜有人看到过沙画表演,几乎所有人对沙画都没有概念。杨琪觉得这种在画面流动过程中演绎一段段动感故事,让艺术与观众交流了起来的艺术方式非常新鲜。凭着多年的美术学习经验,杨琪自信地对朋友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能画。”
  凭着一股子热情,杨琪开启了自己沙画创作的生涯。“刚开始也不知道画什么,就是觉得好玩。” 她说,“可以让手指不停地游动,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给观众。”于是,她重新回到了艺术创作的领域,开始托朋友从海边寄沙子,寻找合适的玻璃材质,搭建发光台……偶然一次上网搜图的经历,让她对徐悲鸿画过的一匹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就在自己搭建的台面上画了起来。经过几次修饰后,用相机“咔嚓”一拍,成为了杨琪沙画的第一幅作品。
  与舞台的缘分
  沙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表演,一位沙画师对舞台的掌控,对沙画表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练习,2007年,杨琪终于破茧成蝶,站在了沙画表演的舞台上。她依稀记得,那是2007年元旦,一次与品牌合作的商业演出,即使在思想前卫、潮流中心的上海,人们也觉得这样的演出形式十分新颖,尤其是杨琪在绘画中加入了很多中国的新年元素,让演出和作品变得富有新意。“那是我第一次真人现场表演,可我并不紧张,相反既轻松又兴奋,大概这就是我与舞台天生的缘分吧。”杨琪说,“或许是公关行业的经验培养了我与人打交道、思想交流、应变问题的能力,这对一名沙画师来说非常重要。”
  2008年,杨琪来到了北京,在这里,她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了朋友,也让她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进步。为了更好地进行舞台表演,带给观众更多的新鲜感,杨琪开始跟身边的导演朋友和唱片公司的朋友学习。渐渐地,杨琪也变成了舞台和气氛营造方面的专家。但是,沙画表演是一种瞬间的艺术,舞台有时也是充满意外的。在一次电视台晚会的现场演出中,摄像机因为故障原因无法旋转,导致杨琪创作的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倒立的影像。“现场有观众在叽叽咕咕,当时我的心情也有些起伏,”杨琪说,“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沙画师,我必须克服在舞台上的一切影响和杂念。最终,我还是坚持将这次表演完成了。”
  积累了无数次的舞台表演经验之后,杨琪对于舞台和创作的把控能力变得更强了,她致力于运用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流畅激情的现场演绎,将她对于事物的理解表达出来,与观众分享。
  小沙画,大情怀
  观看杨琪近期的作品,明显感觉到伟人风采和爱国情感的元素渐渐多了。汶川地震5.12一周年的《天佑中华》、2009阅兵式沙画、建国60周年沙画合集……都代表着杨琪从当年的“小姑娘”到一名成熟沙画师的蜕变。“5.12地震的时候,我曾经创作过一幅表达对灾区关怀的作品。”杨琪说,“时隔一年后,当我看到灾区重建后的样子时,我觉得非常震撼。尤其是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听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它们让我觉得艺术作品不仅是在传达我个人的情感,还应带有人性的、普世的情怀。”
  时值建国60周年的2009年,杨琪决定创作一系列与国庆相关的作品。他拜访了经历过建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的前辈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同时期祖国的状况,让自己的作品更能够反映出当时时代的特色,也融合了各个时期的变化。
  然而在她为作品构想开篇时,却遭遇了困惑。波澜壮阔的时代,她该怎样用柔弱的沙去开启这段历史呢?“当时我一位非常好的导演朋友对我说,何不尝试一下用《开国大典》这幅作品作为整个系列的起笔?”杨琪说,“我非常惊讶,因为当时心里觉得,那怎么可能完成呢?这是一幅被国内外人们熟知的作品,而且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态都非常复杂,脸部的细节我的小指还要小,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在朋友的劝说和坚持下,杨琪答应试一试。太多经典的、富有情感的东西需要融合在一起,这让杨琪在接下来的练习与修改中做了很多次尝试。她反复研究油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将人物的表情与内心相互结合。“我觉得我还是挺擅长画人物的,”杨琪说,“这也得益于我小时候画了很多人物作品。”于是,杨琪用沙子代替画笔,将人物的神态勾勒出来,最终形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沙画版的《开国大典》。
  不争沙画“第一人”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杨琪逐渐成为了沙画行业在中国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沙画师”,也是唯一一位被国外收录作品的中国沙画师。然而杨琪却说,“现在沙画这个行业在中国还很不成熟,有很多人都自称是中国沙画第一人。其实,这些也根本无从考证。有人说我是这个行业的第一人,其实我真的不愿意去争抢这个名头,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一个负责任的沙画师,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随着演出的成功,杨琪的公司也逐渐步入了正轨,稍稍闲下来的她正在计划带几个学生,让沙画艺术在中国真正变成一门有理论基础和系统学习的科目。“不过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系统地规划,因为沙画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早一批的沙画从业者,我们必须负起这样的责任。”杨琪说。
