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大学文化引领前进,新时期的大学应有新的育人内涵。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说明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和育人内涵正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提出新时期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该侧重塑造学生的志向与正确的价值观,提出应借助大学文化深厚的积淀,激发学生求知之志,塑造学生精神之魂。
关键词: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 求知志向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4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1]大学应以育人为本。那么,大学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培育人才的途径有哪些?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人才培育的方向与重点。对于站在大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对这两个问题能否准确把握,更是决定教育工作能否获得较好成效的关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前身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有长达57年的石油化工行业办学历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讨论大学的文化育人观。
1 新时代的人才应有求知之志,有精神之魂
人才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的不同而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与侧重。大学文化内容的更新,也体现着人才标准的变化。笔者认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多次更名正是大学培育人才的侧重点发生变化的深刻体现。在工农速成中学时期,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革命素质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献身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在石油中等专业学校时期,人才应该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具有求实献身精神的“铁人”;在茂名学院时期,大学要培育的应该是既有基础的科学素养又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也许,“茂名学院”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也正是一次关于“育人”内涵更新深刻思考的结果。
从“综合性大学”遍地开花的情形看来,大学育人的目标显然更加倾向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可惜的是,现实的结果却与理想的初衷有了较大的偏差—— “业有所精”的通才变成了浮于表面的“万金油”,塑造灵魂的大学也仿佛成了制造产品的“工厂”。
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曾发出警告:“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市场影响力,而忽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那是‘失去灵魂的卓越’。”[2]因此,教师要做到“育人为本”,就要重视人才培养。现代大学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从反面事例中得到一些启示—— 某些企業把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好学生”、“乖孩子”往往因为眼高手低而在复杂的社会中难以适应、马加爵杀人事件、留学生弑母惨案……也许这些事例不能代表整体情况,但也无疑给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
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的“育人”应该有新的侧重: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该侧重塑造学生的志向与正确的价值观;教授知识与技能,应该侧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解答学生的疑惑,应该侧重加强“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完善—— 大学教育,应该从“制造产品”的误区重新回到“灵魂工程”的位置,借助大学文化深厚的积淀,激发学生求知之志,塑造学生精神之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08年开展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大讨论,2011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3]。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反映了学校教师对现代大学育人理念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和进步。
2 大学文化的积淀,是“育人”的深厚资本
首先,大学办学的历史特色能激发学生求知之志。大学本身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大学的历史变迁、大学的办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科学实践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正面影响。回顾过去可以启示后人,正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原人教部副主任张文平同志所言:“茂名学院的发展历程是极不寻常的。中间经历了校址搬迁的折腾、上马下马的坎坷,但是学校师生顾全大局,自理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坚持发展”、“我们坚信学校一定能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影响和地位的本科大学’。”学成毕业走出校门之时,学生获得的不能仅仅是学科知识与技能,他们身上还应该散发着“油校”的独特气息—— 求实献身的精神。
其次,学校文化的硬件及软件建设,有利于弥补学生课堂以外求知与完善人格的需要。现代化的课室、书香袭人的图书馆、干净宽敞的校园干道、绿树碧波相映的西湖、绿树成荫的老榕树、设施完善的田径场、游泳池……这些不仅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文化的象征,更是学生享受宁静、洗去烦嚣的净土。各种社团、协会的交流活动,英语角、光棍节、女生节、元旦晚会、技能比赛……都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发挥创意的机会。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完善,都赋予了大学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只有在学生的参与和培育中才能得到传承。
再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大学文化的凝聚,蕴含着极高的育人价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或奖励制度都不能代表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健康的人格理想和生活方式、对知识与科学研究具有严谨、自由、开放的鲜明态度,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才能培育学生在社会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冲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思考和挑战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举办的以“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身立教、德识相长”的教育理念。
3 结语
教育工程是一项世纪工程,影响着一代代人生存与幸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大学文化引领前进。励求知之志、塑精神之魂,建设文化校园,将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推动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异步教学研究,2010(4).
