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教师一身多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那样简单。就从语文教师的职能说起,介绍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参照名家砥砺自身的事例,以期促进自己在语文教学路上愈走愈宽。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一身多职 博览群书 压力
一、语文教师一身多职
语文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文以载道,我们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为了让学生提升对语文的热情,语文教师应是温文儒雅而不失亲和力,有书卷气而不拘谨,智慧通达而从容不迫。这样方可以教师的形象和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能力精湛,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高涨情绪,游刃有余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握学习氛围。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影响学生。语文教学不仅仅带给学生知识,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志向,引导他们学习先辈,努力提高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益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1.《顾随全集》
顾随是一位被学术史有意无意忽略的大师级人物。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佛学、诗词曲创作、书法等方面都有绝高造诣。遗憾的是,他的成就与他的声名存在很大反差。这与他去世过早有关,与他身处京师的文化学术中心之外有关,也与他身后弟子比较零落有关。顾先生的弟子除了一个叶嘉莹,似乎再无出类拔萃者。但叶嘉莹长年远在海外,最近二十来年才渐为大陆学人所知。《顾随全集》的问世,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人们震惊之余感受到顾随的精神内涵。《顾随全集》还收入了顾先生的书法作品,单独辟为一卷。使顾先生作为书法家的神采第一次全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难能可贵。也让学生们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
2.《郑振铎全集》
不得不承认,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家,作为对中国文化事业研究、保护、弘扬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郑振铎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却似乎是模糊的。这可能与他的多重身份有关。除了学者之外,郑振铎还是收藏家、版本专家、社会活动家、出版家、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官员等等。他几乎在他涉及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因此,翻阅、研究《郑振铎全集》是振兴文坛嘉惠学林的美事。另外,因郑先生的多重身份,其全集对研究民国文学、历史、学术、社会、政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郑先生的文学、学术、翻译、评论、杂文、日记、书信、题跋等等种类体裁作品近一千万字,堪为洋洋大观。学生们如果能在假期对《郑振铎全集》做一个系统的阅读,那么他的收获是极其可观的。
三、朱自清先生也有压力
1.教学当启发学生天下无易事
学习不是轻松的,教学更是如此,天下间没有容易的事情。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诸如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这样出色,你是否也勇敢地模仿一下写一篇《背影》?之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曾有过的压力。
2.朱自清先生化压力为力量
朱自清在三十年代长期担任清华中文系的系主任,联大中文系的系主任也做过两年多(联大初期)。朱自清原以作家名世,早年写诗,没几年他兴趣即渐渐移向散文,并在这一园地里取得了他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在中国,识字的人未读过《背影》的恐怕很少。1938年,这位清华教授来到昆明,人们都说那个写《背影》的朱自清来了。但这时的朱自清,主要身份或者说基本形象,是学者。当然,在昆明的朱自清仍然是名作家,但不是一线作家了,他的注意力,他的精力,主要不在文学上了。他的学者生涯从1925年8月去清华大学任教后即已开始。厚古薄今是大学中文系的老传统,不会弄训诂、音韵、考据,想在中文系站稳脚跟不易,北大、清华尤其如此。面对如此之语境,哲学系出身、半路出家研究国学的朱自清自然有压力。别看他写白话散文在社会上红红火火,中文系课堂不吃这一套。试看抗战前朱自清做梦的几则日记,我们对朱自清面对的压力,或许会有零距离的感受。三则日记两则是30年代初的,朱自清利用一年休假在英国短期留学;后一则是抗战前一年的,其时朱已任清华中文系系主任多年。应该说朱的处境还是比较顺的,可偏偏在顺境中却做不顺的梦,说自己被学校“解聘”了。第一则记:“这两天夜里做了一些奇怪的梦。在其中一个梦里,我被清华大学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资格,因为我的学识不足。”(1931年)。第二则记:“梦见我因研究精神不够而被解聘。这是我第二次梦见这种事了。”(1932年)。第三则复杂一点还有细节:“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如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职。”(1936年3月,“一二·九”刚过去三个月)。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学识不足”“研究精神不够”及“从不读书,并且研究不够”自然指旧学不行。1940年春,朱自清辞去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继任),携夫人陈竹隐及子女迁居夫人老家成都,居所似乎离九眼桥不远,对岸即望江楼。(朱/陈的长子朱乔森是中共党史专家,生前任教中央党校,据闻系毛新宇的博导。)次年秋,朱自清结束休假只身返回联大。此时的朱自清看似无官一身轻,其时新的烦恼又产生了,不时与蛰居北平的老友俞平伯通信说说苦闷与纠结。但是朱自清先生都将此化为力量,拿起笔,書写出更多的佳作,化苦闷为灵感和力量,这是我和学生们说的最多的,以期学生能够点燃起创作的火花。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要一味地着眼于教材,语文教学的土地广阔无边,我们要打破照本宣科那样的传统,要全面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能,引导学生在茫茫书海遨游,汲取能量,了解文学家的历史,学习他们不屈不挠、化坎坷为力量的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一身多职 博览群书 压力