  杨琪
  中国第一位女沙画师,也是唯一一位被国外收录作品的中国沙画师。其作品均为原创,刚性大气,富有中国特色古风神韵,同时兼顾女性细腻。她在表演上不断创新,大胆追求音乐、表演、舞台灯光的整体效果,观赏性极强,为世界各地沙画爱好者模仿与学习。
其他文献
这个季节的衣着感也应如这满眼的秋日景色,儒雅温良。大衣是本季必备品,无论笔挺正式的、休闲随意的,抑或酷劲十足的,都能成为别样的时尚景色。
期刊
镌刻的浪漫  钻石与婚姻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77年,Archduke Maximilian以一颗钻戒作为与勃艮第玛丽公爵Mary of Burgundy的订婚信物,自此,钻石成为了人们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挑选最完美的钻石定会带给你无限欢愉的回忆。钻石(diamond)一词源于古希腊语adamant,意思是坚硬不可侵犯的物质,曾在英国上流社会掀起一股浪漫热潮。在1558~1603年的英国,人们热
期刊
屏风已成稀缺资源  自从建立了古典家具博物馆后,马可乐把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家具王国里,以藏会友,自得其乐。用他收藏多年的一座屏风来描述他理想的生活常态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件长208厘米,宽84厘米,高220厘米的明代大型座屏风,大屏心描绘了一幅文士聚会图,两人坐在榻前端详作画,后方及侧面各有一座围屏和座屏风并肩而立。前方地上另有一人在静静注视摊在席面上的古玩,两张香几上有香炉,一把古剑和若干瓷
期刊
新晋私人飞机主闽商柳先生,最近在面对自己飞机的托管费用时有点懵。他和朋友各拥有一架相同型号公务机,并且两架飞机都由同一家公司托管,每年飞行的时长也大致相同。可与朋友谈及托管账单时,柳先生却发现两架飞机的托管费用相差很大,仅仅清洁费一项,两架飞机竟然相差好几倍。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种“奇怪”的现象呢?  公务机托管,一直都是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托管协议》上各种专有名词、关于飞机维修养护的各项法规
期刊
空中观光在中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成为消费热点之一,而且越是新鲜刺激的旅游活动或项目,人们越是想大胆尝试,原本单一的地面旅游方式开始向水底和天空拓展。搭乘飞行器从空中俯瞰草原山川,浏览大海和沙漠的壮阔美景,或者在半空中欣赏繁华都市的灯火阑珊,这种惬意新鲜的游览方式早已经从电影中被复制到了现实的生活里。  如今,随着中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航空运营环境的改善、飞行运营成本的降低
期刊
作为雪茄的“仆役”,雪茄套已经服役了将近600年。它的存在,使得雪茄在离开保湿盒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保持一定的湿度,即使雪茄客们出门在外也能随时随地抽上一支。你可以把雪茄套装在口袋里,也可以把它放进随身携带的包里。总之,作为雪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款精致的雪茄套象征着随时随地享受极致生活的态度。  当我们随意走进一家雪茄店时,都能看到或多或少的雪茄套。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工具,也会让雪茄客们在选
期刊
不一样的童年  身为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的孙女,茅为蕙从小就背负着许多压力前行,在她看来,“茅以升的孙女”既是光环也是阴影,让她收获许多,也让她失去自我。“就好像无论我多出名,我都永远是‘茅以升的孙女’,在任何报道上都要出现‘茅以升的孙女’。虽然我也很骄傲自己是茅以升的家人,但我又没有为成为茅以升的孙女做出任何的努力,所以无端被戴上这个光环并不是我所期望的,我更不希望被主观地下一个定义。”  茅为蕙
期刊
即使是对于很多葡萄酒专业人士,1945年的木桐葡萄酒(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也有点高不可攀。曾经有一位名酒钦慕者,他几经辗转买到了一瓶1945年的木桐葡萄酒。兴奋之余,毫不吝啬请来了数位知己一起分享,大家举杯期待,内心激动,似乎即将品味的不仅是红酒,还是大半个世纪的岁月。  主人取出自己最趁手的一把螺旋开瓶器,备好了醒酒器,然后审慎地开始“解封”这瓶世纪佳酿。他下手很
期刊
“酿造好酒是一门技术,酿造美酒是一门艺术。”  蒙大菲酒庄(Robert Mondavi Winery)位于美国纳帕谷,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美国精神的纳帕酒庄。酒庄创始人罗伯特·蒙大菲认为,美酒只有在同美食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罗伯特·蒙大菲对艺术的热爱也反映在他对葡萄酒品质的追求上。在上世纪60年代,蒙大菲酒庄酿造的赤霞珠葡萄酒将世界的目光带到了美国纳帕,一个在当时还默默
期刊
在旅途中开启厨房社交  学习烹饪到底为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各有不用。在电影《Julie&Julia》里,学习烹饪和内心修炼有关,一个女人通过菜谱学习524道菜,经历各种失败、崩溃,从而塑造出强大的内心,找到了自我。而在城市的压力下,厨艺课或许是一个释放自己的窗口,尤其那些为了放松去旅行、度假的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可以用一节厨艺课彻底放松,一边学习治愈系的美食,一边认识陌生而有趣的人们,厨艺课或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