[2] 哈瑞·刘易斯,著.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美,禹柳飞,王涛.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文化育人 大学文化 求知志向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14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1]大学应以育人为本。那么,大学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培育人才的途径有哪些?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人才培育的方向与重点。对于站在大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对这两个问题能否准确把握,更是决定教育工作能否获得较好成效的关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前身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有长达57年的石油化工行业办学历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讨论大学的文化育人观。
1 新时代的人才应有求知之志,有精神之魂
人才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的不同而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与侧重。大学文化内容的更新,也体现着人才标准的变化。笔者认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多次更名正是大学培育人才的侧重点发生变化的深刻体现。在工农速成中学时期,人才应该是具有较高革命素质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献身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在石油中等专业学校时期,人才应该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具有求实献身精神的“铁人”;在茂名学院时期,大学要培育的应该是既有基础的科学素养又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既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也许,“茂名学院”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也正是一次关于“育人”内涵更新深刻思考的结果。
从“综合性大学”遍地开花的情形看来,大学育人的目标显然更加倾向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可惜的是,现实的结果却与理想的初衷有了较大的偏差—— “业有所精”的通才变成了浮于表面的“万金油”,塑造灵魂的大学也仿佛成了制造产品的“工厂”。
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曾发出警告:“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市场影响力,而忽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那是‘失去灵魂的卓越’。”[2]因此,教师要做到“育人为本”,就要重视人才培养。现代大学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可以从反面事例中得到一些启示—— 某些企業把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拒之门外,“好学生”、“乖孩子”往往因为眼高手低而在复杂的社会中难以适应、马加爵杀人事件、留学生弑母惨案……也许这些事例不能代表整体情况,但也无疑给大学教育敲响了警钟。
笔者认为,现代大学的“育人”应该有新的侧重: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该侧重塑造学生的志向与正确的价值观;教授知识与技能,应该侧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解答学生的疑惑,应该侧重加强“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完善—— 大学教育,应该从“制造产品”的误区重新回到“灵魂工程”的位置,借助大学文化深厚的积淀,激发学生求知之志,塑造学生精神之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08年开展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大讨论,2011年又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3]。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反映了学校教师对现代大学育人理念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和进步。
2 大学文化的积淀,是“育人”的深厚资本
首先,大学办学的历史特色能激发学生求知之志。大学本身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大学的历史变迁、大学的办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大学的科学实践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正面影响。回顾过去可以启示后人,正如中石化集团公司原人教部副主任张文平同志所言:“茂名学院的发展历程是极不寻常的。中间经历了校址搬迁的折腾、上马下马的坎坷,但是学校师生顾全大局,自理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坚持发展”、“我们坚信学校一定能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外有影响和地位的本科大学’。”学成毕业走出校门之时,学生获得的不能仅仅是学科知识与技能,他们身上还应该散发着“油校”的独特气息—— 求实献身的精神。
其次,学校文化的硬件及软件建设,有利于弥补学生课堂以外求知与完善人格的需要。现代化的课室、书香袭人的图书馆、干净宽敞的校园干道、绿树碧波相映的西湖、绿树成荫的老榕树、设施完善的田径场、游泳池……这些不仅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文化的象征,更是学生享受宁静、洗去烦嚣的净土。各种社团、协会的交流活动,英语角、光棍节、女生节、元旦晚会、技能比赛……都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发挥创意的机会。无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完善,都赋予了大学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只有在学生的参与和培育中才能得到传承。
再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大学文化的凝聚,蕴含着极高的育人价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或奖励制度都不能代表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健康的人格理想和生活方式、对知识与科学研究具有严谨、自由、开放的鲜明态度,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才能培育学生在社会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冲突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思考和挑战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发挥自己的创造力。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举办的以“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征文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身立教、德识相长”的教育理念。
3 结语
教育工程是一项世纪工程,影响着一代代人生存与幸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大学文化引领前进。励求知之志、塑精神之魂,建设文化校园,将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推动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异步教学研究,2010(4).
[2] 哈瑞·刘易斯,著.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美,禹柳飞,王涛.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2).