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竞争力继续恶化,香港可能褪色成二线城市,东方之珠的美誉将成为历史的小不点,一刹的光辉。
历史不乏大国和城市的兴衰,有些大都会破败成为废墟,有的则下跌至二线或三线城市,较幸运的则保留过去的文化遗迹成为旅游景点,转型生存或残存。
这些大都会演变的原因可能源于地理,政治和技术。从地理角度看,意大利水都威尼斯在十二至十五世纪是欧洲最繁华重要的贸易口岸,也是文化、宗教和政治中心。但因地理优势而骆驿不绝的交通也带来迅速蔓延而且致命的腺鼠疫,令水都元气大伤。当以里斯本为枢纽的新海上航线渐为扩展,威尼斯的地缘优势也进一步削弱。从政治角度看,当日本迁都至东京,京都便渐渐失去了它的大都会引力。历次战争也导致叙利亚的古城巴尔米拉成为一片废墟。从技术层面着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虽有历史和地理优势,但迪拜利用科技把沙漠演变成中东和欧亚的交通枢纽,风头尽被盖过。
香港在持续下降
自1997年回归后,香港保留甚至增强了它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也取代了东京作为区域金融中心。 “Nylonkong”或“纽伦港”已成为金融金三角的简称和潮语。香港联交所受惠于国企集资,成交量飊升,金融业也求材若渴。
然而,这个金融光环却遮掩了很多隐忧。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名列第七,虽仍很高,但明显落后于位居第二的宿敌新加坡,而香港的大学排名也落后于狮城。贫富悬殊在过去十年急剧上升,令香港现在不仅是居住消费最昂贵的世界城市,也是最收入不均的地方。据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的研究,香港最富有的10%,去年拥有全市总财富的77.5%,较2007年的70%更为集中,情况糟于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日本。香港像伦敦和纽约一样,不少豪华公寓都是空置的国际富豪度假歇脚处。另一边厢,一般香港的年轻人只能租住非法“劏房”── 超小而超贵的板间房,置业更是天方夜谈。
有人可能会认为,香港的财富不均只是反映了全球包括纽约和伦敦的情况,缘自各地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大量资金涌入,水涨价高。然而,与纽约和伦敦相比,香港正面临更激烈的长远竞争。国内股市短期的波动和中央的干预,虽令中国市场化的可信度大跌,但当市场回稳,上海仍会继续快步追向香港。中国的其他贸易口岸发展也持续威胁香港的交通枢纽地位,情况恍如里斯本的崛起,抢了威尼斯的风头。
自身优势下降
上海要在人力资源和法律基础设施方面媲美或超越香港,仍需时日。但香港更大的隐忧不是上海的崛起,而是自身的优势下降。来自中国内地的污染和密度日高的建筑,令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假食品开始渗入本地市场,而从低收入住房致豪华公寓的饮用水皆被发现铅污染,种种显示民生每况愈下。大学毕业生普遍渴望能分配到传统为低收入人士而建的政府公寓,升阶中产只能靠父荫或是空想。
更令人担心的是贪污也不断提升。据国际机构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的贪污指数,香港排命17,被排名第7的新加坡大幅抛离。香港前政务司长或特区政府第二把交椅的许仕仁,因接受地产商的利益而被判服刑七年半。这些大规模的官商勾结都反映了香港的基本商业环境出现下降,不只玷污该市形象,也令企业成本膨胀,阻碍投资。
香港将沦为怎样的城市
如果香港正经历结构性的衰落,它会演变成怎样的城市?罗马不再是帝都,威尼斯也不再是欧洲的商业宗教核心,但两者都能保留文化遗产变身为旅游胜地。里斯本则是欧洲一个沉睡的城市,而西安和京都均受惠于先朝古迹,游客络绎不绝。相比之下,香港缺乏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悠久的建筑,市区虽充满了现代设计,但中国不少城市或新兴国家也有同样优势。迪拜、上海和北京就充斥了前卫商厦、美术或体育馆。
由于缺乏文化遗址,香港跟美国大城市类似,均拥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但缺乏特色的旅游景点。尽管洛杉矶和旧金山有其优势,但吸引力不能跟巴黎和京都相提并论。即便如此,美国相对香港仍有其特色,例如具当代文化影响力的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影城。香港虽有其自身的各种美食和娱乐文化,但非中国观众可能难以把它跟中国内地食品或娱乐文化区别。香港长久是免税购物中心天堂,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网上购物渐普遍,这种优势正被削弱。此外,新兴城市如迪拜也在复制免税模式,不让香港专美。
世界经济论坛“旅行和旅游竞争力指数”显示,香港完全缺乏“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回归后,渐与内地同化,这只会进一步削弱香港的特色和对国际游客的吸引。
褪色的风险
如果香港的竞争力继续恶化,如果教育质素持续下降,如果贪污更为猖狂,如果法治承受更多困扰,香港可能褪色成二线城市。东方之珠的美誉将成为历史的小不点,一刹的光辉。
新加坡开发了生物科技行业,在近几年也取得了海水淡化的进展。香港则继续严重依靠中国东江供水,金融行业也依赖国企的交易量。曾经盛极一时的电影及娱乐行业已经被韩国超越。廉洁的商业环境,强壮的法制基础和高质的人力资源,一直是香港的优势。随着这些条件褪色,东方明珠的前景面对很多挑战。汉字里乏人则“忧”,有人则“优”,保持和提高人才质素将是香港前景的大前提。
