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考点一览
  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分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这个考点情有独钟,每年必考。可见,在阅读训练中培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命题往往与分析、概括等考点相结合,试题选项或问题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
   该考点的选择题型历年常见的命题呈现方式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简答题型通常在题干中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来提问,常常涉及文本重要概念内涵或外延的解说,或文本中某一重要句子含意的阐释,或文本阐述的主要观点的概括等。
  3 备考措施
   1.了解考情,高度重视
   该考点是高考必考考点,出镜率高,出错率高。因此,考生应该对此考点高度重视。平时应该选择涉及文化、历史、美学、文艺理论等领域的优秀作品,加强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从源头上扎扎实实地做起,不断丰富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2.研究典题,强化训练
   近年高考与各地模拟试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不但能典型地体现出该考点的解题策略,而且能够提供考试信息,以利于我们分析考试趋势。因此,精选典型试题加以研究,是极为有效的备考方法。同时,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特别是高考前几个月的时间,精选各地模拟试题加以训练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掌握方法,分析错因
   结合典型试题,切实掌握论述类文本特别是该考点的解题技巧,以此作为解题的基础工具。对选错的题目,不要轻易放过,要认真分析错因,从而不断矫正解题思路。
  4 典例剖析
  命题探究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問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考查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命题规律】高频考点,往往与理解、分析等考点结合命题。
   【答题技巧】对照原文,理解语意。阅读相应文字,查找这些文字的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解析】A.“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C.“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答案】D
  5.真题解码
  真题集中研究——试能力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動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从文明交融走向社会时尚)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析】B.“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C.“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答案】A
其他文献
于无邪诗意  呼唤不变诗心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我想变成一棵树。我开心时,开花。我不开心时,落叶”……2017年12月,网上热传的儿童诗,让许多成年人自愧不如。  一道光、一阵风、花开、叶落……看似无关的意象被干净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力缀连在了一起。当童真与诗意相遇,诗歌有了童话的色彩,既隽永,又可爱。  有网友评价说,这是没有“被套路”过的文字。的确,对于孩子们而言,创作这样的诗或许很容易
期刊
◆主题关注◆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就是人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美己之美。  美己之美,是一种静待梦想开花的执着;美己之美,是一种保持真我的坚守……美己之美,努力定格一个个平凡却触动自己的瞬间吧,不负最美的韶光,不负最美的自己……  外公家在乡下,不大而整饬,依山傍水,竹林环抱。  站到小院门前,我使劲拍打门,大声喊道:“外公!外公!我来看你
期刊
嘿,新时代的弄潮儿!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转瞬间我们美丽的祖国便实现了现代化的壮丽蓝图。倘若我们“世纪宝宝”一代与前进的中国在风雨中恣意汪洋,那么你们——新时代的弄潮儿,便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造就者。时光飞驰,我们与这个国家声息相闻;岁月流转,你们与这个时代策马扬鞭。   弄潮儿,你我弄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像顺水推舟一样一帆风顺。曾经我们遭遇了汶
期刊
开门见山,直击主旨  这指的是作文一起笔就直截了当、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或描述、表现的对象。这种开头方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能让人一下子抓住事物本身。它适用于各种文体,主要用于议论文。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选择写作议论文,不妨开门见山地直接切入话题,亮明观点,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观战:2017年浙江卷高考佳作《兼读三书,精读心书》的开头:  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大部分人的字典里,“忙”的本意都是积极正面的。它代表了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说明一个人正在创造价值。忙了,才觉得时光珍贵;忙了,才觉得人生充实;忙了,生活才充满希望。为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奔忙,即使苦一点、累一点,也会甘之如饴,“忙并快乐着”。然而仔细翻检我们的生活,不乏这样一些并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忙碌:别人有的也想有,为了面子,为了攀比,
期刊
近几年,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愈演愈烈,一系列五花八门的证书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考证大军中。于是有人说,证书越多,证明实力越强,对找一个好工作就帮助越大。而我认为,一技求精,足以成功,不在证书多少。  首先,学好百科不如学精一科。倘若大学生只是学好了百科知识,却不能实际应用,那和不学也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专攻一科。面对五花八门的学科,我们不能看哪些专业热门,就去考那些专业的证书,
期刊
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事例论证,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一种方法。例证法是考生在议论文写作时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但在写作中,有些考生往往以事例代替论证,不仅论证不力,而且会造成文体不明的后果。所以,考生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例证法。  (1)学会述例。议论文中的记叙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而是为议论服务的。写作时,考生要注意两点:  ①述例时指向要明确。表述材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突出主题。考生在表
期刊
考生要想写出一篇结构完整的考场佳作,就要讲究“过渡”。所谓“过渡”,就是指作文内容前后衔接,即由前一层内容自然地引出后一层内容,中间没有断层或跳跃。一般来说,作文以下几个部分都要有“过渡”:从一层内容转入另一层内容的转折处;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或由叙入议的变换处。“过渡”的任务就是把作文的前后内容连接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我们读过的许多作文,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
期刊
加点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大学》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抒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对接高考  (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  
期刊
押题理由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我们坚信,只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