一、语文教师一身多职
语文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文以载道,我们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如何为人处世。为了让学生提升对语文的热情,语文教师应是温文儒雅而不失亲和力,有书卷气而不拘谨,智慧通达而从容不迫。这样方可以教师的形象和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能力精湛,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高涨情绪,游刃有余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握学习氛围。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影响学生。语文教学不仅仅带给学生知识,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志向,引导他们学习先辈,努力提高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益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1.《顾随全集》
顾随是一位被学术史有意无意忽略的大师级人物。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佛学、诗词曲创作、书法等方面都有绝高造诣。遗憾的是,他的成就与他的声名存在很大反差。这与他去世过早有关,与他身处京师的文化学术中心之外有关,也与他身后弟子比较零落有关。顾先生的弟子除了一个叶嘉莹,似乎再无出类拔萃者。但叶嘉莹长年远在海外,最近二十来年才渐为大陆学人所知。《顾随全集》的问世,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人们震惊之余感受到顾随的精神内涵。《顾随全集》还收入了顾先生的书法作品,单独辟为一卷。使顾先生作为书法家的神采第一次全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难能可贵。也让学生们对书法艺术有所了解。
2.《郑振铎全集》
不得不承认,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家,作为对中国文化事业研究、保护、弘扬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郑振铎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却似乎是模糊的。这可能与他的多重身份有关。除了学者之外,郑振铎还是收藏家、版本专家、社会活动家、出版家、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官员等等。他几乎在他涉及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因此,翻阅、研究《郑振铎全集》是振兴文坛嘉惠学林的美事。另外,因郑先生的多重身份,其全集对研究民国文学、历史、学术、社会、政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郑先生的文学、学术、翻译、评论、杂文、日记、书信、题跋等等种类体裁作品近一千万字,堪为洋洋大观。学生们如果能在假期对《郑振铎全集》做一个系统的阅读,那么他的收获是极其可观的。
三、朱自清先生也有压力
1.教学当启发学生天下无易事
学习不是轻松的,教学更是如此,天下间没有容易的事情。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诸如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这样出色,你是否也勇敢地模仿一下写一篇《背影》?之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曾有过的压力。
2.朱自清先生化压力为力量
朱自清在三十年代长期担任清华中文系的系主任,联大中文系的系主任也做过两年多(联大初期)。朱自清原以作家名世,早年写诗,没几年他兴趣即渐渐移向散文,并在这一园地里取得了他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在中国,识字的人未读过《背影》的恐怕很少。1938年,这位清华教授来到昆明,人们都说那个写《背影》的朱自清来了。但这时的朱自清,主要身份或者说基本形象,是学者。当然,在昆明的朱自清仍然是名作家,但不是一线作家了,他的注意力,他的精力,主要不在文学上了。他的学者生涯从1925年8月去清华大学任教后即已开始。厚古薄今是大学中文系的老传统,不会弄训诂、音韵、考据,想在中文系站稳脚跟不易,北大、清华尤其如此。面对如此之语境,哲学系出身、半路出家研究国学的朱自清自然有压力。别看他写白话散文在社会上红红火火,中文系课堂不吃这一套。试看抗战前朱自清做梦的几则日记,我们对朱自清面对的压力,或许会有零距离的感受。三则日记两则是30年代初的,朱自清利用一年休假在英国短期留学;后一则是抗战前一年的,其时朱已任清华中文系系主任多年。应该说朱的处境还是比较顺的,可偏偏在顺境中却做不顺的梦,说自己被学校“解聘”了。第一则记:“这两天夜里做了一些奇怪的梦。在其中一个梦里,我被清华大学解聘,并取消了教授资格,因为我的学识不足。”(1931年)。第二则记:“梦见我因研究精神不够而被解聘。这是我第二次梦见这种事了。”(1932年)。第三则复杂一点还有细节:“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如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职。”(1936年3月,“一二·九”刚过去三个月)。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学识不足”“研究精神不够”及“从不读书,并且研究不够”自然指旧学不行。1940年春,朱自清辞去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继任),携夫人陈竹隐及子女迁居夫人老家成都,居所似乎离九眼桥不远,对岸即望江楼。(朱/陈的长子朱乔森是中共党史专家,生前任教中央党校,据闻系毛新宇的博导。)次年秋,朱自清结束休假只身返回联大。此时的朱自清看似无官一身轻,其时新的烦恼又产生了,不时与蛰居北平的老友俞平伯通信说说苦闷与纠结。但是朱自清先生都将此化为力量,拿起笔,書写出更多的佳作,化苦闷为灵感和力量,这是我和学生们说的最多的,以期学生能够点燃起创作的火花。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要一味地着眼于教材,语文教学的土地广阔无边,我们要打破照本宣科那样的传统,要全面履行语文教师的职能,引导学生在茫茫书海遨游,汲取能量,了解文学家的历史,学习他们不屈不挠、化坎坷为力量的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