(作者为专栏作家,独立评论员)
历史不乏大国和城市的兴衰,有些大都会破败成为废墟,有的则下跌至二线或三线城市,较幸运的则保留过去的文化遗迹成为旅游景点,转型生存或残存。
这些大都会演变的原因可能源于地理,政治和技术。从地理角度看,意大利水都威尼斯在十二至十五世纪是欧洲最繁华重要的贸易口岸,也是文化、宗教和政治中心。但因地理优势而骆驿不绝的交通也带来迅速蔓延而且致命的腺鼠疫,令水都元气大伤。当以里斯本为枢纽的新海上航线渐为扩展,威尼斯的地缘优势也进一步削弱。从政治角度看,当日本迁都至东京,京都便渐渐失去了它的大都会引力。历次战争也导致叙利亚的古城巴尔米拉成为一片废墟。从技术层面着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虽有历史和地理优势,但迪拜利用科技把沙漠演变成中东和欧亚的交通枢纽,风头尽被盖过。
香港在持续下降
自1997年回归后,香港保留甚至增强了它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也取代了东京作为区域金融中心。 “Nylonkong”或“纽伦港”已成为金融金三角的简称和潮语。香港联交所受惠于国企集资,成交量飊升,金融业也求材若渴。
然而,这个金融光环却遮掩了很多隐忧。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名列第七,虽仍很高,但明显落后于位居第二的宿敌新加坡,而香港的大学排名也落后于狮城。贫富悬殊在过去十年急剧上升,令香港现在不仅是居住消费最昂贵的世界城市,也是最收入不均的地方。据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的研究,香港最富有的10%,去年拥有全市总财富的77.5%,较2007年的70%更为集中,情况糟于美国、新加坡、英国和日本。香港像伦敦和纽约一样,不少豪华公寓都是空置的国际富豪度假歇脚处。另一边厢,一般香港的年轻人只能租住非法“劏房”── 超小而超贵的板间房,置业更是天方夜谈。
有人可能会认为,香港的财富不均只是反映了全球包括纽约和伦敦的情况,缘自各地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大量资金涌入,水涨价高。然而,与纽约和伦敦相比,香港正面临更激烈的长远竞争。国内股市短期的波动和中央的干预,虽令中国市场化的可信度大跌,但当市场回稳,上海仍会继续快步追向香港。中国的其他贸易口岸发展也持续威胁香港的交通枢纽地位,情况恍如里斯本的崛起,抢了威尼斯的风头。
自身优势下降
上海要在人力资源和法律基础设施方面媲美或超越香港,仍需时日。但香港更大的隐忧不是上海的崛起,而是自身的优势下降。来自中国内地的污染和密度日高的建筑,令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假食品开始渗入本地市场,而从低收入住房致豪华公寓的饮用水皆被发现铅污染,种种显示民生每况愈下。大学毕业生普遍渴望能分配到传统为低收入人士而建的政府公寓,升阶中产只能靠父荫或是空想。
更令人担心的是贪污也不断提升。据国际机构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的贪污指数,香港排命17,被排名第7的新加坡大幅抛离。香港前政务司长或特区政府第二把交椅的许仕仁,因接受地产商的利益而被判服刑七年半。这些大规模的官商勾结都反映了香港的基本商业环境出现下降,不只玷污该市形象,也令企业成本膨胀,阻碍投资。
香港将沦为怎样的城市
如果香港正经历结构性的衰落,它会演变成怎样的城市?罗马不再是帝都,威尼斯也不再是欧洲的商业宗教核心,但两者都能保留文化遗产变身为旅游胜地。里斯本则是欧洲一个沉睡的城市,而西安和京都均受惠于先朝古迹,游客络绎不绝。相比之下,香港缺乏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悠久的建筑,市区虽充满了现代设计,但中国不少城市或新兴国家也有同样优势。迪拜、上海和北京就充斥了前卫商厦、美术或体育馆。
由于缺乏文化遗址,香港跟美国大城市类似,均拥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但缺乏特色的旅游景点。尽管洛杉矶和旧金山有其优势,但吸引力不能跟巴黎和京都相提并论。即便如此,美国相对香港仍有其特色,例如具当代文化影响力的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影城。香港虽有其自身的各种美食和娱乐文化,但非中国观众可能难以把它跟中国内地食品或娱乐文化区别。香港长久是免税购物中心天堂,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网上购物渐普遍,这种优势正被削弱。此外,新兴城市如迪拜也在复制免税模式,不让香港专美。
世界经济论坛“旅行和旅游竞争力指数”显示,香港完全缺乏“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回归后,渐与内地同化,这只会进一步削弱香港的特色和对国际游客的吸引。
褪色的风险
如果香港的竞争力继续恶化,如果教育质素持续下降,如果贪污更为猖狂,如果法治承受更多困扰,香港可能褪色成二线城市。东方之珠的美誉将成为历史的小不点,一刹的光辉。
新加坡开发了生物科技行业,在近几年也取得了海水淡化的进展。香港则继续严重依靠中国东江供水,金融行业也依赖国企的交易量。曾经盛极一时的电影及娱乐行业已经被韩国超越。廉洁的商业环境,强壮的法制基础和高质的人力资源,一直是香港的优势。随着这些条件褪色,东方明珠的前景面对很多挑战。汉字里乏人则“忧”,有人则“优”,保持和提高人才质素将是香港前景的大前提。
(作者为专栏作家,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